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正是鸣虫出没的季节。
8月31日晚,沈秋和她的小伙伴们,又一次踏上了户外观测之旅。因为许多动物喜欢在夜间活动,他们也选择在夜间进行观测。为了工作而当“夜猫子”,对他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几位“夜猫子”的身份有点特别,他们来自一支大部分由“90后”组成的民间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团队有个有趣的名字,叫做“原乡”,寓意为原生态的家乡。沈秋是这个团队的创始人。
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经常要近距离观测动物,这项工作要怎样去完成,又要具备怎样的能力?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潮新闻记者跟随着他们进行了一次夜间观测,近距离了解他们的工作。
许多动物喜欢在夜间活动
徒手可抓壁虎,伸指能弹飞蛾
队里有个“抓虫达人”
随着夜幕降临,城市渐渐褪去白日的喧嚣。环境优美的杭州花圃,成为许多“暗夜精灵”们的聚集地,窸窸窣窣的虫鸣声此起彼伏。本次夜间观测,我们便约在了这里。
晚上七点半,沈秋一行人如约抵达。白色越野车上,下来三个人,除了沈秋之外,还有一位高高壮壮的小伙子陈纪元,和一位盘着长发的大姐徐枚梅。三人都是酷帅的户外打扮,长裤长袖配上高帮登山靴,能够为野外观测提供很好的保护。
“现在天气凉快,出来舒服多了,前段时间天气热的时候,穿着长袖工作,一晚上下来全是汗。”沈秋说。
出发观测前,三人都从车上拿下了一个背包背在身上,里面有许多装备。手上也没闲着,有的带着捕虫网,有的拿着相机准备记录,只有小陈手里什么也没拿,显得有点“不敬业”。但很快,记者便明白了他为什么会空着手。
在工作中的三人
因为是夜间观测,三人都带着手电筒或者头灯。沿着小路慢慢前行,他们把灯光照在路边的每个角落,期望能发现夜间出行的小动物们。
“就在那边,听到声音了吗?”刚走出没多远,陈纪元就一边说着,一边慢慢向路边的草丛走进。
在他头灯的照射下,能看到一只硕大的蝗虫,正停在草丛上方。只见陈纪元慢慢的靠近,估摸着距离差不多了,他突然伸手,电光火石间,这只蝗虫的翅膀已经被他捏在了两指之间。
“他是我们团队里,手速最快的一个。”沈秋略带调侃的说,在调查过程中,他们有时需要捕抓一些昆虫,眼疾手快的陈纪元正是此间高手。
不一会儿,这位“抓虫达人”的能力再次得到了验证。在路过一间屋子时,一只小壁虎正在门框顶上爬行。只见他伸手一掏,小家伙就被它抓在了手里。
被抓住后,小家伙显得有点生气,很快就拉出了一坨黑黑的屎,想恶心抓它的人,但被小陈巧妙的躲开了。
陈纪元正在观测小壁虎
“她讨厌你这样对它,所以就会给你拉点屎。”一旁的沈秋向记者解释说。
说起抓虫,不仅是地上爬的,还有空中飞的,也难不倒小陈。
在观测途中,有只飞蛾从小陈面前穿过,只见他伸指一弹,小小的飞蛾竟然被他弹晕在了地上,他蹲下一伸手,又抓到了!
虽然身怀绝技,但是陈纪元出手极有分寸,会避开要害部位,尽量不让动物受伤。而完成近距离观测或拍照后,他也会小心翼翼的将小家伙们重新放回大自然。
肚里全是学问,工作有点“高危”
耐心是门必修课
相较于小陈,另外两位女士不显山不露水,但肚子却也是干货满满。
“快来快来,这边有蛞蝓,你看它们趴在蘑菇上,这是它们最爱吃食物。”
“你看,那是镇海林娃,这是中国特有种。”
“这个小洞里有只蚰蜒,你凑近了看,它的颜色很好看,还是大长腿。”
“大长腿”蚰蜒
“这是螽斯,它们的声音其实不是叫声,而是靠翅膀相互摩擦形成的。”
……
每当有新发现,她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加快脚步,声音中透露着喜悦。一个晚上下来,记者听到了无数个新名字。这才发现,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不引人注意的小生物。
“杭州是个很幸运的城市,城市当中就有群山、湿地和湖泊,非常适合做生物多样性观测,这是其它很多城市不具备的。”沈秋表示,能够在一次次观测中,不断发现新情况,这是他们工作的乐趣所在。另外,观测活动更重要的意义,是通过深入研究,对未来的保护工作,提出一些重要的意见。
然而,要做好这件事,其实比想象中困难。
在观测途中,我们经过一个池塘。为了更好地看清水里的生物,陈纪元来到水边的石凳上,整个人趴在上面,瞪大了眼镜朝水里看。
徐枚梅有些不放心,想过来帮忙,没想到一脚踩在长满青苔的路面上,瞬间滑倒在地。
“没事没事,小事一桩。”被同事们拉起来后,她爽朗的说。还没检查摔的严不严重,她就去关心身上背着的相机有没有损坏了。
“其实摔倒还是比较多的事情,晚上路又滑,光线又不好,我们之前也有同事腿摔坏,或者被蛇咬的,但我们自己比较注意,会格外小心。”在确认同事没事后,沈秋才对记者说。
除了不时可能降临的意外,他们的工作也很磨人,有时候还需要一定的运气。找不到想要观测的目标,或者找到刚要拍照时,对方就跑掉了的情况是家常便饭。
“我刚对好焦,气啊。”这个时候,徐枚梅就会懊恼地说。
趴在水边观察的陈纪元
奔波山野之间,将爱好变成职业
调查中总有新发现
观测时间久了,他们也掌握了很多小技巧——
监控和路灯底下,特别容易有昆虫,因为有光源。
早上看鸟类,晚上看两栖类、爬行类。
很多动物晚上才出来,像刺猬和兔子,其实城市里有很多,但白天都不怎么活动。
这些小技巧,可以让他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是大家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如今,在“原乡”这支团队里,藏着许多来自各行各业的能手。在加入“原乡”之前,陈纪元在江苏从事水生生物研究已经有五六年,徐枚梅是有二十年工作经验的动画师。
“这是迄今为止,我最满意的一份工作,把兴趣完美融合到工作中,同事们关系也很融洽,因为我们都有共同的爱好。”徐枚梅告诉记者。
黄色的笄蛭涡虫,是比较少见的
2020年9月,沈秋回到家乡,和两个朋友在杭州组建了“原乡”。三年来,他们的队伍逐渐壮大,吸引了许多像陈纪元、徐枚梅志同道合者,真正把爱好变成了职业。
近三年来,他们四处忙碌奔波,在理想之路上越行越远。在一次次调查中,收获成果。他们是新物种苕溪鱲的发现者,也首次在余杭拍摄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
专业的她们,为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重要力量;认真的她们,用实际行为影响着远近的人们。
“我们能够把这件事情作为一个职业,是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生态环境这件事情。会有很多政府、企业、基金会想要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进行探究,让更多人来关注,做一些对环保有益的事情,所以它们会委托我们来开展一些这样的调查工作。”沈秋说。
在不断的观测调查中,他们总能有一些新发现,“像我们之前认为,杭州城区的萤火虫应该只有2-3种,经过我们这个夏天的调查,其实它有6-7种,甚至更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