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魏晋风骨《上虞帖》

潮新闻 胡圣宇2023-09-01 07:42全网传播量6570
00:00
00:00

晋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王羲之挥毫写下《上虞帖》。全帖共7行58字,因帖中有“今在上虞”得名《上虞帖》,是王羲之写给亲友的一通草书手札。虽是唐代摹本,它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精神,是一件难得的艺苑瑰宝,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

释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上虞帖》的草法随意洒脱,轻松自然,不拘小节,时而如溪水潺潺流出,时而一泄而下,水花四溅,使人感到酣畅淋漓。大胆的运笔,使笔画的使转中显示出一种速度感和灵动的韵律感。

凝望王羲之《上虞帖》,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羲之以超群的艺术天赋,带给人们独特的美学享受。

流畅的章法之美

章法是一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是否疏密得当,大小相宜。一幅章法讲究的草书作品,则能表现顾盼有情、精神飞动、全章贯气的艺术效果。章法美的极致,就是自然,无刻意雕琢的痕迹。

王羲之《上虞帖》的章法,是自然的。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得书知问”四字为此幅作品的开篇之词,书写的时候比较平和,四字疏密结合,前三字即明显渐次左斜,通过“知”字的右部拉回重心,到“问”字时,才回到了首字的中轴线上。如此布局,虽然有些字单独看是倾斜的,重心似乎不稳,但整个篇幅上下有所呼应,看起来斜中取正,浑然一体,实现了“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的平衡。

《上虞帖》字里行间不拘小节,整幅字有疏有密。到了后半段,书写速度不断加快,连绵的笔画引向纵向发展,多个字连成一体,草书的情调更加浓郁。“便西与别”四个字,是全篇最精彩的字群结构在这里,纵快飞移的笔势勾连于字与字之间,笔势放逸生奇的品格凸显出来了,让人自然想到“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的视觉感。

《上虞帖》为尺牍之作,即是生活中的信函便条,匆匆而就。在结构的营造上带有强烈的即兴性。字形多为随体而书,自成大小,不假修饰,从此帖可以看出王羲之在笔法和结构都达到娴熟的高度,技法与才情自然地融为一体。

圆厚的立体之美

《上虞帖》用笔特点,多使用中锋运笔,行笔用力向左下,以饱满圆润的线条贯穿始终,看上去就像浮在纸面上。“笔得中锋则肉在外而骨在内”,形成的笔画质地厚实,创造出沉稳、凝重、厚实的线条艺术效果。在转折处,常以裹锋转笔,圆转代替方折,有一种活泼、自然的流动感。这种笔法使得《上虞帖》由平面转化为立体,使得作品整体感觉遒美圆劲。

在《上虞帖》中,王羲之以行笔节奏和疾涩之变来充实线条内涵。疾有快,迅速之意,起笔蓄势后,行笔要快,慢则失势。涩就是不滑。要想写出遒劲生动的线条,就必须运笔要“涩”,也就是说要用手腕推着笔管运行,这样才有劲。疾,好比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涩,则是愈挫愈奋,愈奋愈进,是在生命意志受到挫折后,而能生出更强大的意志力来战胜困难,在困难面前审慎地前行。疾涩在书法书写中的实际运用是互相搭配,相辅相成的,并不是单一的都是用“疾”笔书写,或者说用“涩”笔书写。在疾中求涩,就是将顿挫的美感和飞扬的气势结合起来。

起伏的节奏之美

节奏便是书法的灵魂。没有节奏的书法也只能叫做点划的排列,也就不成其为书法了。正如王羲之所言:“若平直相似,状若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一幅书法作品若是“平直相似”“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如摆在纸上的一个个“算子”,死板乏味,毫无生气。这说明节奏是书法艺术创作的活力之源,如果失去了节奏感,书法只是一堆线条墨迹的堆砌而已,没有任何美感可言。而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应该是笔画有轻重急缓之分;笔墨有枯湿浓淡之别;字形有大小方扁差异;结构有开合伸缩之变;章法有错落欹侧之势,并且还富含有书写者饱满的情感。

《上虞帖》字形大小错落有致,犹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在第三行,充分运用外轮廓大小的变化,富有极强的节奏律动感。笔画越多的字,如“修龄”“来”“经”越是写得大而放,而笔画越少的字,如“日”“今”“在”“上”,越是写得紧而缩,造成强烈的大小对比。而“修”左侧的两个直撇,由细到粗,轻盈流动,右侧笔势连绵映带,又加上一定的速度,所以线迹忽粗忽细,收放自如,节奏感染力极强。

《上虞帖》节奏感,前半部分舒缓从容,张弛有度,没有太大的波澜起伏。当写到“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有明显加快了速度的笔意。点横撇笔笔相连,笔锋翻转,一气呵成。最后一行“甚令人耿耿”,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甚令”两字,长线与短线和谐搭配,收放自如。“甚”字笔势流畅,一搨直下,延续了较长的笔迹,造成空间上的纵向取势。“令”以收敛之势,化断为连,线条特别地短,结体变得简单和符号化。“耿耿”两字,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收笔时将千钧之力完成在空中,把气韵留在笔下,显现出高超的笔墨技法,仿佛一篇乐章的休止符。

简约的自然之美

王羲之所在的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自省自觉的时代,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蔚然成风。受魏晋风度的影响,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所呈现的意境,无不让人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清净、自然之美。

《上虞帖》为王羲之随感而发,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写就的,言简意赅,充满浓郁的人情味,全篇内容、字体形式等无一刻意雕琢,从容超然的殷殷之语,自然流淌于笔端。

《上虞帖》自然之美还体现在其书法的行云流水之中,结体开合自由,牵丝连贯,俯仰相应。王羲之博采众长,化繁为简,简约的写意风格,与其淡泊名利、不拘礼数、性情豪迈的人格信念具有较强的联系性,也是“大道至简”哲学理念在书法上的反映。

简约是魏晋风骨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体现在《上虞帖》中,王羲之重视书法线条运行的自然流美,将连绵不绝的笔画引向纵向发展,多个字连成一体,常见竖排的多个字连成一体,形成“字群”。这种写法,使得每个字不再被动的依照草法结构的设定而行,一笔而下,不拖泥带水,寥寥数笔之间便能把文字的形态表现出来,显得非常利落和舒畅。笔势的连绵映带呼应,充满了痛快淋漓的笔风,增强了作品的视觉感染力。

《上虞帖》是王羲之无拘无束状态下,率意而为,信手而成,其布局自然,性情之真跃然纸上。点画之间,将魏晋风骨崇尚自然、洒脱率真的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书法之中神采和韵味的完美结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相关新闻
物格 知至 意诚——读《象为心言——俞斌浩花鸟作品集》有感
上海:在美术馆“遇见”鲁迅
力挽万牛要健笔,所以浑厚能华滋 ——一代宗师黄宾虹山水画艺术之路
“A.I.的初体验”视觉艺术邀请展在黉儒艺术空间开幕
“坐夏”开展,人可艺术中心展出50余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