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万年前的那个时代,浦阳江畔的人们播下稻作文明的种子,翻开了新的篇章。一千多年前,白麟溪畔的郑氏家族,谱写出“江南第一家”十五世同居共食的孝义家风,被中外史学家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治家的典范。数百年来,浦江书画名家辈出,成就了百年书画兴盛地的美名。
“涛落浙江秋,沙明浦阳月。”山川、溪泉、村落,历史、非遗、习俗……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浦江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基因。
文以载道,成风化人。2023年1月3日起,中共浦江县委宣传部、浦江县社科联每周二在潮新闻客户端推出《丰安文理》人文社科专栏,努力通过筑牢浦江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讲好丰安故事,探究当下意义,彰显人文魅力。
【核心提示】
浦江人性格偏硬,即便读了许多书,阅过许多事,性情依旧难改。在明代官场,以硬气出名的,前有张孟兼,后有张元谕。
张元谕(1519-1570),字伯启,自号月泉。出生时,右边眉毛竟然是白的,所以人称“白眉公”。从小聪明,酷爱读书,稍长即贯通经史,对儒学经典的理解多有新意,读史评断多有确论。他的文才,县志中用了八个字:“文追秦汉,诗步盛唐。”评价之高,足见他在当时学人中的声望。
嘉靖二十二年(1543),张元谕25岁,考中举人。四年后的嘉靖二十六年(1547),张元谕考中进士,且名次靠前,第二甲51名。张元谕为明代浦江第三位进士,离上一位考中进士的沈文,足足相隔了130年。浦江百年没人登科,龙溪张氏全族以张元谕为傲。
嘉靖二十六年的这场科举,是大明历史上最耀眼一次科举,空前绝后,人称“大明第一榜”。该年丁未科进士共录取301人,榜单中许多人物成为明中后期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代名相张居正、文坛领袖王世贞、著名谏臣杨继盛、状元宰相李春芳、中西文化交流先驱徐光启等等,阵容十分强大。张元谕中进士后不久,就被授予工部主事,负责节慎库的各项支出。这是明代财政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岗位。嘉靖时期,明政府为加强对财政的监管,在太仓库之外又设立了节慎库,由皇帝赐名,工部所辖,所贮银两数额仅次于户部太仓库。
事载《乾隆浦江县志·名臣》
张元谕负责修理厅署时,地阁下发现黄金六千两,张元谕全部充入库房。当时吏部长官张华阳怀疑此事有诈,认为张元谕是在想办法博个好名声而已。张元谕问心无愧,也不作更多解释。后来节慎库进行清稽审核,发现库存有所短缺,而所缺之数恰好是地阁中遗金之数。细追究,才发现是以前的主事所藏,因为突然去世来不及转移所致。事情最终水落石出。不久,张元谕升为员外郎,负责建造皇陵。银两有所剩余,不论多少,全部上交朝廷,嘉靖帝赏赐宝钞、彩缎给予褒奖,并提拔为工部郎中。
当时,严嵩专擅国政,结党营私,打击异己,权倾朝野。张元谕不受所动,不入帮派,认真履职。严嵩女婿词官袁应枢,仰慕元谕的为人与品格,百般拉拢,甚至以美官引诱。张元谕严正回应:“好官位难道是你妇翁家的物品?”袁应枢听后恼羞成怒,怀恨在心。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任尚宝卿兼工部侍郎。按惯例,兼衔官在部堂不设办公座位,下属部僚为讨严世蕃之欢,商议增设。张元谕以祖制坚持不设,严世蕃不得不折服,部僚也不得不停止倡议。但是张元谕却从此得罪严党。更令严嵩父子怀恨的是,杨继盛因为上疏严嵩具十罪、五奸,弹劾严嵩被诛杀后,张元谕竟然专门写文前往悼哭,言词诚恳悲愤,无所顾忌。
