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偶然的奇想,让我突发冲动:上街去买一盒火柴。当来到街市口的时候,我竟然一懵。进什么商店去才能买到这不起眼的小东西?
以前,火柴这种小物件,家家户户都离不开,是随便哪一个杂货店都有的。街头转角处的大小烟杂店,各种香烟、火柴,针头、线脑、煤头纸,应有尽有。这些东西,价格低微,却是每家每户每天睁开眼睛就需要一刻都不能离开的生活必需品。现在去了哪里买?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总喜欢缠着祖母或母亲,要她们讲一些小故事,或者出几个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谜语,和我们一起逗乐子、动脑筋,听听猜猜,娱乐闲暇时光。
祖母讲的梁祝哀史、孟姜女哭长城、狸猫换太子等一些我们似懂非懂、断断续续的戏剧故事,远不及猜谜语来得开心。比如——
来自水中,却怕水冲,回到水里,无影无踪;
五个兄弟,长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
……
谜语,好像是藏在大人肚子里的小精灵,一开口,就源源不断地飞奔出来。她们的谜语,简单、风趣、生动,充满了生活的知识和智慧,特别能激发我们开动脑筋。
那个火柴的谜语,至今记忆犹深:
“小小一间树皮房,住着百个小和尚。头戴黑帽光身子,家家户户离不开它。”
小小的一间树皮房,怎么住得下一百个人?那和尚最小也是一个人啊!这一下可是难倒了我们这些小孩子,即使思维最灵动最活泼的人,一时之间,抓破了脑袋也想象不出这是一个什么东西。祖母在一旁暗暗发笑:“一百个小和尚,还黑帽光身子?既然家家要用,我们家肯定也有,光光的头皮,小小的身子,每次烧饭要用它。”
祖母在旁提示。大家把眼光扫向家中厨房的角角落落,寻找这个“小和尚”。只觉得自己是不是太笨了?
刚巧母亲从店里回来,见到我们为猜谜语着急上火的样子,就有意继续逗我们开心,她双手在大厨柜里悉悉索索地翻弄了一阵,又把双手藏在身后故作神秘地说:“我现在就可以变出1000个小和尚,你们信不信?”……一阵静默,大家当然不信。
“你们不相信?”母亲笃悠悠地亮出手上的纸包。聪明的小妹立刻反应过来,“腾地”跳起来抢先一步,快速地说道:“我知道了,是自来火。壳子里面有一百根自来火,黑黑的圆头细细的身子,细细长长的一百根自来火像透了一百个小和尚。”
母亲赞许地笑了一下,放下纸包,让小妹撕掉纸封皮,里边是几盒贴着酱红色商标的童车牌火柴。
谜语这种游戏,一旦解开谜底,就变得非常简单,人人都懂。
火柴是它的本名,在越地,民间习惯叫它“自来火”,年纪更大些的人也称它为“洋火”,这是相对于用硫铁矿石敲击产生火花,用煤头纸为中介,先引燃煤头纸,再引燃其它物品的老式取火方法来说的,所以“一划就点火”的火柴就是自来火了。称为“洋火”则更好理解了,因为最早的火柴是从外国进来的。
二
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炼丹之风盛行,在炼制丹药的过程当中,发明了火药这种物质的炼制与合成。可谓世界第一,不过让人遗憾和纳闷的是,很多发明,明明是中国人的首创,一转眼到了外国人手上就创新发展了。
《资治通鉴》记载:“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年),齐后妃贫苦,至以卖烛为业”。烛便是最早的引火材料,相当于现在的火柴。
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在他的《辍耕录》中,有“法烛”注释:“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溶硫磺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曰法烛,又曰粹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这火烛便是中国原始的火柴,与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德国人在16世纪发明火柴相比,还早了1000多年。问题就在于“非余民所急,故不行于世。”
