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60年来,“枫桥经验”与时俱进,绘就平安幸福和谐新画卷。在浙江制造大区钱塘,“网格议事日”,让“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日趋成为具备杭州辨识度的基层治理品牌。
为此,浙报集团潮新闻联合钱塘区委组织部和各街道推出《我的城市我的家——我是钱塘“守护者”》蹲点日记,记者亲历社区基层治理的点点滴滴。第四站来到了钱塘区白杨街道。
我的城市我的家①一座驿站引24省干部学习 钱塘这个社区凭什么?
我的城市我的家③安了家、守护家 河庄街道让流动党员留下来管起来
凌晨时间,杭州夏天的夜依旧闷热,宿管刘娇走出值班室,楼外的蝉鸣像是给她打着走路的节拍,她要进行换班前最后一次巡楼。
刘娇的丈夫老张是负责公司几幢宿舍的设备维修,他们来到钱塘区白杨街道的邻里社区已经十多年,子女让他们搬去新房子,但老两口还是觉得社区里住着舒服。
一座城市离不开外来的“追梦人”,如何让“杭漂”们安心在这里扎根,如何让他们住得安心、融得进来?邻里社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答案。社区书记张敏华常说,“远亲不如近邻”,除了“身融”,更要“心融”。这句话,张敏华和社区里的每个成员,践行了17年。
17年来,邻里社区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把服务“新杭州人”作为社区建设的重心,逐步完善社区服务和生活配套,与辖区的企业、物业和社区住户们一起,将邻里社区打造成“员工休憩港湾、他乡生活乐园、青年成长天地”,由社区党支部、企业、物业、楼道长、宿管、寝室长、产业工人等多方参与的议事机制,推动小区善治。
从去年开始,白杨街道着力打造现代社区建设,目前白杨街道立足于外来人口集聚等特点,积极探索服务入心、资源入局、组织入网的思路,加快推进社区现代化建设,全力打造“钱塘幸福里,美好白杨家”。
17岁的社区,21岁的住户
白杨街道邻里社区是杭州第一个完全由外来人口组成的社区,有1.1万人。大部分居民,都是企业的一线操作工。社区2005年筹建,2006年挂牌,是个才17岁的年轻社区。这里住着的几乎都是外来人口,也很年轻,平均年龄21岁,很多人初来杭州时,会选择在这里出发,站稳脚跟。社区文化家园的门口竖着一行字:“我们都是追梦人”,是这里居民的真实写照。
1972年出生的刘娇,2004年底从金华磐安来到邻里社区当宿管员,她能在最短的时间就记住刚入住的人,“记不住就做不了工作”。
刘娇说,很多居民像自己一样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是操作员,有的是电子产品检测员,有的是物流员……除了赚钱,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希望能够在这座城市安居乐业。
最近刘娇上的是晚班,晚上的7点到10点的时间,她会跟社区里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还有社区居民一起巡楼。她的办公室在楼道的进出口,有人进出都能看到,保安会在门岗,记录新进的住户和离职的员工。今天结束晚班,她还要给新人培训入住须知,“像宿舍里的用电安全、楼道管理,反网络诈骗、金融诈骗”,每周都会有新人来,这个工作她已经干了十多年。
刘娇记得,刚来到邻里社区时,这里的配套不像现在这么完善。这些年社区里新建了图书阅览室、健身房、卫生服务站、小剧场,新引进美食城、小超市、通信服务点等等社区配套设施。“去年翻新时,给‘老家伙’们都家装了电梯”,也是为了给现在的年轻人方便。
去年,邻里中心去年翻新了1300间宿舍,加装了智能门锁,“既告别了传统钥匙,也便于我们了解宿舍内居住人员的人数情况,方便我们管理”。宿舍以成本价出租给产业工人,居住成本较周边社区低50%以上。
“十年前,这里的平均年龄是21岁,十年后还是21岁,现在网络发达,每天接收大量的信息,现在的年轻人思想活跃”,这也给刘娇的工作带来很多难度。她能理解,“年轻人刚来到陌生城市,精神上要寻求慰藉,很容易网恋被骗”。所以刘娇每天巡楼检查寝室时,会在新人宿舍里多留一会儿,跟他们聊聊天。“社区是人的社区,他们能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聊天时候她会注意收集住户们的反馈,像社区里的饭店、楼道里的垃圾、烟头,处理宿舍里的矛盾,再反馈到网格议事会上,都能很快解决。
外省追梦人:对杭州第一印象是亲切
刘娇的楼里有一户特殊的家庭——产业工人李凯明一家。五年前,李凯明高中毕业就来到邻里社区,后来跟公司的女同事小姜结婚生女,公司特批给了他们一间宿舍,原本这个宿舍至少要住进3个人。
李凯明的老家在贵州黔西南,早年间跟着同乡一起来到杭州,在邻里社区停下了。李凯明还记得第一天,他在社区里被一个短头发女同志追着问,从哪里来,到这里感觉怎么样,“她告诉我们到哪里吃饭,钱塘区哪里可以逛街”,后来他才知道,这位个子不高总是笑脸盈盈的人,就是社区书记张敏华,“书记和社区给了我对杭州的第一印象,是亲切的”。
在这里工作五年,李凯明在社区里参加高级工的培训和考试,拿到高级工证,升了职加了薪,参加了本科自学考试。
李凯明说的培训,是社区结合区总工会的蓝领成才工程,依托辖区14所高校资源,打造的“社区学堂”,开设了职业技能教育、岗位证书教育等项目,设置了叉车工、装配工等免费技能培训项目,区里还会补助专科学历教育70%以上的学费。