张元谕主管铁甲厂时,当时靠在严嵩一边的大将军仇鸾软硬兼施,进行拉拢,但未能使张元谕屈服。严党决定除掉元谕,四处寻找理由。最后以履行职责不力为由,对元谕及其同事进行诬陷,全部套上克减之罪,拟按律处以极刑。嘉靖帝念在元谕掌管工程时,将剩余数万工程款全都上交库房之情,给予减刑,只是贬到常州任通判。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专程送别,并赋《送张元谕虞部谪常州别驾》一诗以慰藉:
“赋就黄花别季鹰,还从迁谪问飞腾。
悬知汉柱名当藉,况复虔刀事可凭。
寒雨大江临楚望,千家秋色暗毗陵。
阖闾城外逢摇落,何限吴山客里登。”
此时,张父病情日益严重,张元谕决定不再上任,而是告归服侍父亲。守丧期满,张元谕重新起用为庐州通判。刚刚到任,就去基层巡视,化解民众困苦,士民拥戴。后转安庆丞,管仪真盐务。当时有惯例,新人上任,盐商们就合伙送礼金数千,张元谕拒收,商人们啧啧称颂。当时,巡视安庆的使者董昆办案过分严厉,民众常因一点小事损失严重。张元谕约同僚为吏民请求宽大,但是一进见董昆,同僚都退缩不敢直言。只有张元谕高声为民请命,董昆恼怒而不予采纳。在拜谒文庙时,董昆故意叫人撤掉府丞的座位,以泄旧日之愤。张元谕见此,即刻拂衣而出,准备驾扁舟直接回乡。提学周如斗、郡守朱瑞极力挽留,不少百姓听说后也来劝说。董昆知此,知道自己有些过分,也向张元谕致歉,元谕方才继续履职。
不久,张元谕擢升为吉安太守,办事为民,仍不以上司之意而变。曾经应一位御史的要求,抓捕一名奸人,但是审查之后,张元谕却为奸人请求宽宥。御史指责他,张元谕说:“我本是被人所误,不敢以人命履行以前的话。”当时,岭南流寇数千窜袭江西,滥杀无辜,将到吉安。张元谕提早在路上张榜告示,晓以利害。贼寇听说太守对百姓以恩信著称,知道不可硬闯,便从其他小道逃避而去。而后,备兵使向上邀功不成,巡抚要挟张元谕给予贿赂,张置之不理。巡抚以张元谕“纵寇”上报,被令赴京另外调用。张元谕听闻,内心不平,丢下官印回乡。当时,太史罗洪先、邹守益,以及当地士民都哭着相送而不忍别离。事后,虽有御史上报事实,但巡抚继续以公众舆论不能容忍为由,免除他的地方之职。
吏部尚书杨博素来看重张元谕,认为元谕没有世俗之情,也无官场之情,肯定不会来京,坐等安排职位。于是,特例起用他为桂林太守。在桂林,他的政绩跟吉安一样突出,后因母亲去世辞官归乡。服除,补为永昌太守,兴学抚夷,人称“治平第一”。又升为滇南观察副使。到京城进呈奏表时,他拒收所有馈赠的路费。可惜在湖广辰州途中,因劳得疾而逝。
《蓬底浮谈》(明隆庆刻本)
值得一提的是,隆庆元年(1567),张元谕北上述职,自夏至冬,往返舟中五月,竟然写出一本好书。同舟诸生清闲无事,或看书或辩论,或危坐,慨叹旅途劳累。张元谕吸纳众长,将大家平常谈论的内容一一记下,特别是大家讨论的各类书中的疑惑,有所心得,就立马书于纸上。在永昌太守任上,他将所记的内容整理为15卷,题名《蓬底浮谈》。此书内容丰富,四书五经、天文地理、人生哲理无所不括,所涉问题思考极有深度,“一船学问”成就了一种好书。书中首卷为《论道》,特别精彩,“贪者常不足,非不足也,心无厌也;廉者常有余,非有余也,所愿约也”等观点,一针见血,言人所未言,往往在平常道理中道出不同感悟,读之令人顿悟。在他去世那一年,湖广学政副使、监察御使徐栻专门作序,并刊行于世。
詹詹集(张元谕撰,明刻本)他的诗集之一。
张元谕性格直爽,清高正直,与人交往,也没有城府。坚守节义,权势也不能夺其志。当官二十四年,只是守好先业,没有什么增置。所有俸余,全部用于周济贫乏的宗亲。回乡时,他不摆架子,好像无官位者,平易近人,族人也不觉得他是乡中缙绅。他善于作诗,存有《张月泉诗集》《詹詹集》等。曾用心编校文天祥的诗文,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刻成《文山先生全集》二十卷。万历中,经督学洪启浚题请,张元谕列入乡贤祠。县衙前,浦江人还专门为他立了一块“忠清良翰”的石牌坊,以示纪念。
张月泉诗集 (明抄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