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古韵金华山

    潮新闻 宋玫2023-09-01 07:42全网传播量10.5万
    00:00
    00:00

    金华山坐落于金华市区北面,也称北山。自古以来金华山就是一座名山,山脉延绵,风光秀美,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前来游历、归隐、探险,留下了许多史料、故事和传说。

    沈约是古代金华最具有影响力的官员。他是湖州德清人,南朝梁时期(公元494年)任金华太守。到金华任职前,沈约在朝廷做到了御史中丞,这已经是朝廷的高官了,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检察长,但因为一次宫廷变故,沈约受到了排挤,被贬到了金华。

    这时的南朝梁政局动荡,统治者对文人低看轻慢,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杀身之祸。所以,对大部分官员来说,有没有政绩倒无所谓,只要能安身立命。在这样的境况下,沈约依然洁身自好,清心寡欲,为了远离应酬与酒色,甚至将自己的寓所安排在金华城外郊区。闲暇之余亲近自然,寄情于山水间,《游金华山》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中写下的:

    仗策追夙心,灵山协久要。

    天倪临紫阙,地道通丹窍。

    未乘琴高鲤,且纵严陵钓。

    若蒙羽驾迎,得奉金书召。

    高驰入阊阖,方睹灵妃笑。

    54岁的沈约,拄着竹杖来到了心仪已久的金华山,他把眼前的山看成是自己熟悉的朋友。踏上仙人走过的路,自己也仿佛来到天上宫阙。但沈约很快由虚幻回到现实,既然当下自己的抱负不能为也,还是先安顿下来,学学严子陵垂钓于江边,期盼重新被朝廷招回的那一天,他知道这样的放逐不会太久。

    这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在金华期间写了不少诗,如《登玄畅楼》、系列《八咏诗》,与金华山有关的还有《练丹山》《赤松涧》两首。这时的沈约远离文坛中心,诗的风格豪气洒脱,神话传说色彩浓郁。他想象自己得到灵露丹方,像黄初平那样,从此羽化登仙,口渴了就到华池边取饮,休息就坐下来歌咏,饥饿了就面向天空,以朝霞为食。充满了欢愉,具有道家闲云野鹤般的逍遥自在、超凡脱俗。

    沈约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在道教、佛教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与南京草堂寺的慧约法师是好朋友,慧约是金华义乌人,为了尽地主之谊,他陪同沈约来金华任职,自己则在金华山修行。后在沈约的推荐下,梁武帝敕封慧约法师为智者国师,公元526年,梁武帝又敕建智者寺,慧约也成了智者寺的开山祖师。这是后话了。

    在金华待满三年任期后,沈约在公元496年回到了朝廷。之后,他还辅助萧衍(梁武帝)当上了皇帝。天监二年(503)沈约被任命为尚书令,逐步成为南梁朝文化界的领袖人物,对一代诗风和文风影响深刻。他毕生著有《晋书》《宋书》等传世,并倡导声律说、除八病说,为隋唐以后的律诗形成奠定了基础。刘勰的

    也是在沈约的全力推荐下,成了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史专著。

    毫无疑问,沈约留给金华的文化标记和文化感官也是立体多样的。时间虽然过去了1500多年,人们仍然没有忘记这位出色的太守。为了纪念他,前些年在金华古子城建造了八咏公园,沈约的大型人物雕像巍然矗立。

    洪兵/摄

    嘉泰三年(1203)十月二十九日,居住在绍兴已79岁的陆游老先生,受人之托,完成了《智者寺建造记》的撰写。尽管他年事已高,心力不足,但他还是放心不下,又提笔给智者寺的住持仲玘写了一封信:“稿子我已经草拟完成,如今派人送呈,不知能用否?我年老多病,文思欠佳,不胜惶恐!这一份是让人誊抄的,如果需要我亲笔书写,还请来信告知,我会重新誊写。为石碑题字的人,其职衔、姓名也请告知于我。”

