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暑期潮实践·50强 | 踏“婺”忘之旅,传戏剧薪火

    潮新闻 2023-08-31 09:25全网传播量3275
    00:00
    00:00

    莎士比亚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为深入推进浙江传统戏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中国计量大学“婺”需变法实践团秉持文化自信自强理念,暑假赴金华、衢州、丽水等多个地区开展调研,实地了解婺剧在发展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以“变法条例”为切入点,寻找创新途径,将戏剧之火不断延续下去。

    戏剧,一种与文明一样古老的艺术语言,它一直用古朴的方式演绎生命。在这个社会经济急速发展的时代,戏剧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一点点隐没它的脚步,正如金华的代表戏剧——婺剧。前段时间,金华市发布了婺剧保护传承条例,引起团队成员的极大关注,结合所学专业特色——知识产权,“婺”需变法团队以此作为暑期社会实践主题,深入到省内多个地级市开展深入调查研究。

    团队首站到达丽水市缙云县金竹村,村庄虽小,地处偏远,但村民的热情好客与山间别样的景致使团队很快便与这片天地熟络起来。

    图为街头婺剧表演

    在与村民的对话中,团队也慢慢熟悉这个村庄,渐渐了解婺剧。婺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京剧的祖宗、徽戏的正宗、南戏的活化石”。论到婺剧传承,自然离不开为婺剧辛勤耕耘的表演人员。

    团队前往民间婺剧艺人朱伟峰先生的家中探访朱先生和婺剧之间的不解之缘以及婺剧在民间的传承情况。据悉,朱先生一家都从小接受婺剧的熏陶,父亲朱伟峰先生及其妻子更是流动婺剧团的成员,经常在外演出。他们的儿子朱炀垲也从小在父母的耳濡不染下接触婺剧,更是打的一手好鼓。

    图为与业余婺剧演员一家的合照(左4为朱伟峰先生,右4为朱先生的妻子,中为朱先生的儿子朱炀垲)

    团队采访了浙江中月婺剧团二团团长鲍文铮先生以及婺剧团内的婺剧演员,了解婺剧发展的困境,寻求创新婺剧保护传承的途径。

    鲍文铮先生向团队介绍了浙江中月婺剧团目前的发展状况,并详细阐述了目前婺剧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问题。鲍先生表示,在近些年来国家对于戏曲文化传承方面非常重视,政府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扶持政策,就浙江中月婺剧团来说受益良多,希望婺剧可以发展得更好。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浙江中月婺剧团二团团长鲍文铮先生

    团队成员来到了演出后台参观戏曲服饰和上妆过程,体验戏曲文化。

    在与演员的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这些婺剧演员各类大大小小的演出经历。在演出后台,一群人挤在并不宽敞的屋内化妆,灯光昏暗,辐射范围之内,仅能照亮一方。虽然条件艰苦,但镜子中反射出的却是他们抑制不住的笑脸,以及对舞台的敬畏。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并不是追随主流的那一批人,所以在这条“为人知晓,却少有人往”的道路上,他们倍感珍惜。

    满堂喝彩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政府的政策扶持是对他们最好的加力。随着政府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婺剧也开始走出阴暗地带,接受鲜花与掌声,短视频的传播使更多年轻的观众听到了它的声音,乐意接受、愿意倾听。

    表演后台

    团队有幸遇到时逢三年一遇的关公庙会,在庙会上观赏了一场精彩的婺剧表演。开场便气势恢宏,二胡、琵琶、鼓一齐演奏,紧紧吸引了全场观众的视线,赢得头彩,演员唱词时气韵悠长,往往可将单个字拖长至一分钟,回环往复,韵味十足。

    为继续深入了解现今婺剧发展情况,探访婺剧保护和传承途径,中国计量大学“婺”需变法团队的第二站来到了浙江金华市。

    团队首先走访了金华市寺平村,采访了当地的村领导以及村民们。在村领导的介绍下,团队了解到,作为婺剧的发源地金华市,婺剧在基层乡村依旧是受人民所欢迎的大众文化,但是其发展依旧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在村庄走访的过程中,团队也深切感受到村民对于婺剧的热衷。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寺平村副书记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金华市寺平村村长

    随后,团队成员在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黄庆华先生的带领下,参观了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和中国婺剧博物馆,切身感受浙江婺剧戏曲文化。

    在交流的过程中,团队发现近些年来有不少的家长来送孩子接受系统的婺剧学习,婺剧发展势头向好,但目前婺剧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仍未得到彻底的改善。

    经过此次走访,团队对于婺剧传承保护的人才接续方面有了新的感悟,并尝试针对这个痛点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图为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内学习婺剧的少年练功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中国婺剧博物馆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

    第三站,中国计量大学“婺”需变法团队辗转到达浙江省衢州市,与衢州市婺剧表演艺术家徐丽红前辈开展深入对话。

    “如果不是家人的支持,我早就放弃了,如今,就连我的孙儿也愿意搬个小板凳坐在我面前听我唱呢!”家人的支持给予了徐前辈最大的帮助,很少有人能将一个“小小”的爱好坚持几十年之久,徐前辈说不但自己唱,还花重金买板鼓、单皮鼓等专业设备进行表演训练。

    老艺术家们为婺剧的传承保护不断努力,心中无法割舍的热爱支持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除此之外,他们还将自己的本领传授给年轻人。他们非常真挚地希望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年轻人能够传承婺剧这门剧种并将它不断发扬光大!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徐丽红前辈

    通过到金华、丽水、衢州等婺剧主要流传地区走访,与不同的群体开展对话,团队发现婺剧在浙江金华、衢州等地十分流行,不仅仅受到当地文旅局、文化馆的大力支持,而且为当地百姓所喜爱,并且各地平日里常有举办相关表演活动,婺剧文化繁盛。

    但是,仍然存在受众群体有限、年轻人接触不多了解不深、戏剧传承青黄不接等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在今年婺剧立法的提案提交后,婺剧的热度随之不断上涨,更加受到各地文化部门的重视,婺剧文化节、文化班正在积极开办中,还大力开展了“婺剧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孩子从小接触婺剧,了解自己身边的传统文化,民间婺剧培训班也日渐浮现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影。 

    调研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也深深感受到了本土戏曲文化的魅力,为解决目前戏剧“痛点”提出合理化建议,并通过拍摄婺剧宣传短片和微纪录片推动传统戏剧文化的保护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助力“文润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推进,促进“既要物质共同富裕,又要精神共同富裕”的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专题】大学生暑期潮实践·50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