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仙居:十三都

    潮新闻 编辑 王玲玲2023-09-04 08:34全网传播量3230
    00:00
    00:00

    十三都,地处仙居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核心区淡竹乡,发源自韦羌山系的韦羌溪流经淡竹乡全境,史称十三都。它上游连着山势陡峭的大源港、小源港、油溪港,中游连着景致优美的神仙居5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下游连着平坦的仙居母亲河永安溪。如今,十三都已成为旅游避暑的热门地,也是村民共同富裕的“聚宝盆”。

    盛夏时节,我们驱车到十三都游玩。

    出了神仙居游客服务中心,沿白龙线方向行二三公里,见到一个标有圳口的村牌,这就来到了十三都港下游的入口处。在圳口大桥边,两岸山势骤然变窄,山上行云片片,桥下流水潺潺,一些游人在溪里嬉水,溪岸枕着一滩洁净的鹅卵石,吐露着无垠的期待,让人感叹这个地方好。

    饭蒸岩

    沿着十三都港往中游淡竹乡政府方向行驶,沿溪两岸山峦绵延起伏,古村傍水,村民办起了民宿,开起了农家乐,美景美食诱惑了游人,也让游人钟情于它。停车在下叶村溪边,眼前有一圆柱状的饭蒸岩耸立在山那边,山顶薄雾氤氲,恰如蒸饭时热气腾腾的饭甑,在时光里肃穆,与人间烟火共生辉。沿溪边柏油路再往上游行驶,峰回路转,在山的另一侧,夺人眼球的观音峰,择一隅息,觅一处静心,把世杂的慈祥,留给大山。可否,它或是内心在独白,或是每天收到游人的一条条祈求和祝愿。

    山色秀美,丰物源长,十三都更值盘桓的地方还是人杰的遗留。在神仙居景区南入口韦羌山千仞绝壁的中上部,有一方异常平整,像是一块四边分明的黑板,上面布满了有似人工凿刻的各种图纹符号,相传为大禹刻石的蝌蚪文。至今无人破译的千古奇文——蝌蚪文,引得一批又一批的专家、学者和游人纷至沓来,干渴地猜想、破译,期待有朝一日突然开窍,突然有所感悟。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在唐代诗人李白流传千年的《梦游天姥呤留别》这首诗里,你会发现古典与现代是如此靠近,现在也不乏有众人小心翼翼地计数着,“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落着点不就是十三都的韦羌山吗。一处处美景,美丽着一个个游人的目光;一句句诗词,涤荡着一个个游人的心灵,为十三都增添了灵动的韵味和人文气息。多少历史印痕,似乎清晰可辨,一个转身,恍若隔世。十三都境内的韦羌山又称王姥山、天姥山,据北魏侍中郑小同撰写的《郑志》十一卷记载:“按,韦羌又名王姥。”南宋《嘉定赤城志》载:“王姥山在仙居县界,亦名天姥山,相传是古仙人所居。”

    沿着溪边的柏油路再往淡竹乡上游方向行走,峰峦叠嶂,千峰竞秀,溪流曲折,树木森森,景色更秀美宜人。这里各类木本植物近1500种,野生脊椎动物260余种,并有保存较好的常绿阔叶林,也是括苍山脉仅存的一片基本呈原生状态的天然常绿阔叶林。正在溪边洗涤的淡竹村村民说,近几年深冬,稀有的猕猴也来到村后山掰玉米吃,一个抬头,只见成群的猴子很快就跑到悬崖边,许多惊险生动的画面被游人捕捉到,发到朋友圈,此地有更多的游人前来打卡。

    十三都港的潭、瀑、滩、涧星罗棋布,水质清澈,水色分明,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方位来看水,水色呈现出湛蓝、深蓝、翠蓝、浅蓝、墨绿等颜色。多级瀑布群、龙潭群形态各异,好奇的过往游人常捡起鸡蛋大的石块投入潭中试探惊险,潭面呈现出的是无数水花,忽而又消失了踪影。深沟野壑,溪水自欢,水流在转弯处留下的小水潭,纵情了沿岸村民和游人的戏水池。徒步在葱绿的树荫下,乔木扎根,阔叶遮天绿,游人尽情地呼吸天然氧吧,洗涤心肺,即使高猛的太阳也无能淫威,将暑气埋藏在这一清凉的山中,让夏日的倦意和暑气消失殆尽。

    炎热的夏季,一辆辆自家车沿着溪边的鹅卵石开了进来,有人在潭水边架起了帐篷,帐篷里陆续有人出来,男的换上泳裤,女的换上泳装,身子一倾,扑进水里,水花惊拍了起来,发出尖叫声。有的游人下水后用双手捧水往脸上凫水,有的捋裤脚下溪摸鱼捉蟹,有的乘上自带的橡皮筏顺流而下,两岸风光让人品味到似水般的柔情和逍遥。

