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段运河塘上硕果仅存的跨塘石拱桥——司马高桥。(拍友 徐建荣 摄)
桐乡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江南运河,横亘了桐乡全境。四十余公里的运河官塘上,自唐宋至明代,先后有十八座石桥跨塘而峙,其中十六座是拱桥。
崇福镇得天独厚,塘河上的四座唐宋古桥,都在其地。万顷水波流淌不息,这流动的唐风宋韵,越发让古镇的魅力无数倍的放大。
万岁桥和永安桥联翩静卧在镇区隋唐运河故道上,这是十八座塘桥中年岁最长者。千载光阴,悠悠时日,惯看了秋月春风,阅尽了河上千帆。
万岁桥,据传,初唐开国功臣尉迟敬德行马江南,当时即有万岁桥之建,俗称南桥。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重建。明代沈明臣有《市水垂虹》诗咏万岁桥:“利涉经何代,开唐此建工。倚天垂螮蝀,跨水卧虺龙。‘万岁’传名古,千春飞构雄。于今人颂德,感仰尉迟功。”
北桥,旧称永安桥。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在万岁桥北三百步处又建永安桥,俗呼北桥。
万岁桥与永安桥虽然都是梁式石桥,但高峻雄伟,气势慑人,当年宋孝宗官船经过,也无需落帆,素有“邑市双虹”之美誉。
包角堰桥(南三里桥)在崇福南门外,宋嘉定时修筑。清道光间知县邓廷彩重建,故当地百姓又称为邓父桥。明代,包角堰桥旁侧,又先后建造吾嘉桥(何家桥)和登云桥。三座拱桥,成三足鼎立状,形势险要,蔚为壮观。何家桥下,正是崇德绕城运河与长安塘衔接之处,当年漕粮北运,乃是海宁漕艘必经的咽喉之地。
松老高桥,始建于宋代,明弘治九年(1496年),徐华重建。
《青镂杂笔》有载:“相传昔有老人于此舣舟作渡,凡五十年。所取渡值,铢积寸累,遂建此桥,后老人化为松,桥因以名。”
“铢积建桥”,显然只是一个迎合行善积德的社会大众心理,且凄美动听的故事,舣舟作渡的老人也不会真有其人,即便《青镂杂笔》,也仅仅是说“相传”。但在众人的心目中,这个古老的传说却是松老桥最感人的记忆,也是理想的寄托,人们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老人的身影,早已融进了桥名演绎的故事里,融进了历经岁月淬炼的世俗文化中。
崇福北门的迎恩桥则建造于明正统年间。旧时有迎恩渡,相传是宋高宗遗迹。它的具体位置已不可考,人说它就在迎恩桥一侧,桥名亦缘此而来。
司马高桥位于崇福镇皂林驿东。旧名南高桥,肇始于明洪武间。运河塘上石拱桥,次第坍损、拆除,唯司马高桥迄今犹岿然跨峙于明代运河故道的波光水色之上。东侧桥联云:“碧浪驾舆梁,事隶夏官资共济;白栏依雉堞,情深秋水溯伊人。”西侧仅存上联:“司马赐嘉名,谁继长卿高风标题有兆”,下联已风化不可辨认。
往昔曾有误传,称“司马高桥”之得名是源于清光绪间知县余丽元动用了兵部银两重修此桥。其实,早于光绪朝数百年,司马桥之名就已经存世。明末,海宁著名史学家,《国榷》的作者谈迁就有《司马桥经吕通政旧居》诗,说明其时司马桥之名就已广被流传。
清乾隆间,洲泉屠家坝人胡漟曾作《语溪棹歌》二十四首,遍写邑中名迹胜概,其中也有诗写到司马高桥:“野棠花放日初曛,司马桥南水势分。为爇头香萧阮庙,路人又指范山坟。”
运河流至石门湾,又是一番别样景象:“玉溪如带锁双桥,隐隐楼台风度箫。西竺庵前观夜市,红灯一点酒旗飘。”这双桥,分明是指明代中叶先后建造的东高桥、南高桥。两桥分踞镇区两端,百年而下,始终如一,默默守望着桥下的石门湾。
东高桥,位于石门镇东市。明成化中钱浩建。桥左右两侧石柱上的桥联“接苕水自天目西来,迳玉溪入苏境东折”,点明了大运河的流向与渊源。曾任右都御史、总督两广的里人潘蕃为撰《东高桥记》。此《记》追溯历史,表彰钱氏,是一篇重要的乡邦文献。
南高桥,位于石门镇区西端。桥栏两侧各有石狮八只,栩栩如生。桥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桥西侧石柱有联云:“望一点含山西峙,遥看塔影小于针;接三条渚水南来,曲抱溪流情似玉”。
皂林在石门湾以东二十里。此地有便民桥与青云桥,双桥并峙,雄姿英发。俗名皂林双桥,也称姐妹双桥。
便民桥,即东桥。吴昂《便民桥记》记载,明宣德间周忱巡抚浙西,以兴利革害为己任,见此处河面上竟无一桥,两岸居民艰于通行,于是筹集款项,架木为桥,方便民众,便民桥之名,由此而来。岁月流失,斯人老去,桥木亦渐渐朽坏,几成危桥,人不能行,行者叹嗟!天顺改元之冬,易木为石,作久远之图。桥两边的桥联,仅存西侧桥联:“雁齿双排,天际夕阳斜飞鸟;虹腰对峙,夜深灯火看行船。”
登临桥顶,纵目远眺,南面硖石东山智标塔,北面青镇寿圣塔,皆隐约可见。形胜之地,盛名不衰。
青云桥,即西桥,与东双桥距离约500米。原名昌文桥,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光绪间,嘉兴知府许瑶光题桥联云:“雁齿入秋高,北去好携青镇月;鸡声催夜晓,东来更踏皂林霜。”
清嘉庆初,程鹏程纂修《桐溪纪略》,即将《双桥帆影》列入“桐乡八景”。严辰修光绪《桐乡县志》,“桐乡八景”中则有《双桥凭吊》。
比肩而立、形影不离的两座石拱桥,牵动了众多远方游子的乡愁。晚清时,曾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的劳乃宣曾反复写到双桥,借以倾吐久藏心中的乡关之思。
“果摇双桨过双桥,乡树溟蒙望里遥。稚子候门多不识,门前流水尚迢迢。”
“故人中道双鸡招,话到家山梦共遥。入耳乡音口乡味,恍摇双桨过双桥。”诗下作注,特别提到:双桥,吾乡孔道也。
这里是桐乡与乌镇间的交通咽喉。多少年来,人们或撰文赋诗,抒情叙述;或摄影画画,摹姿绘图,给双桥留下过无数的倩影。夕阳下,双桥帆影,雄浑天成;桥底下,碧波轻漾,船队远去。众多的画面异彩纷呈,笼罩在一片浓得化不开的诗情画意中。
此外,还有钱店渡桥,拱辰桥(北三里桥)、青阳桥、大通新桥、彭河桥、望仙高桥等,无不各具特色,风姿绰约。
行舟大运河上,常使人止不住的感情激荡,思绪绵邈。
虹梁飞架,石拱穹然;旧时风物,千古遗韵,这是何等壮阔的情景!跨塘石拱桥,凝结着万千劳动者的智慧,显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力。每一座古桥都是一种文化积淀,都是一座巍峨丰碑。年复一年,它们曾安然静卧在天地之间,历经风雨于旷野之中,多彩多姿的桥文化因得滋生潜长。于是乎,无分冬夏,无论晨昏,世人皆热衷于诵读这历史文化的宏大叙事,从中感受一方水土的独特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