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乡贤杨则民,“一文名天下”

潮新闻 田渭法2023-08-28 09:20全网传播量10.5万
00:00
00:00

“一文名天下”真有其人!

1933年,全国否定中医的风气颇盛,这时在杭州浙江中医专门学校任教的杨则民,在自己学校的校刊上发表了《内经之哲学的检讨》,一下子国内有14家报刊转载此文,真可谓“一文名天下”。

这位大名鼎鼎的杨则民为何许人也?

杨则民,又名寄玄,字潜厂,浙江省诸暨县五泄区庄余霞村人,1933年,《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校刊》发表了他的杰出之作《内经之哲学的检讨》,之后《国医公报》《国医砥柱》等许多家医药报刊作了转载,该文以犀利的笔锋驳斥了政府当局及余岩等人否定中医的观点,曾轰动全国。中医界认为:杨则民,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自觉地以唯物辩证法分析评价了《内经》,实为中医界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第一人。然而人们不禁会问,杨氏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渊源何在?他是怎样打好研究《内经》之基础的?

少年时期的杨则民毕业于草塔附近的“智胜学堂”,1915年夏考入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在校期间,他接受新文化思想的熏陶,并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毕业后他受同校毕业的张济安之邀,在草塔“智胜学堂”执教。但是杨则民仍然与各奔东西的同乡同学保持联系。

“一师风潮”之后,俞秀松瞒着家人悄然赴京,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参加了北京工读互助团。1910年夏,他奔赴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上海组,次年又去苏联开会、学习。而宣中华、汪寿华此时也参加了革命,于1921年去苏联开会、考察。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给杨则民间接地灌输了马列主义思想。

1924年下半年至1925年12月,杨则民又由张济安等人推荐和同乡赵并欢一起任《诸暨民报》主笔。据《中国共产党诸暨县大事记》记载:一九二四年底,汪寿华由苏联回国后乘回乡探亲之机,向亲友宣传苏联见闻,宣传马列主义。翌年三月,中共党员何赤华在县城推销《向导》3份,《中国青年》13份,并把一些重要刊物交供《诸暨民报》转载。杨则民对马列主义颇感兴趣,如获珍宝。这年5月5日,为纪念马克思诞生,《诸暨民报》出增刊,“登马氏学说概要”,刊共产党宣言译者陈望道的文章,直接接触了马列主义,并且去研究它,这使杨则民的思想和行动起了飞跃。民国十三年11月3日,《诸暨民报》头版刊了杨则民署名“奇玄”《天下惟有吃饭难乎?》的社评,在这篇不长的文章中,他就能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剖人们广泛说论的“吃饭难”,环境促使着一个人世界观的成熟。

在深入剖析《内经》的文章上,杨则民则显得异常的老练了,在《内经之哲学的检讨》一文中,他取用了郭沫若、刘保久、彭芮生等人的哲学主张,用科学的、新颖的唯物主辩证法来分析天地、阴阳、五行间的矛盾,从而树立杨氏研究《内经》的思想和体系。这足以证明杨氏思倾向的进步和深刻。

对唯物主辩证法的接触,使杨则民早年就注重实践。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因为社会靠它才能生存,它又是人们生活的总和。1925年下半年,作为《诸暨民报》主笔的杨则民,编辑出版了一部奇特的《(诸暨民报)五周年纪念册》,这部纪念册几乎是“四不像”,专记载“诸暨的社会现象”“诸暨的教育事业”“诸暨的医药”及“西医的传入”等等,述评和见解相当深刻。末了,他以“奇玄”为名在《编辑余谈》上说:“本来,皇皇巨册的县志,可以记载多量的社会生活的史料,用不着我们来多此一举。但是旧式的县志有三种缺点:一是模仿正史,把不必要的材料也按五行志的成例,连篇累牍地记载起来;二是守成规,不用事实去立项目,反以活的事实适应死的格式,结果新有的事实,都摒弃在旧格式之外;三是详略得不适当,震动一时或全邑有关的事,往往二言两语,模糊过去……我们可不然了。既无程式,也不模仿,有某种事实,就立某种项目,应详者详,应略者略。