    位于金华山脚下的智者寺建在宋朝初年,两百多年后的庆元五年,仲玘来到这里担任住持,见寺庙破烂不堪、日渐荒废,与周围峰峦叠嶂、茂林修竹、风卷云舒的绮丽风光形成强烈的反差。仲玘觉得如此优越的自然环境,如果没有一座相应的庙宇,难以彰显这片山水的气韵和空灵。仲玘征询了多方意见,决定重建智者寺。于是,在寺院前面开凿大型聚水池,重新为大殿上梁,拓宽门前道路,正门的规模比原来高大两倍。从长廊高阁、大堂广殿,到给众人用来休息及给老者居住的房屋、厨房、浴室和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重建后的智者寺宏伟壮观、古朴典雅,在山环水抱中更显宁静安详,犹如世外桃园。

    因为仲玘曾在严州建造过南山寺,那时恰好陆游在那里任职,彼此相识,陆游知道仲玘是位干大事的僧人。智者寺建好后,仲玘想请陆游为兴造智者寺写篇记文,他怕自己说话的分量不够,又请了此时退休在武义、曾任宁远军节度使的姜特立写信向陆游请求,可还没等陆游起笔,姜老先生就去世了,陆游更加感到这事不能怠慢。

    记文写好后,为了碑刻及其他琐事,陆游与仲玘又多次书信往来:

    “寺院碑记,本想老夫自己来书写,以为很快能完成,不料忽然牙疼厉害,又恰逢过年一番应酬,没有履行约定。昨日您突然派人来访,我深感惭愧。碑额不想再托其他人来写,我也一并写下拿去吧。碑上切记不可再添加一个字了,否则破坏了全部。敝帚千金,希望您理解!”

    “忽然收到您派人送来的信札,才知道您最近前往名山之中讲法。我去年春季就已经向朝廷告老,一生的扰攘纷乱,这才得以结束。正月忽然收到皇命,让我进内阁当值,但这不是我一草野之人适宜充任的,深感惭愧惶恐。把崖蜜、蜡烛寄给我分享,足见我们的友谊如旧,感激感激!惟望万万以大法自重!”

    陆游不仅是文学大家,还是一位书法大师,仲玘当然非常希望能留下陆游的墨迹。仲玘精心挑选了一块高2.2米、宽1.1米的石碑,刻下了由陆游书写后改名为《重修智者寺广福禅寺记碑》的石碑,并将陆游与他的“七则信札”刻在了背后。据说,后来朱熹、徐霞客看了碑文书法都赞不绝口。幸运的是,这些碑刻得以留存,现在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内,是国家一级文物,使我们在了解这段历史的同时,感受陆游老先生那一手恭谨清雅、神韵绝俗的楷书所传递出来的人文气息。

    可以想像,之后的智者寺又经历了几度兴衰。如今这座气度非凡、精美绝伦的智者寺是前几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成了金华山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大殿是国内现有寺庙中规模最宏大的,更吸引人的是,这里的文化艺术氛围浓郁,精品众多,仿佛置身于佛教艺术博物馆。每当身临其境,总会想起当年陆游老先生与智者寺结下的情缘,特别是他那篇亲笔写就的碑记,已根植于智者寺的文化脉络中。

    这是800年前的一个日落,远山的余晖正缓缓降下。金履祥陪同永嘉苏太古游览金华山的几个溶洞,夜晚就借宿在鹿田寺。闲适的心境特别适合抒发,金履祥依照杜甫《山馆》的韵脚,作诗以赠:

    苍虬夹岸几重重,灵液飞流碧涧通。

    可是神仙易忘世,人间争得此山中。

    这是金履祥第二次来到金华山。几个月前,他刚与几位友人来这里祭奠“北山先生”何基。金履祥拜师何基门下已经十五年了,离这金华山很近,却从未来攀登,心中不免有些遗憾,因为先生已经不在了,自己只能默默抬头仰望。

