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向往的生活
【编者按】
“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萧山作为“千万工程”的源起地,在过去的20年中,努力把乡村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呈现江南韵味、承载乡愁记忆、充满发展活力的现代版“桃花源”。
面向未来,在共同富裕上示范引领,萧山将充分发挥先发优势,打造“千万工程”新高地。在此,我们推出“千万工程萧山实践”专栏,分享萧山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案例,展望乡村振兴的新蓝图。
“南宋古都看杭州,南宋古村看欢潭”。欢潭,初以岳飞饮潭水而欢得名,积淀着近千年的历史文化。
走进欢潭古村,一边是与时俱进的现代村落,一边是古色古香的村庄老宅,分不清是从南宋走来,亦或是走向南宋。漫步于欢潭老街,俯拾之间皆为古迹。临水而建的中式岳园,中西合璧的老洋房建筑,自古而来的历史风韵氤氲在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条曲巷。
新农村 新面貌
从萧山进化镇的一个普通村落到小有名气的宋韵文化名村,欢潭在“千万工程”项目的推进下,塑形环境、铸魂文化、赋能产业,重现宋韵,守住了乡愁,培育了乡风,开辟出一条共美共富的“进化”之路。
2017年,萧山区高标准深化“千万工程”,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欢潭基于深厚文化脱颖而出,成为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从此奠定了“文化+古色”的美丽建设路径。
此后,欢潭引入中国美院设计团队,全面梳理村庄脉络,深入挖掘村史文化,修缮古民居古街道,重塑了“一湖、两街、三溪、四塘、五桥”的村落布局,将老洋房、岳园、二桥书屋等古迹与历史文化、历史故事结合,焕活了宋韵文化基因,也唤回了独具魅力的古村落,使文化价值愈发浓厚。
临水而建的中式岳园
宋韵文化是欢潭的内核,环境则是欢潭的“面子”。“最初的欢潭村因污水乱流有着‘破大船’的称号。”欢潭村党委书记梅李栋说,欢潭于2015年开始实施污水截污纳管工程,彻底解决了水污染的难题。同时,面对乱建乱搭、垃圾丛生的景象,欢潭“减法”先行,于2017年拆除各类违法搭建,恢复四条古水系,为古村焕发新生机付诸了巨大努力。
欢潭,环境焕然一新,宋韵品牌闻名于世,凭着内外一体,一路乘风而起。短短几年间包揽了宋韵杭式生活体验基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第二批未来乡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等众多荣誉,并一跃成为乡村旅游“打卡地”。当前,村级集体经济达到733万元,“美丽景色”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美丽经济”,让老百姓生活有了质的提升。
古色古香的村庄老宅
家乡发展越来越好,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在村里开起了民宿、酒吧、咖啡馆,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再就业的问题。此外,欢潭村还盘活闲置资源,兴办宋韵研学项目,并引入东东方方生态太极武术馆,以其高流量促进欢潭进一步发展。
每年夏季,是东东方方的义诊季。没到8点,不少村民便已在武馆门口排起了长队。梅李栋说,利用闲置资源开发经济,不仅为村子带去了福利,也让更多人认识欢潭、了解欢潭。
不止宋韵,在欢潭,“五义”文化也是根脉。义仓、义学、义渡、义诊、义葬,“五义”精神的核心思维是共同富裕的文化特征。
东东方方武术馆日常训练
欢潭村将新时代的“五义精神”体系具象成了庞大的共富指数,开发了“五义家园”积分治理平台,以“忠、义、和、本、清”为细分指标,村民注册后便可在线上了解村级事务,参与公益服务,开展邻里互助,还可以凭借后台积分到“鸡毛换糖”商店,进行生活物品兑换,实现了村民生活情况及村务信息“一键通”,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同时,作为杭州市的数字乡村样板村,欢潭村一直向着数字化、智慧化的道路全力奔跑。穿梭于村中小巷,数字化元素随处可见。全覆盖的自然监控、成排的数字灯杆、气象预告数字站牌、智能光伏凳……“我们还通过AI小程序来预警自然灾害,以便提前让村民在突发天气提前转移,保证人员财产的安全。”梅李栋表示,欢潭村积极顺应“数字化农业”的未来趋势,利用数字化预防茶园和稻田的病虫害外,还在田里安装了数字化灌溉系统,通过手机一键启动或关停,真正做到“省时省事省力”。
守护蓝天碧水,“浙”里风景更美
最近,欢潭村有了更大的目标。“先将村里的资源进行整合,再向周边村庄进行辐射,以带动共同致富。”梅李栋说,欢潭村将依托本村的旅游公司,着力打造“欢潭+”的旅游模式,将整个进化镇的旅游资源衍生成一条线,让游客不光走进来,更能留下来。
焕活宋韵文化,欢潭破茧蝶变。借着“千万工程”的东风,欢潭村立足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沿着村庄的原有肌理,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道路,不断更新着乡村生活的打开方式,浓缩出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欢潭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