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曾编辑出版过一本书——《编辑这种病》。
是的,很多编辑都患有一种“病”,而且“病”得不轻。这种“病”就是对出版好书的执念。得了这种病,自然得有好书才能缓解。是的,只能缓解,此病无法根治——除非离开出版行业。
笔者不才,在近几年的编辑经历中,能体验到的耕稿之乐似乎越来越少,一年中能顺利出版一两本缓解自己症状的书,便觉人间值得。而黄博兄的《宋风成韵》便是这样的书。换句话说,它是我近两年编辑生涯中的一味“解药”。
《宋风成韵》
黄博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近年来,出版界刮起一阵“宋史热”,而浙江省也一直在提倡“宋韵文化”。作为在杭州的出版社,出版一本和“宋韵”主题相关的图书,本来就有一点“天时地利”的意味加持。但是,黄博兄的这本《宋风成韵》并不是那种纯粹的“主题先行”的图书,而是那种内容有料,写法有趣的介于学术和大众之间的普及性读物。借用著名宋史专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虞云国教授对这本书的概括:
著者落笔先叙宋代皇帝,揭示他们的文艺喜好同样深受文人风尚的潜移默化,同时点明了宋风成韵中的帝王垂范效应。而后铺展两宋士大夫文艺生活的四轴长卷:以诗词唱和酬对社会交际,以书法墨迹滋润日常生活,以星命相术熬煮心灵鸡汤,以文字创作收获润笔酬劳。全书精选代表性人物为话题主角,发掘趣味性轶闻为叙事方式;行文中牵绾穿插前代逸事,或溯源故实,或异代对比,收涉笔成趣之妙;评点时抑扬褒贬笔下人事,或凸显性情,或抉明意义,有收放自如之功。
自我调侃“上班即上坟”的浙江考古所的郑嘉励老师,在阅读本书后,也在朋友圈晒书,并称赞黄博兄——“这个文艺青年会讲故事!”
黄博兄研究宋史出身,四川大学博士毕业,他的上一本书《如朕亲临》,从帝王肖像崇拜着手,研究宋代的政治生活,视角独特而新颖,让很多宋史爱好者眼前一亮,一些普通文史读者读后也大呼过瘾。
而这本《宋风成韵》依旧保持高水准,视角依旧“出乎意料”,作者选取宫廷、官场、旅途、科场和文坛等五个场景,梳理出文艺活动对宋代社会的深刻影响,让世人明白:文化的尊严和价值,才是宋风成韵的真实逻辑。
在微信聊天时,黄博兄自陈胸臆:这两本书其实有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文”的价值在宋代成为一种权力追求,皇帝的画像也好,诗词歌赋也好,算命看相也好,其实都是一种建立在“文”的价值的基础上的“权力的写真”。
能成为这样好读的书稿的第一读者,真是我作为编辑的福气。
好书自然也会收获自己的读者。此书正式上市10天内,在豆瓣网读书频道收获的“想读”超1000个(目前已超1800个),豆瓣评分9.1;上市10天,在当当新书热卖榜上历史类24小时第十一,7天第三(现排名有所回落)。要知道,这本书四色精装,定价88元,在价位上,在同类书中并不占优势。读者是识货的。
(二)
《编辑这种病》有个副书名——“记那些折磨过我的大牌作家们”,这似乎意味着编辑为了出版好书,为了“治病”,不得不忍受作家们的“折磨”,不得不承受一些“甜蜜的代价”。但是,在我编辑出版《宋风成韵》这本书的过程中,黄博兄并没有对我施与任何身体或心理上的“折磨”。相反,他不仅常常主动给我做“心理按摩”,还常常推心置腹地为我减轻来自编辑流程内外的诸多不顺或压力。
《宋风成韵》的书稿,黄博兄在去年下半年就早早交付于我,然而,由于我糟糕的出版计划管理,一直在忙于别的图书的收尾,迟迟未能进入编辑流程。几个月过去,黄兄除偶尔询问一声,从不催促,任由脸皮厚的我直到4月份才算“精神抖擞”地投入本书的正式编辑工作。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某知名出版公司想以更好的条件将此书稿撬走截胡时,黄博兄第一时间向我通气,征求我的意见,并将我的决定援引为他自己的立场。如此舍利存义之举,如此磊落之胸怀,让我不仅肃然起敬,更铭感于心。要知道,我当时和黄博兄连一面都未曾见到,严格地说,连“萍水相逢”都算不上。然而,他却如此肝胆相照……我想,这大概是两个“文学中年”的惺惺相惜吧。(不过,黄兄在本书自序中认为自己“还是文学青年”。)
为了减轻我的工作量,帮助推进出版进程,黄博兄主动揽起做的“杂务”包括且不限于以下:联系自己的两三位研究生帮忙校对书稿、核对引文;为封面设计提供素材并题写书名;发动他前一本书的责编帮忙营销;引介自己的朋友、资深策划编辑张澈兄做这本书新媒体营销的顾问……这种无微不至的对编辑的“呵护”,让我既心生感激,又抱惭不已。好几次,我都开玩笑地对黄博兄说:“像黄兄这样自带干粮的作者,出版行业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编辑一本书,既让我得到知识的熏陶,还获得人格的濡染,实在是我编辑生涯值得大书一笔的经历。宋人风韵,我既在黄博兄的这本书中读到,更在黄博兄身上切实感受到。
(三)
有一日,与黄博兄在微信上聊天,才得知他前一本书《如朕亲临》的责编叫“崔人杰”,我当时觉得自己天灵盖被拍了一下——要知道,我的名字是“罗人智”!
“人杰”与“人智”,这是多年前失散的兄弟遗失在出版行业了么?
我向黄兄打趣道:“从此以后,我和人杰兄,就是你在出版圈的左右护法了。”
我还向黄兄建议:你下一本书的责编,应该在“人”字辈里找;如果没有,也应该让他临时取一个。这样的话,这个无巧不成书的出版奇缘,还可以奇上加奇。
期待早日双“人”合璧,与黄博兄、崔人杰兄面叙畅聊。要知道,新书上市快一个月,我和黄博兄还没见上一面。我虽不善饮,必当浮一大白。
当然,最后还要感谢前同事王晚舟兄。他虽然离开了出版行业,但总是听我发牢骚,给我加油,并向我推荐一些好的作者。《宋风成韵》这本书能顺利出版,他是引子;我和黄博兄的这一段出版奇缘,序曲是他起手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