“以虫治虫”,“虫虫特工队”在行动

南京日报 记者 王丽华2023-09-11 03:31全网传播量3072
00:00
00:00

江宁区湖熟现代农业示范园水稻基地田边种植了向日葵,布置了红色的诱捕器。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丽华 摄

近日,江宁区湖熟现代农业示范园,数百亩的水稻田如地毯平铺在眼前,田埂两边朵朵向日葵肆意盛放,金色和绿色在视野尽头交汇成一幅画。

稻田边种向日葵,这倒是新鲜事儿。“美观倒是其次。”市植保植检站副站长陈卫宇告诉记者,这数千株的向日葵主要是为了涵养一批“虫虫特工队”,这支队伍小到不起眼,但却是“虫口夺粮”的“精兵强将”。

当前我市大面积水稻进入破口抽穗期,是水稻多种病虫害防治关键期。稻纵卷叶螟、大螟、二化螟、稻飞虱等农业害虫是水稻发生虫害的“罪魁祸首”,它们钻进水稻的身体和叶片,吸取营养、蚕食水稻,不过几天时间,原本健康的水稻就开始叶片枯黄,稻穗变得干瘪,对水稻产量有直接影响。

“不过它们也逃不过自然法则,它们也有最害怕的天敌,利用这种规则来杀虫就是‘以虫治虫’。”江宁区植保植检站高级农艺师陆珍珍介绍,组织这支“特工队”是有时间讲究的。一般来说,植保植检部门会监测虫情,这也为判断虫虫最佳出动时间提供依据。“如果监测到田间二化螟成虫始盛期或稻纵卷叶螟迁入的高峰期,就可以投放赤眼蜂了,因为抛撒之后还要7天左右它的成虫才能出来,所以时间要同步。”

今年夏季,园区组织了两批“特工队”出动。工人们把一颗颗装满卵粒的圆圆小球直接抛撒到水稻田里。一个直径与矿泉水瓶盖差不多大小的小球里就能释放出2000多只赤眼蜂,每亩田撒5个。“像赤眼蜂这类天敌,它们是寄生型的,成虫会把卵产在害虫的卵上,吸收后者的营养,慢慢让它们变成黑色,致其死亡。这段时间我们在田间监测时就会发现这类已经死亡的虫卵。”

而如果“食物”不够,这些“特工队”要怎么办?这时向日葵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在向日葵花头上,记者观察到有几只小小的蜘蛛和七星瓢虫这些“灭虫伏兵”正在慢慢爬。这些昆虫有趋黄性,它们愿意栖息在向日葵上。一方面向日葵的花蜜和花粉可以作为它们的食物,作为取食不足的补充,另一方面,田间在喷洒农药防治时,它们也可以躲避在向日葵里,避免被“误杀”。

向日葵作为特工队的“搭档”,人们对其也马虎不得,品种筛选、播种时期都要严格按照要求来。“首先,向日葵的品种选择上,不能是太高的品种,否则遇到台风发生倒伏,效果就会打折扣。向日葵的花期一般在45—60天,所以我们要根据水稻虫害可能发生的时段来确定它的播种期,要确保水稻抽穗孕穗这个容易发生病虫害的时期向日葵进入盛花期,最大程度为‘特工队’做好护航。”陆珍珍说。

除了把害虫扼杀在“摇篮”里,人们还会通过干扰害虫交配减少害虫发生基数。记者看到,田埂边还安装了一个白色小瓶子。这个小小的瓶子里装的药剂颇为神奇,释放器每次不动声色喷出信息素药剂后,在人类看不见的地方螟虫们却犹如经历了一次“灾难”。陈卫宇介绍,螟虫主要是通过触角接收信息素才能在一起交配。而每喷一次“药剂”,就相当于15万头螟虫释放的信息素,纳米级信息素颗粒可田间大范围飘散,干扰范围大,强烈干扰雄虫寻找异性。“就像‘迷路’了,完全找不到正确的方向,使得成虫无法交配,降低它们的‘生育率’,减少田间螟虫发生基数。”

这些颇为新鲜的防控方法,已经让当地的种粮大户魏道常习以为常。“种田种了二十多年,听说‘以虫治虫’,听说种上向日葵和大豆、香根草,听说在稻田边插上诱捕器……这些‘稀奇古怪’的方法能治虫?”他压不住心里的顾虑。但随着时间推移,他发现不仅农药减少使用了,而且大米的口感品质还提升了,他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还真有用!”

目前,这些绿色防控举措在我市绿色防控基地得到广泛应用。今年我市建设了10个省级绿色防控基地,高标准建设市级水稻绿色防控示范片13个,示范推广绿色防控新产品新技术。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融合,引导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科学开展水稻病虫防治,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的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用科技手段让农业更“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