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参观博物馆热是个好事情,说明我们的公众对博物馆有热情,也慢慢地接受了这一种生活方式。我当时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就想什么时候中国的观众也对博物馆有这样的热情就好了,没想到十几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作为博物馆,肯定是尽力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服务。但我个人觉得是否要一刀切地把所有博物馆、美术馆采取“周一不闭馆”这种方式来满足公众需求,是有待商榷的。
我相信绝大部分馆的限流人数,都是做过压力测试的。像成都市美术馆每天限流1万人数,这与它自身的藏品特征、空间特征有关,超过一定量的人数,观展就会有不好的体验、感受。当然,我们尽力争取让到来的观众都能够进得了场,但确实有一个观众承载量的上限,这也是博物馆、美术馆会推出预约系统的原因,让公众可以提前、合理地去规划。
的确,有很多博物馆、美术馆的预约一放出就抢不到的情况。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怎么去规范预约体系。首先避免黄牛票,这是可以通过很多手段达到的,比如进馆需要一对一核对身份证。
延时也是一种方式,尤其在寒暑假和黄金周的高峰期时候。各个馆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晚上适当延长到6-8点。或是各个馆轮流在周一、周二闭馆,像国外有些城市的展馆,会错开延时,每个馆延时开放2-3个晚上;有些城市的展馆会在周末晚上或者周中晚上作轮流延时调整,让观众每天都有地方可以去的同时,也不至于让展馆的工作人员和展品的压力过大。
一周中有一天为闭馆日,我认为很重要。
首先,藏品本身是需要休息的,尤其是文物级别的或比较脆弱的艺术品。文物级别的作品有光照时长的限制,它必须得有休整的时间;有些展品还对二氧化碳敏感;有些展品我们需要换展、保养、维护。如果展厅一直在开放,那么展品如何得到维护。
其次,美术馆现在的新媒体展览很多,场馆几百台的设施、设备,不太可能长时期无休地运作使用。
第三,工作人员也不能连续工作。周末我们美术馆是各部门轮流值班,让策展人员、研究人员、行政人员等有一个相对规律的休息时间。尽量让大家在工作之余,有自己的生活。从工作的角度,我们也需要有人员相对集中的时间,开会一起商量事情。因为讲解员周末不休,由策展人开展对讲解员的整体培训往往会安排在周中。
目前我们馆有一个十几人的讲解员团队。我们的管理方式是允许社会讲解与团体讲解同时进行。社会讲解只要提出申请、备案,通过审核即可。我们提前将不当的言论进行筛选和过滤,避免将错误信息传递给观众,保证学术性正确。在观众量比较饱和的前提下,如果再有无规律的社会讲解,秩序就会很乱,非常影响观展体验。
无论从对藏品的保护、设施设备的维护,还是场馆的运营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开展与身心健康,每周一天的闭馆时间,在目前的条件下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的初衷是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参观需求,但可以有很多方式来满足,包括提高我们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丰富展览与活动内容。
此外,建议把线上的工作做得更加丰富,比如线上的讲解、图文资料、数字展厅等,适当考虑延时或错峰,杜绝黄牛票。
文|肖飞舸(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叶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