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饼真的能忘饥!前提是看图30次以上

丹麦研究结果引发热议,能用来减肥吗?杭州有医院正在做类似研究

潮新闻 记者 梁婧娴 通讯员 李彬 朱韵熙2023-09-11 01:17全网传播量21.2万
00:00
00:00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体验——

刷到美食图片,体内的“馋虫”就跑了出来,开始不由自主地咽口水,满脑子都是“好想吃”三个字。

此时,如果忍着不吃,而是继续刷图,N次之后,想吃的念头就没那么强烈了,甚至会有一种“看多了自己也就饱了”的感觉。

画饼充饥真的有效?对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丹麦奥胡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看食物图片的次数对人们的食欲影响显著。当反复观看同一张美食图片3次,会增加进食欲望;而当观看次数高达30次以上,则会产生饱腹感,降低进食欲望,或许会对减肥有一定的帮助。日前,该研究成果以“Imagined eating-An investigation of priming and sensory-specific satiety”为题在《食欲》(Appetite)期刊上发表。

多看看就能饱,这是为什么?我们真的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达到减肥的效果吗?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七医院)精神四科医生朱丞和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代谢病专家施军平教授,请他们解释其中的奥秘。

VCG21gic6354376.jpg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制造正在进食的假象

使大脑中的奖赏系统得到满足

“这一切都和我们人体的‘司令部’大脑有关。”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精神四科医生朱丞说,他也关注到了这项研究,在他看来,实验过程中,有一个步骤十分关键,那就是“想象”。

“研究者要求参与实验的对象在观看食物图片时,想象自己正在吃这样食物的场景。比如你正在咬一颗多汁的、酸甜可口的番茄。此时,你的脑海中很容易就能勾勒出番茄的口感和气味,让你感觉到好像真的在吃番茄一样。”朱丞表示,当我们看到精美的食物图片时,大脑的奖赏系统被激活,开始分泌神经递质多巴胺,诱导我们发生摄食的行为。此时对大脑来说,只有“吃饱”才能使奖赏系统得到满足,而不断重复观看食物图片,长时间沉浸在“想象进食”中,则会给大脑造成“正在进食”的假象,大脑以为我们完成了摄食的行为,此时奖赏系统得到满足,传递的信号从“摄食”转变为“饱腹”,对食物的渴望也就下降了。

光凭想象就能欺骗大脑?可别小瞧了想象的力量。朱丞医生告诉记者,在心理治疗领域,就有一种治疗方法与想象有关,这种方法叫“意象对话”,由心理医生引导患者进入想象的意境,根据患者描述的事物,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引导、疗愈。目前,该疗法已经发展为较为成熟的心理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帮助许多人从情感内耗的泥淖中解脱。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感觉适应’也是食欲下降的原因之一。”朱丞医生解释说,心理学研究发现,当外部刺激以相同的方式、强度和频率反复出现时,反应就会开始减弱,最终人们会变得不敏感并“适应”。

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吃东西时第一口尝到的味道总是令人特别惊艳,同样一道菜反复品尝,再怎么美味最后也会变得平平无奇。再比如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新手机或新玩具,最初对它的喜爱程度是一百分,但随着每天用每天玩,几个月后就“适应”了,对它的喜爱程度也就下降了。“回到这个实验中,30次反复观看同一张食物图片,就是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看腻了,自然也就不想吃了。” 朱丞医生说。

如果看看食物图片就能产生饱腹感,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减肥?朱丞医生认为,虽然理论上有可行性,但实际操作可能存在困难,“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比如,对图像刺激是否敏感,是否容易接受暗示,如果自己都‘入不了戏’,又怎么能成功‘欺骗’大脑呢?”

刺激特定脑区或能帮助减肥

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

找到大脑与食欲之间的关系,探索新的减肥方法,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正在进行这项研究。

“我们都知道大脑支配一切活动。在大脑里,有的区域控制嗅觉,有的区域控制食欲,那些一看到食物就想吃,根本停不下来的人,可能就是大脑中控制食欲的区域异常兴奋导致的。”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杭州师范大学肝病与代谢病研究所所长施军平教授介绍,针对控制不住食欲的肥胖人群,医生们通过磁共振导航、定位,找到他们大脑中这块异常兴奋的脑区,再用一种非侵入式神经调控技术——经颅磁刺激反复刺激该区域,使它不再过度活跃,“这样一来,食欲就会下降,嘴管住了,对减肥就会有一定的帮助。”

施军平教授透露,目前该研究仍在进行中,且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8次治疗后,受试者的体重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至于这个结果能维持多久,会不会反弹,如果反弹了怎么开启新的治疗,有待我们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作为代谢病领域的专家,施军平教授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肥胖的危害,“70%以上的疾病与肥胖相关,它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但同时,他也深知减肥的不易。面对五花八门的减肥方法,反反复复踩坑,陷入“减肥-复胖-再减肥-再复胖”恶性循环的人并不罕见,伴随他们的往往是巨大的痛苦。

最近,施军平教授的门诊中就来了这样一位患者,能尝试的减肥方法都试了个遍:节食、吃减肥药、注射减肥针、抽脂,甚至做了切胃手术……折腾了一圈,每次体重往下走了没多久就开始反弹,最后定格在了160公斤。30岁出头的她不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还被确诊为抑郁症。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几乎是走投无路了”,而她最大的困扰,就是管不住嘴。

“减肥的本质是改变生活方式,任何‘搞突击’带来的作用都是短期的。节食,不可能节一辈子;用药,不可能用一辈子;哪怕是做了外科手术,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徒劳。”施军平教授说,针对这名患者,代谢病团队制定了个性化的减肥方案,从调整她的饮食习惯入手,逐步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一个月不到,她的体重已经下降了十多公斤。

忍不住吃东西?没关系,先别急着减量,而是把高热量食物替换成低热量、饱腹感强的食物,循序渐进地减少脂肪、糖分等的摄入量,或换个烹饪方式,将油炸、烧烤改为清炖、蒸煮等。

在食物的选择方面,蔬菜、菌类、水果、粗杂粮等都是公认的低热量食物,会让人产生较强的饱腹感。鱼、虾、鸡等白肉,或是瘦的红肉,也能令饱腹感持续时间变长。

进食的顺序也有讲究。不妨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碳水化合物,这样有利于控血糖、减体重。肠胃健康的人,可以饭前吃些水果,或喝一小碗清淡的汤。

吃饭时要提醒自己放慢进食速度,细嚼慢咽,延长用餐时间,尝试用15~20分钟吃早餐,半小时左右吃中晚餐。如果边吃边聊,或边吃边看电视,就很难感受到饱感的变化,不知不觉地饮食过量。

当食欲来了的时候,还可以试着做其他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比如看书、追剧或者听音乐,让自己“忘掉”想吃东西的想法。

尽量不要熬夜,因为熬夜时,会给饥饿找到可乘之机。如果熬夜不能避免而又实在太饿,可以少吃些高纤维、高蛋白或全谷食物,比如,全麦面包、香蕉、杏仁、牛奶等。

培养了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后,再慢慢加强运动,让身体趋于健康的状态,或许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健康读本丨浙江首家重离子中心启动在即,肿瘤精准治疗迎来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