除了开设职业技能教育,社区还建立心理咨询室提供心理咨询,派人进行职业指导、婚恋指导、人生规划,让这群“新杭州人”成为杭州的“新蓝领”,让他们的生活质量能进一步提高。截至目前,社区累计组织4800余人次参与学业培训,7人获评省市级技术工人,东芝家电等近10家企业1334名员工获得技能等级证书。
如今,李凯明也是社区里的兼职网格力量,这支兼职的网格力量里像他这样的产业工人还有一百多人,只要跟上班时间不冲突,李凯明都会参加社区组织的网格议事日,“社区里新建了停车场,翻修宿舍,还建了幼儿园”,都是通过问卷和网格议事时发现的问题和产业工人们的建议,“像在社区里建幼儿园,就是因为我女儿到年纪了,想让她在身边上学,有次跟书记随口一提,没想到真建成了。”
前几天正值暑假,李凯明的女儿在社区文化家园的一楼,在社工的看护下,与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耍。“通过调查,社区里90%的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74%的父母希望社区能提供公益性的托管场所”,为了方便他们活动,社区把一楼改成了儿童的活动区,叫“小候鸟”活动中心,有了这个场所,父母们也能安心工作。
张敏华表示,让产业工人参与网格议事,也是让他们参与社区管理,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我们还把他们参与网格议事和志愿者服务反馈给企业,作为企业评优、工人职务晋升的参考。”
从社区党建队伍,到物业、楼道长、寝室长,再到企业、产业工人,社区的网格议事成员广泛,触手已经伸到最末端,代表“最民意”的需求,“让每个居民都能发声,每个问题也都有反馈,有解决方案。”
幸福感不是说出来的,是住出来的
社区的文化家园,不止有“小候鸟”们的活动区域,也是“老杭漂们”常聚集的场所。
韩娟三年前刚退休,住在邻里中心南边的东尚国际寓所,前些年挣了钱,在东尚买了房子,“自从书记给我们请了太极拳老师,我就天天跟着学,现在每天都要来邻里中心打拳。”
韩娟是社区里的志愿者之一,每次社工召集志愿者协助社区工作她都会参加,“社工建了互助网络,在楼道里也有网格议事角,有问题我们都会随时反映。”韩娟说,邻里社区的互助氛围很好,邻居也信任她,有矛盾也经常会找她调解,“幸福感不是说出来的,是住出来的。”邻里之间,志愿者们把社区当作第二故乡,也帮着社区变得越来越好。
张敏华说,如果没有像韩娟这样的志愿者一直协助,社区工作很难开展。但从韩娟的角度看来,这是她的社区,是她生活的地方,她就要一起帮着维护。
韩娟会经常跟着张敏华慰问住在社区里的老人,他们有的是像她这样的“老杭漂”,有的则是子女在杭州打工,他们随着子女来到这里。张敏华知道,对一个老人来说,子女工作繁忙,环境不熟悉,重新建立一个社交网络对他们来说有多难。
于是社区针对这群“老漂”们发起故乡再造计划,例如开设共富工坊,教老年人做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按件计费;再例如社区开设老年书法课、美术课、剪纸课等等,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社区还会组织老年人们参加交通劝导志愿活动,协助解决早晚上下班高峰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觉得来到杭州除了带小孩,还能发挥余热,还能尽快和社区熟络起来。”
去年韩娟第一次在社区里过年,陪着张敏华一起,包饺子、做年夜饭,这时韩娟才知道,每年的除夕夜,张敏华都在社区里,疫情三年里,她还会给社区里的老人送年夜饭。张敏华说,“家”的内涵不仅在于物质环境,还在于人文氛围,在于生活在这里的人对社区有高度的认同感。
很多时候,凝聚人心的事,其实不怎么花钱,不过是将心比心,以人心化人心。
让韩娟感动的是,有些已经离开邻里社区的人,也会回来帮忙,他们告诉韩娟:“我们刚来的时候就住在邻里社区,没有社区的帮助,我们也没办法在杭州落脚。虽然我们买了新的房子住了新小区,但是希望在邻里的人还是能感受这里的温暖。”
张敏华说,每年会有近千人留在社区过年,会有上百人来到社区文化家园一起过年。这一顿年夜饭,她一做就是18年。韩娟说,那天书记很高兴,就像这个家的“大家长”一样,看着一家人忙活的样子,满脸的笑容,就没停过。
蹲点手记:
我在下沙生活了十几年,从2017年开始,这里几乎年年一变样,走在社区里,给人的第一感受是整个社区已经形成一个适宜社区居民居住的综合体。这里或许不是乌托邦,但张敏华希望邻里社区能成为每个来到杭州的“追梦人”的家。
旁听了几次网格议事,我发现,楼道长提的意见都是很小、很琐碎的事情,居民们参与社区治理,没有惊天动地的举措,却是点滴积累的改善,持之以恒的推进,居民们也在一场场以“平等协商”的方式参与的网格议事中,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最近一次去邻里社区,是上周三晚饭过后,张敏华正在展览厅给两位少先队员讲社区的党建文化,两个少年听得很认真,结束时两个少先队员宣誓敬礼,仲夏日微凉的穿堂风在门窗之间徜徉,那一瞬间,大厅里很静,我们常在说的初心,是不是其实也能在他们身上找到呢?
注:文中除张敏华外,均为化名。
监制 吴雅茗 谢晔 策划 刘健 记者 吴鹤鸣 通讯员 朱佳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