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谢晋,是从看谢晋执导的电影开始的。《芙蓉镇》《牧马人》《天云山传奇》在20世纪80年代十分走红,记得有一次,放电影的桂叔说我像王馥荔,王馥荔是《天云山传奇》的女主角,不管像与不像,能与她扯上一点边,也使我暗暗欢喜了一下。因为喜欢看电影,与夜班岗位相关的工作,一概不考虑。因为电影院放电影,大都在晚上,我不想失去看电影的机会。
看电影是那时年轻人的主要娱乐,演员是令人膜拜的,过年了,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印着演员的年画或挂历,刘晓庆、丛珊、陈冲、唐国强等演员都耳熟能详。而偏偏忽略了银幕后面的大导演,即便知道,也不会作为偶像贴在墙上。
而谢晋,是我唯一知道和崇拜的大导演,虽然我没有挂过他的照片或者年画。
今年是谢晋诞辰百年,前不久,绍兴市作协散文创委会组织一次采风,走进谢晋故乡上虞谢塘镇,这里的晋生星片场,让我又一次靠近谢晋,看到了为电影事业执着并为之奋斗一生的谢晋。
充满年代感的一段老铁轨,带着我们驶入1923摄影棚。这一刻,我仿佛走进了电影片场,“百乐门”“金粉公馆”“感光照相馆”“功夫馆”“楼台会”“东山迷雾”6大电影主题空间,那些场景似曾相识,摩登而复古的百乐门,华丽闪亮的主舞台,暖昧迷离的包厢,影动人往的吧台……150件实物道具将情调气氛拉得满满的。这场景,是从《一步之遥》《天堂口》《罗曼蒂克消亡史》等电影中提取大众追捧的空间符号。在感光照相馆的一面墙上,弯眉、粉腮,身穿旗袍的民国女影星个个惊艳,她们或嗔或娇,一颦一笑,风情万种,带来摩登时尚的气息。这别具一格的打造,独属1923摄影棚的实景空间。1923,正是谢晋出生的年份。
电影荟萃多种艺术之精华,通过时间和空间变幻场景,使影片的艺术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氛围之中,视其所视,听其所听,喜其所喜,怒其所怒,恍如自己经历过一般。导演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一部好电影背后必定站着一名好的导演,谢晋就是让电影立起来、活起来、好起来的名导,他关注的不仅仅个人的命运,而是整个国家的命运,如果把谢晋电影串联起来,几乎是一部完整的中国近现代史——上世纪50年代的《女篮五号》《黄宝妹》,60年代的《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80年代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90年代的《启明星》《女儿谷》和《女足九号》,还有《鸦片战争》和《秋瑾》……一个个片名的背后,都存记着谢晋充满激情的创作拍摄过程。
谢晋与电影的故事,自然可以在谢晋电影艺术馆中窥见一斑,一面墙,整整85个相框,记录了谢晋85年的生命历程。这里,有他回母校春晖中学题词的场景,有他系上围裙为年夜饭烹饪 “炒什锦”的镜头,有他与电影圈朋友们的合影,有他和妻子徐大雯的结婚照……滚动的电影屏幕上,谢晋包含深情地说:我是上虞人民的儿子!
出生在上虞,终老在上虞,这个上虞人民的儿子,一生情系故乡。谢塘镇晋生村,静谧的宋景河边,矗立着一幢明清风格的二层木结构民居,这就是谢晋故居。古朴典雅的故居坐落在一条巷弄里,白墙黑瓦,夹杂在一些普通民居中,并不特别起眼。故居内陈设保持原貌,有谢晋喜爱的老家具,还有不少谢晋所获荣誉,包括金鸡奖证书等,有珍贵实物60余件、33种刊物共3000余册。这座1989年建造的故居,曾是谢晋家庭的港湾,心灵的依托。每年春节,他会携全家从上海回到谢塘镇过年。
家庭是谢晋一生的幸福,也是一生的心痛。他与妻子情投意合,婚姻美满,生下的四个儿女却有三个智力不正常,只有大儿子谢衍才华横溢,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和希望。谢衍跟着他干导演这一行,还干出了名堂,拍摄了《花桥荣记》《牵手人生》《女儿红》等影片,可惜天妒英才,59岁那年因病而逝,而就在大儿子去死55天后,谢晋导演也在上虞故乡一梦不醒……
谢晋的一生,辉煌而苦难,荣耀而哀伤。作为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谢晋是现实主义电影的一面大旗,他的众多作品名垂影史,堪称“一个时代的标志”。在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谢晋执导了36部电影,6部荣获“百花奖”,这一骄人的成绩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
生命不息,在任何一种博大辉煌之后,都掩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艰难奋斗;在华美的袍子里面,同样掩盖着只有自己才明白的酸甜苦辣。特殊时期,他因执导电影《舞台姐妹》被关进牛棚遭到批斗,父母也受牵连,因不堪凌辱,父亲吞安眠药自杀身亡,一年后母亲又跳楼自杀;老三老四出生时,谢晋夫妻忙于工作,把两儿子托付给有病的奶妈和托儿所,终因所托非人,病情加重。然而,苦难而辛酸的家庭悲剧并没有让这位大导演消沉,反而更加坚强豁达,他把家庭的悲剧对人性的感受,转化成另一种表达方式。他拍的电影多具悲剧意识,但这不是纯粹的悲剧,是悲壮,是化悲痛为力量,这力量给人以振奋,给人以斗志,催人前进。有人说他是一代悲剧电影大师,其实这悲剧背后,是他卓越精神和独立人格的一种体现。
谢晋故居的正门有一副对联,上书“春满人间福盈门,岁至天地人增寿”。这时,我突然想起,谢晋是东晋名相谢安的第53世孙,谢安曾在上虞的东山隐居,也就是“东山再起”“淝水之战”典故的主角。如今,谢晋追寻先祖,为电影而狂,把国家赋予他的历史使命,以另一种方式扛到了肩上。
“我深信每一部影片必然要倾注导演最大的激情,这是艺术家人品修养的结晶,也是一次生命的燃烧。”谢晋如是说。电影有开始,也有落幕,人生也如此。我始终认为,人的一生像缓缓流动的河流,时而跌宕起伏,时而平静宽阔,谢晋就像一个水手,用澎湃的激情、燃烧的热血为中国电影倾注着不息的生命。
夏日午后,风从宋景河边吹过来,有点燥热。我摘掉墨镜,站在谢晋故居前,目光是湿润的、感光的,而更多的是崇拜的、敬仰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
青荷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