“(现在的人)有一种错误观念。他们以为只有诗和文,是可称为文章的,什么表,什么一览,是琐琐屑屑的,而且不可读,不可吟,讲什么呢?所以他们有空,终喜欢去抱膝长吟,摇头弄文,谁也不愿意来做这种麻烦的工作。其实是大错的。无病呻吟的诗,和徒其形式的文,尽管是著作等身,倒不如记述些耳闻目见的琐屑事,把它理出个头绪,做一二篇文字来得好。你想,汗牛充栋的文集,其百分之九十九是不在我们心头的,而《洛阳伽蓝记》《荆楚岁时记》以及《茶经》《酒经》……一类的著作,却常常得我们去翻阅它。这其间的理由,也可想而知了,所以我很希望读者诸君,以后都分点心来注意这些……不然,哪里去得这样丰富的精神遗产,来供我们的研究咀嚼呢。”

杨氏这些发自肺腑的言论,为以后研究《内经》打下了坚定基础。他劝读者诸君“分点心”注意祖辈传下的有用的经典,说明他自己本身早在潜心学习像《内经》这样的“精神遗产”了。这就是他运用唯物主义眼光研究《内经》的先科。

由于杨则民、赵并欢思想激进,宣传“赤化”,《诸暨民报》于民国十四年12月被知县金乃光査封。此后,他跟张济安学习中医,背吟经典,加上他敬慕邻乡(马剑乡)九灵山名医戴思恭,古文基础好,才思敏捷,故医道早就名传乡里。1927年、1929年及20世纪40年代初,他和张济安多次在附近的紫竹庵避难,故张氏更名寄庵,杨氏更名潜厂,厂(an)者,庵也。在这个偏僻的紫竹庵,杨氏潜心笔耕,衣带渐宽,撰写出许多篇医学手记。1932年秋,杨则民寄居在杭州做律师的张寄庵府中。这时,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教务主任徐究仁(诸暨同乡)也常到张府中,徐究仁一见杨则民在编写《〈伤寒论〉讲义》,刮目相看,立即推荐给校长傅赖园,故杨被聘为教师。次年,就发表了震惊中外的《内经之哲学的检讨》。杨则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分析了《内经》,这在当时艰辛的环境下,实为中医界一大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1948年7月,杨则民因参加金萧支队路西游击队的革命活动,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暗杀。1985年被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留下的著作有《国药今释》《中药方论》《医事类记》《读书小记》《旅桐随记》《医林独见》《古医斟今》《诊余随笔》《医学杂记》《仲景书卮言》等,凡30余册。1986年,两位绍兴青年中医师来到樟树霞(村庄名)他儿子家,要了这批书籍和资料,整理6个月余,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潜厂医话》。

就是这本《潜厂医话》,1987年当年任路西县委书记的杨光老领导找到我工作的卫生局办公室,差点打了“官司”。

杨光老领导退休单位是浙江医科大学,当年是马列教研室主任。夫人杨水镜是诸暨解放时接管诸暨公立医院的党代表。他们与杨则民有亲戚关系,况且杨则民牺牲前受杨光书记的领导。我们办公室3位同志热情地接待他,同时听他慢慢地叙述“官司”过程。总之,杨则民烈士的家人认为,这是个骗局,有人骗取了杨则民生前的书稿资料,擅自出版,需要县卫生局站出来,对簿公堂!

我们3人经碰头,由我出面,好言相劝:一是杨则民先生是一名知名人氏、烈士,又曾经是“一文名天下”的中医名人,他生前的著作能在我国最权威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是为家乡人民增光,是对杨烈士中医能力、水平的公认。二是绍兴两青年中医,没有骗取杨氏的著作,取得杨烈士的书稿是经过他儿子同意的。三是出版的书名叫《潜厂医话》,潜厂就是杨烈士的笔名,医话就是杨烈士的医案、医话等中药著作、文稿内容,而两位绍兴青年中医师刚茁壮成长,他们只是整理者。从这点上说我们不该起诉,还得感谢他们。但是解决这个纠纷最好的办法是双方坐下来,在所得的稿费上来一个四六分成,或者五五分成,整理者的资料毕竟是从杨烈士的儿子手上拿走的,如果“打官司”影响不好,更败了两位整理者的名声……

老领导听了我们的劝说,气已经消了许多……临走的时候,我祝他们圆满解决这一纠纷。当然他反复问我,你熟悉他们吗?我说我一个也不熟悉。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