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南京钟山脚下的紫金山庄上演了神奇的一幕: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外国面孔与中国著名作家们宛如老友般亲切对话,合影留念。走近一听,他们的交谈竟无一例外,全是一口流利的中文……
9月5—6日,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举行。
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开幕式
毕飞宇、阿来、曹文轩、刘震云、东西、孙甘露、李洱、刘亮程、乔叶、徐则臣等40余位中国知名作家,李莎(意大利)、林恪(荷兰)、莉娅娜(墨西哥)、吉来(土耳其)、吴漠汀(德国)、克拉拉(匈牙利)等32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汉学家、翻译家齐聚一堂,共话世界视域观照下的中国文学。
构建中外文学交流重要枢纽
“这是一次旧友新朋双向奔赴的聚会,更是一场以中国文学之名,汇聚四海宾朋的盛会。”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作协主席毕飞宇在开幕式上介绍,本次论坛的主题非常清晰,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学的最新发展,共同面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这个宏大的话题。
南京市委副书记、南京市市长陈之常在致辞时讲到,南京历来是中外文学交流的重要枢纽,不仅自古就有“天下文枢”之称,也是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学之都”。《红楼梦》《儒林外史》《桃花扇》等不朽经典名著都与南京关系密切。如今,“南京作家群”依然佳作频出,涌现出一大批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文学作品,每年翻译出版以及向国外译介的作品就有近千部。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则将全球各地的汉学家、翻译家的工作比喻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彩虹”。他说,中国作家面向世界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探讨从未停止过,汉学家、翻译家和中国作家共同分享作品,即使远隔重洋,也仿佛比邻而居。凝聚心灵,沟通世界,正是文学的重要使命。
活动现场
随后,在一曲悠扬的江苏名曲《茉莉花》中,13位外国翻译家凭借对中国文学传播的杰出贡献,获得了“中国文学之友”的荣誉。
文学翻译是一项“爱的劳动”
“刘震云老师,墨西哥的读者都非常喜欢你,《我不是潘金莲》《一句顶一万句》在我们那卖得特别好;徐则臣老师,你的《跑步路过中关村》在墨西哥也成了畅销书;还有,我和阿来老师约好了,明年请他去墨西哥跑一趟……”
墨西哥翻译家莉娅娜在发言时难掩见到老朋友的激动,现场拿着麦克风与熟悉的中国作家展开互动。
墨西哥翻译家莉娅娜
莉娅娜表示,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方式很多。文学,毫无疑问是传递着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的宝贵密码。今天,中国著名作家和来自全世界的汉学家、翻译家通过这次会议,越来越清晰地明确了,通过中国文学及其翻译,为传播中国人民的过去和当代做出的贡献。
活动现场,来自时尚之都米兰的意大利翻译家玛丽亚一袭绿色衬衫格外显眼,难掩心中的喜悦。
玛丽亚对记者说,翻译家一直是“幕后工作者”,一个读者拿起一本外国文学作品,往往只会关注到作家,却忽视了译者,这次的荣誉让她备受鼓舞。作为本次荣获“中国文学之友”荣誉的翻译家,玛丽亚对这个肯定感到由衷的骄傲。
“上一次我到中国是2019年,最后去的两个城市就是上海和杭州。杭州是中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我最好的朋友就生活在那里。”
当和记者聊起走上文学翻译的经历,玛丽亚回忆道,自己曾在亚洲生活了十五年,在中国生活的时间占了大部分。2010年回到意大利定居后,也从事过商务等职业,但始终无法忘记在中国的生活。
“我那个时候常常希望再回去看看中国,当然从意大利到中国很遥远。我就开始看中国的小说,看书还不够,于是就尝试翻译给更多人看,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
意大利翻译家玛丽亚与友人交谈
如今的她,已将老舍《二马》、张爱玲《色戒》、毕飞宇《推拿》《玉米》《虚拟》《大雨如注》、苏童《我的帝王生涯》等二十多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带给了意大利的读者。
正如毕飞宇所言,一部文学作品,谁来翻译、怎么翻译,太重要了。我们身处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做许多工作,但始终取代不了文学翻译——因为这是一项“爱的劳动”。
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
阿来
“我曾经说过,不是我们走向世界,而是世界扑面而来。”著名作家阿来回忆道,自己的青年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至少在十多年间,他在书中遍访了世界各国,在美国追寻惠德曼、马克·吐温的步伐走过密西西比河岸,也随着巴勃罗·聂鲁达的诗歌,来到太平洋海岸的安第斯山脉,还去过非洲、澳洲等地。
但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还要继续努力。
他说:“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中国的写作者正在强大起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真诚的书写面对世界。”
曹文轩
著名作家曹文轩同样对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进行了讨论。在曹文轩看来,“走出去”和“走进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文学不仅要走向世界,还要走进世界读者的心灵。
“什么样的小说是最好的小说?答案是经得起翻译。什么样的小说经得起翻译?答案是讲了一个有品质的故事。翻译后的托尔斯泰依然是托尔斯泰,尽管语言发生了转化,但四大家族还在,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又一个辽阔又宏大的俄罗斯故事。那些深刻的题旨、栩栩如生的人物,暗含在活着的故事里。”
曹文轩在发言时说道,文化是民族的,人性是人类的,人性是小说最后的深度。如果一个作家要跨越文化,那他的作品就必须直抵人性。
刘震云
著名作家刘震云则以自己的两部经典作品举例,他说,《一句顶一万句》写的是一群不太爱说话的人,《我不是潘金莲》写的是一个爱说话的人。可见,诉说是一种力量,倾听也是一种力量,文学翻译就是将这种力量传递给不同母语、不同文化的读者身上。
接下来的两天里,来自全球的作家、汉学家、翻译家还将展开“世界文学视域中的中国文学”“文学交流与文明互鉴”“文学交流与城市发展”等多个研讨会,更好地助力世界了解中国文学,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