北宋陶谷《清异录》说得更为清楚明白。“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炎穗燃。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引光奴、火寸,已经接近今天我们使用的火柴,是火柴制造史的原始雏型。
这一记载也足以说明我国的北宋时期,称为“火寸”的火柴已开始被民间采用。
华夏民族的许多发明创造为何总是原地踏步,是因为我们往往容易满足于现状。所以到了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被英国人打开了中国闭锁的国门,外国制造的洋油、洋灯、洋火、洋烟、洋布,洋袜纷纷露脸。用洋灯照明,必定要用洋油,点亮洋油灯少不了用洋火,一环套着一环。
一根燃烧着的火柴。CFP。
现代意义上的火柴,是产生在德国人提炼出了黄磷、赤磷以后,又经过过无数次的试验改进,直到1826年,火柴摩擦发火的技术,被英国人沃克研究发明。沃克的这项发明比德国人最初的发现迟了将近两个世纪。有了摩擦发火的技术,才完备了现代火柴推广流行的条件。渐渐开始生产出安全、高效、实用的火柴。
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就已发现击石可以取火,经过了一百多万年漫长的发展过程。到了先秦时代,燧人氏又发现了钻木取火的生火技巧,在熟练使用天然火的情况下,还学会了如何小心地保存火种。魏晋南北朝时,火药的发明,无疑是开辟了人类用火的新纪元;北宋、五代十国“法烛”的出现,为人类快捷用火的设想提供了有效的示范,也为制作火柴提供了先行的样版。
火种的出现,用火技术的提高,火柴的发明,无疑使人类社会越发地文明起来。
三
火柴这种在盒子旁边一划就能划出一颗火来点燃一堆火的物件,不但是每家每户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必需品,也是儿童时期的男孩子最好奇最喜欢最爱玩的东西。家里有小男孩,火柴总会出其不意的不翼而飞。
家里,除了父亲因为要抽烟,口袋里的火柴从不离身,其他的不论还剩多少,放在哪里,都会突然找不到。每到生火做饭的时候,祖母突然找不到放在灶洞里的火柴,往往变得像火宅道士一样头头着忙。怀疑的必定是我们几个男孩。
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半大不小的儿童,家庭之外的娱乐是非常枯燥单调的,甚至可以说没有。
那时,我家在上虞古县城里居住,偶然之间发现了火柴很多好玩的功能,给我们带了来了许多乐趣,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盛夏时节,古县城的街河常会遭遇干旱、干涸,河底翻天,河道可以当路走。上世纪50年代初期,生活比较艰苦,不少小孩进入干涸的河底,东翻翻,西找找,常有一些遗落在河底的铜钱、铜板以及杂七杂八的废物被找到,这个可以卖给供销社废品站。所以在河底里掏宝的人越来越多。东一个西一个的深坑,挖遍了整条街河。
从古县城八字桥开始,往东一直到文庙前一段河道,特别是靠近北岸的河埠附近的河底,有陷在泥淖里的步枪子弹被挖出来。常年陷在水下泥淖里,挖出来时候,那些铜板、铜钱,和报废枪弹,精光铮亮,浑身闪着黄铜的光泽。由于在水底浸泡时间过长,弹头和弹壳已经松动,所以孩子们并不害怕。相反为得到了一种意外的收获而兴奋。
子弹壳是纯铜制成的,可以当做废铜卖给供销社:那废子弹头,马上有人发现了它的独特用处:在将子弹头上填充的铅锡合金,从中间挖一个下尖上大圆形凹洞,与圆钉合在一起,做成一把发火枪或者做成一只如毽子样的摔炮。刨下火柴头上的火药粉替代市面上流行的火炮纸填充到子弹头上的凹洞里,撞击圆钉产生力量,击发火药爆炸,砰!砰!砰!短暂的脆炸声,显得非常喜庆热闹。
春节就要来临的前夜,摔炮和毛纸枪,是小朋友十分眼馋的两样玩具。火炮纸是需要花现钱去买的玩物,火柴就不一样了,每一户人家总是有的,而且,每盒只要两分钱,感觉玩得起。因此,那时候家里只要有男孩在,火柴找不到成了一件平常事。
打火机。CFP。
事物的发展总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不用更为长久的等待,20世纪80年代,一种取代火柴,比火柴更方便、更实用的取火工具——打火机,开始从海外流入内地,火柴,便没有了用武之地,渐渐地离我们远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