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基新材料,不同聚合方向可实现不同功能和应用场景,耐高温、延展性强、氧气阻断等;一种医药中间体,可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精细化学品的绿色高效制备,填补国内领域空白……走进上虞国科新材料创新基地,多个新材料科研项目正在进行中试实验。
什么是中试?一般而言,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需要经过专业的中试实验。其中新材料产品中试,反应复杂、难度大、成本高等特点,失败率高达90%。“失败率高,导致大企业不愿做,小企业负担不起,严重影响行业创新发展。”上虞区相关负责人说,中试试验已成为大多数新材料创新项目成果转化的痛点与难点。
百花齐放的创新时代,想要屹立潮头必须迎难而上。2019年,为破解中试之难、转化之痛,上虞区立足自身特色优势,聚力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联合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建设新材料领域中试基地,谋划打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作为国内首个市场化运营的专业化中试平台,国科新材料创新基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中试基地管理,创新出台全国首个《中试项目全周期管理办法》,对中试项目的审查备案、安全环保风险防控等领域内容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进行全方位约定。
“最大的突破就是项目入园审批流程时间被大大缩短。”国科(浙江)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伟介绍,中试项目环评审批往往参照生产性项目审批,需要经园区审查、区级审查、市级审批,经常耗费企业大量时间、精力。围绕审批痛点,基地在守牢安全环保底线基础上,精简“非必要”审批流程,变“审批制”为“备案制”,由基地统一评审、区级环评备案。多措并举之下,传统19项审批流程被减少为8项,传统审批所需的近18个月,被缩短至4个月。
在新材料赛道,速度有时能决定一家企业的生死。吸引浙江传化星光新材料有限公司入园的,就是《中试项目全周期管理办法》带来的时间优势。
来到项目建设现场,一片嘈杂声中,中试所需的反应装置已基本安装完毕。上千平方米的场地内,反应釜林立,它们之间由一条条管道连接,精巧而缜密。“我们开发的高端聚烯烃弹性材料是光伏领域的重要基础材料,国内无法自主生产,完全依赖美、日、韩进口。”项目经理包焕良介绍,新材料领域更新换代速度快,竞争十分激烈,必须用最快速度解决技术难题,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为了提升效率,入园审批之外,国科新材料创新基地构建“增值化+多元化”服务体系,实行要素指标备案统配直达,由基地统一申报购买土地、能耗、排污权等相关要素指标,建设通用型公辅配套和设备平台,企业只需备案、租赁,即可分配使用,中试初期成本也从平均1500万元降低至800万元,有效破解中试项目要素获取难、成本高的难题。而背靠中国科学院,基地还建起了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组建由中科院30多位院士领衔的中试专家联盟,以及由国家级特聘专家领衔、国内知名工程化研究专家为核心的工程化管理团队,为入驻项目工程化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立足安全环保底线,中试基地建立反应风险评估实验室和基地智慧化管理平台,明确项目过程安全控制措施,精准控制边界参数,确保企业中试工艺本质安全。
减成本、减风险、减负担、减问题,在“生态雨林式”的创新环境滋润下,入驻基地的企业能全身心投入试验,研发工作蹄疾步稳。“我们已跨过了‘死亡之谷’,中试试验已经成功。”这几天,绍兴华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刘时坤十分兴奋,从去年11月份申报入园,距今短短十个月,企业项目就取得重大突破,这是以前无法想象的速度。得益于此,后续企业有充裕的时间对产品进行技术优化,进一步压缩成本、提升性能,为明年建设工业化示范装置打下基础。
以新材料为重点攻坚方向,一批中试项目正在国科新材料创新基地中“开花结果”。据了解,基地建成投用仅一年时间,已完成对接近百个中试项目,正式签约入驻项目12个,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高端催化剂项目、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PEKK项目、中化蓝天含氟精细化学品项目等高技术前沿项目。这些项目中,中国科学院院所解决难题的项目约占三分之一,上虞本地企业开展工艺、产品创新的项目超过50%。
“我们已组建专业化孵化团队,从科技保险、技术融资、产业推广等方面提前介入服务。”上虞区相关负责人说,围绕建设“全国新材料中试基地标杆”的总目标,上虞已创设总规模达5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将进一步强化后端创新孵化,打通成果转化之链,打造立足杭州湾、服务长三角、辐射全中国的新材料产业创新创业生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