    这里是避暑胜地,玩水者的天堂。

    水潭两头是浅滩,水面宽,水底下的鹅卵石,纤尘不染。阳面溪床上的鹅卵石经历了水和风雨的打磨,赤裸裸地暴露在苍穹下,把最美的一面呈现在这无垠的河滩。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注视在形态各异的鹅卵石上,期待拥有惊喜。年轻的妈妈和孩童坐在溪边圆润的大石块上,伴随着同伴的呼唤声、孩提的嬉闹声,在这山水相依中找到返璞归真的童年和笑声。

    十三都,这原本是一个地处偏僻的地方,一条流水潺潺的主溪港,沿溪港两岸散住着村民,村庄冷冷清清,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记得当年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我们班的一位同学来自十三都,问他家在哪里时,他总时羞羞答答,不敢说自己是十三都人。而今,岁月静好,家富民安,我们再一次笑问这位同学家在哪里时,他会自豪而响亮地说自己来自十三都。

    十三都的古村落如同隐逸世外的净土,也是弥漫着一种时间沉淀下来的的文化气息,自顾自地美丽着。随便在村里走走,有牌坊,有台门,有水井,有戏台,很多台门保存完好,守住了最初的红尘,守住了最初的萌动和愿望。青瓦、木门、花格窗,着色清淡,一幅典型的江南人家,让人的心一下静了下来,显得了那么的慢、漫、曼。进了古村的台门,便打开指尖下的岁月,明亮的自然光从天井照射下来,使得各个房屋透亮,穿堂而过的凉风吹得人神气爽,丝毫不感盛夏的炎热。散漫在村中,我们总会不经意发现祠堂、戏台、厅堂保持着原先的气质和生活,有些墙壁画和窗雕寓意深刻,藏着尘世间多少的温暖、无奈和美丽动人的故事,使人感到有种古思幽静,寻觅古迹的冲动。随意坐在村民家的露天阳台,远山染黛,近水含烟,透着淡淡的安静,一阵一阵凉风在山水洗礼后,轻柔吹过脸颊,整个人都醉了似的。古村又是一部厚厚的书,记录着古村的过往,也记录下古村美好的将来。古村里很多民宿增设了书屋,书品丰富,书香氛围浓,格局舒适自然,其中时薰书院是一个点,进门大厅墙壁上挂着的“风奏时薰”匾额和书架上整整齐齐摆放的书籍,透示着书院主人的文化修养,使人们在书籍中汲取知识和智慧,也吸引着各地来客汇聚在此地闲读和文学交流。

    而今的十三都人把自己看得很重,有足够的自信抵抗外界诱惑。沿线各村的党员干部依托原始森林、依托景区、依托溪水、依托党的好政策,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改造了村办公楼,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让家家有副业,人人有事干。沿线村民定下规矩、准则和秩序,不浮躁,不慌乱,不盲从,种桃,种杨梅,养蜂,晒竹笋,办农家乐,开客栈,卖土特产,从事旅游相关行业。下叶、下齐、下陈朱、石盟垟、尚仁等村首先迎来一波波的“返乡潮”;紧接着,中上游的冯科头、义岸、李加湾及大源港、小源港、油溪港沿线村不少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回家开民宿、办农家乐、销售土特产,“坐享其成”吃旅游饭。这是十三都村民做梦都没想过的事,在家门口开民宿、办农家乐,能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近几年来,当地政府更加注重走农旅融合、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沿线村庄完成了绿化、美化、亮化、立面及水电排污改造等,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精品示范村,淡竹乡荣获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其中下叶村荣获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夏日的山村,旅游车在村道上穿梭,游人在村落里穿行,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游客无不惊叹:好一个古朴又时尚的旅游区新农村。

    此地能生银,捷足先登的淡竹西庄半山上的西山坡民宿、尚仁的一半善居宿、石盟垟坐看云起民宿、半山上的仙鹤山民宿等已赚得盆满钵满。外来人员也前来寻找生机,源源不断地将民宿、农家乐等产业不断向上游延展。去年,一位来自山东的陈女士在十三都游玩后,投资几百万元,在原始森林景区入口开起了素养悦民宿。近几年,国有资本后起之秀,在十三都的溪边及半山坡上相继投入数亿元,建设悦柳、悦榕庄项目,丰富旅游业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一幅国强民富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昔日沟壑纵横的十三都如今已满目青郁,是仙居旅游的一个重要区域。十三都的变化也正是仙居发展的缩影,也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缩影。到十三都游玩,不要急,放下心,慢慢游,慢慢看,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愉悦,一定会感受村民共富的日子真好。


    相关新闻
    仙居白塔镇以“微改精提”巧做美丽大文章
    仙居下叶村“微改精提”:一杯藏匿于乡野间的“乡咖”
    【视频】金坛文旅地铁专列在南京4号线上线,华罗庚家乡欢迎您!
    走起!台州这条精品线路获国家推介
    宁波强蛟变“蓝湾绿岛”为滨海旅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