    几年后的德祐元年(1275),南宋朝廷以迪功郎、史馆编校之职起用金履祥,面对一个风雨飘摇、即将谢幕的王朝,他婉拒了。此时的金履祥心情特别复杂,决定先避居金华山中。他每天出入于岩石山谷间,吟啸歌咏,暂时忘却了世间的烦恼。最令金履祥着迷的是那些奇绝瑰丽、怪石嶙峋的溶洞,他常在椒庭休憩,在双龙洞划船,到冰壶洞和朝真洞探险,并写下了长诗《洞山十咏》。

    知道金履祥隐居在金华山,好友张润之前来看望他。张年少时就来过金华山,一直对这里非常向往。金履祥便做起了导游,对金华山的十大胜景如数家珍:“金华山峰峦缭绕,地势有如盆形,旧时也被叫作“金盆山”。金盆四周的山峰高低参差,正南面这座由岩石组成山峰最高,而其他山峰都是土质。从高石岩下来,两峰间夹着一条清澈的山涧,山涧东边的山脉就有溶洞了。南面最高处是朝真洞,中间是冰壶洞,最低处则是双龙洞。洞前的椒庭,恰似灵隐飞来峰下的冷泉亭。层层叠叠的岩石下悬数丈,山涧从这里飞湍而下,这里又称小龙门。”在金履祥的影响下,张润之也在金华山隐居下来。

    局势稳定后,金履祥才走出金华山,讲学于严州钓台书院、金华丽泽书院,后又在家乡兰溪开设了仁山书院。作为“北山四先生”及金华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金履祥秉承儒家风范,待人亲切温和,让人如沐春风,在教学领域谆谆不倦地训导启迪后学,被尊称为“仁山先生”。


    至正十八年(1359)十二月,三十刚出头的朱元璋,作为农民起义军领袖,打下南京后又顺势攻下了金华,此时,江南的大部分地区已被起义军占领。为指挥浙东军事,朱元璋在金华安顿了下来,他把驻扎地选在金华山东面的赤松观,这是江南著名的道观。这天,他心情大好,骑着马来到金华山游玩,写下了一首意境深远、令人遐想的《牧羊儿士鼓》:

    群羊朝牧遍山坡,松下常吟乐道歌。

    土鼓抱时山鬼听,石泉灈处涧鸥和。

    金华谁识仙机密,兰渚何知道术多。

    岁久市中终得信,叱羊洞口百云过。

    意气风发的朱元璋望着遍满山坡的羊群,远处飘来他熟悉又喜爱的《乐道歌》。只见松树下的牧羊童一边吟咏,一边抱着怀中的土鼓在击打,他似乎看到了年少时的自己,大山深处的苦难经历,让他对眼前的一切是那样的感同身受,仿佛身旁的泉水、山涧里的鸥鹭也跟着和鸣。尽管那个牧羊童成仙的传说故事,就隐藏在这片山云水雾中,但时光已过去了千年,有谁知道这个神秘的存在呢?这时,只见一片白云悠然飘过,给青年朱元璋留下无尽的想象。

    为了巩固金华这一根据地,朱元璋在金华待了半年多。他将婺州府改为宁越府,同时,网罗文士,唯才是用,博收众策,经常有名士前来谒见,提出济世安民之道。朱元璋非常重视教育,在金华开办郡学,任命本地的儒士叶仪、宋濂为五经师,戴良为学正,吴沉、徐原为训导,荒废多年的学校,终于又传来朗朗书声。

    值得一提的是,宋濂成为郡学的经师后,一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并成为他文化教育方面的首席专家,为明王朝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础。


    金华山为古代金华的文化繁荣,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他所散发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意境中,许多古代文人仕者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并体验多种精神文化组合带来的快感。这的确是一方不可多得的文化宝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陈骥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相关新闻
    社科视窗·婺说宋韵②丨古韵金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