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说:“露,润泽也。”
白露,多美的节气名,绑架了多少文人多愁善感的心。一提到白露,人们马上会想到杜甫的名篇《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当时叛军安禄山、史思明攻陷汴州、洛阳,波及到齐州、汝州、郑州、滑州等地,山东、河南一片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弟弟杜颖、杜丰、杜观生活在唐王朝的东部地区。此时杜甫避乱秦州(今甘肃天水),又是一年秋风起,面对边塞的一片美丽秋景,在白露之夜,明月高悬于空,一生颠沛流离的杜甫想到失散的弟弟们,生死两茫茫,吟出了千古名句。
“只说境,含情往复不可言”。千年白露一滴同,点点滴滴中储存了多少诗人的情感。
写“露”的诗篇,自古以来很多。《诗经》中就有许多描写露的诗篇。最有名的莫过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还有《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屈原的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归田园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唐诗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白露时节,便引诗情到碧霄,翻开一年最美秋日篇章。
元人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进入秋日之后,早晚温差增大,寒生露凝,水气遇冷凝结成露,挂在草尖,晶莹剔透。这也是“白露”这个节气得名的缘故吧!
古人把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分为三候,五天为一候,全年共72候。吴先生还又描写到了“白露三候”:“一候鸿雁来”,白露时节北方的大雁开始南迁;“二候玄鸟归”,玄鸟是燕子,白露时节,北方的燕子开始南迁归来;“三候群鸟养羞”,“羞”同“馐”,指美味食品,“养羞”是指鸟儿们也开始储存食物,准备过寒冬了。
白露三候真深得文人之雅。
每人的头顶,每一朵云,连接着长长的风;每个的脚下,每一滴的露珠,牵系着深深的情。
这段时间,每天早晚,我常拿个相机,坐在露台上等北雁南归。秋日天高云淡,白云朵朵,一群群“人”字形的大雁,挥动着有力的翅膀,从北向南,低声鸣叫着从我的头顶飞过。它们真是长情,穿过黑夜,翻山越岭,赴一场山盟海誓的约会。
雁群飞远,我还在风中整理我凌乱的心。深夜的梦境,也常被突如其来的往事所淋湿。醒来,我挥臂迈腿在朝露的林间小道奔跑。我们都需要一种力量将自己生命唤醒。
露从今夜白,我们人生都将进入一个新的篇章。
这已经是秋天了,秋天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啊!我们又已经多久,忽视了这片丰收的田野?
走过那么多路,去过那么多地方,看过那么的远山大海,现在我更喜欢骑个自行车在乡村的田野上寻找白露的秋色。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白鹭低飞,江南一派好风光。穿过一个个村庄,田野里依然承载着所有美好的事情,一如我们年少的时候。
我俯身那些寻常的稻谷,渐渐成熟的豆子、桔子、拐枣、甘蔗等等,自然界的规律安排了植物们的生活,我嗅到了来自小时候家乡田野上的丰收气息。
我悄悄地摒住呼吸,站起来,朝着家乡的方向,眼眶湿润,想起了家乡的父母亲。
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明啊!
我听到田野里响彻着这个声音。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
桑洛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