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料店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视频截图。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近日,有日料店老板在社交平台发布短视频称,由于日本核污水排海,他决定把自己开的日式酒馆“砸了”,改成中式餐厅。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有网友表示支持,也有网友认为他在“炒作”“赚流量”。事后店老板回应称:所谓“砸店”只是撕毁一些日式装饰,没有损坏贵重物品,自己也没有所谓的“经营困难”,发视频以及“砸店”均纯属个人行为,希望大家不要盲目效仿。
随着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持续发酵,各大日式料理店也被推上“风口浪尖”,不仅真实食材产地被陆续“自我曝光”,高端日料的价格也从云端“跌落神坛”。价格波动、食材溯源之类正常的市场调节、监督行为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刻意放大日料店的处境,制造当下消费者的不满神经,暗示、炒作、甚至煽动所谓的“爱国情怀”,通过恶意消费情怀去实现个人业务的引流增值,就是既不理智又不可取的无良行径。
“砸毁自家日料店”事件的当事人付先生表示,自己的本意是表达对日本排海事件的愤怒,同时也想通过视频告诉当地顾客,自家餐馆正在筹备转型,不料引起了那么大的关注。其实紧跟时事、蹭热点博流量都是常见的营销策略,但前提是要把握度,既不要刻意调动对立情绪,也不要故意哗众取宠,否则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甚至毁掉苦心经营的口碑和品牌。
事实上,利用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涉嫌恶意炒作的情况并非个例。上海一家日料餐厅“别出心裁”地推出“防辐射套餐”,菜单仅包含番茄、毛豆等常见本土食材却售价180元。看似“匠心独运”,实际只是料理长查资料、翻食谱所得,并无特别的科学依据。网友纷纷表示日料店“吃相难看”、“消费排海事件可耻”、“摆明了割韭菜”。网友理性评论的背后,也为日料店及日本产品相关产业的从业者们敲响了警钟。处理危机的方式永远是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试图去博人眼球。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所带来的危害将是全球性的,也因此必然传导到公众情绪上,许多不理智行为也就产生了。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未知未来的时候,应该始终秉承积极的生活态度,紧握科学防范的“武器”,既不要过于恐慌,也不能过于愤慨。
过于恐慌就容易被“带节奏”,被有心“贩卖的焦虑”裹挟,容易掉进“精心打造”的消费陷阱,做出冲动消费或者不理智消费。过于愤懑一方面容易在愤懑之后陷入悲观情绪,滋生不必要的消极情绪与负面言论,另一方面也容易被投机者打着“爱国”旗号的营销手段带偏,不光会造成财产损失,甚至失去理智做出后悔终身的行为。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敲响的是生存环境的警钟,而不是掀起流量领域的蓝海。蔓延的核污染水是横亘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的共同难关,我们在抵制和呼吁的同时,也要始终保持理性面对,科学应对,不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牵着鼻子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