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时期的自然谷物到如今餐桌上的丰盛饕餮,人们对于美食的探求从未停止。然而,总有一些风味独特的美食,隐藏在广袤的山林丘壑当中。
山肴野蔌多珍品,烹炒烩炖皆鲜嫩。仙居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处处青山绿水,人们靠山吃山,把大山的馈赠制成可口美味小食,来自山野的柴叶豆腐便是仙居人的一道美味记忆。
柴叶豆腐,一份充满乡味情浓的盘中“碧玉”,以其独有的清爽软滑口感,成为夏季清凉消暑的理想小吃。柴叶豆腐也称“神仙豆腐”,相传饥荒年间,观音用杨柳枝洒甘露于人间,长出了簇簇绿树。人们摘叶取其汁加草木灰做成豆腐食用,度过了饥荒,“神仙豆腐”之名因此而来。
虽然叫豆腐,但柴叶豆腐和豆子没有关系,它的原料来自一种叫做“豆腐柴”的野生灌木叶。豆腐柴,又被称为观音柴、臭黄荆,是唇形科豆腐柴属的落叶灌木。它是我国的本土植物,分布于华东、中南、华南等地区。据《湖南药物志》《本草经集注》等书中记载,豆腐柴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疟疾、泄泻、痢疾、醉酒头痛、创伤出血等等。
豆腐柴,多生长在山坡林下或林缘地带,春天发芽长叶,夏天枝繁叶茂。从农历五月到十月,从春天到秋天皆可采摘,这段时期也是食用豆腐柴的最佳时期。而且这种树的再生能力极强,春夏秋三季树梢会连续生长,采折过后,很快便会重新发芽吐叶,等待你下一次的光顾。
还记得小时候,大人们相约一起去附近山上采摘新鲜的嫩叶,摘上一大篓子,带回家做柴叶豆腐吃。如今,不少人在自己家的庭院里种豆腐柴来吃。
采摘回来的鲜嫩叶子用清水洗净,洗的过程中动作轻柔一些,不要把叶子弄破,以致汁水流掉;将绿叶搁置盆中,加入没过叶子的开水,烫一两分钟后捞起,使其充分变软。再将烫软的叶子倒入纱布袋,归拢成圆球状,双手用力反复揉搓,直至挤压出绿色的汁液。如果感到干涩,可以加点水后再揉搓。在不断揉搓的过程中,像细泡沫一样的滑腻汁液,透过纱布缓缓流到备好的容器中。
把汁液过滤一遍,去除细小的叶渣,再加入适量的草木灰水搅拌均匀。草木灰水在这里是起到一个凝固剂的作用,就好像是我们平时吃的嫩豆腐里面加的石膏,老豆腐里面加的卤水一样。静置大约15分钟左右,青绿的汤水就能逐渐凝固成翠绿如玉,光洁柔滑的柴叶豆腐,浸在清水中,每天换水,一般可存放三五天。
青浆凝作脂酥润,绿冻裁成软玉莹。做好的柴叶豆腐透着山间深林的幽深色泽,摸起来软软的、凉凉的,很有弹性,像水果冻的触感。入口细腻滑爽,因为没有淀粉物质的加入,它更能保持叶汁的草木清香本味——一种微苦回甘里溢发的清香,在这股草木清香到来前,你的味蕾可能要先承受一股草木腥味的猛烈袭击。老实说,外地人初尝柴叶豆腐,可能会不太习惯它的这股腥味。
但这就是一种真实的地方风味。关于地方风味,《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曾说过:它是一种某个地方特有的、外地人不一定能习惯与接受的味道。柴叶豆腐就是这样一种风味,它透出的这一股草木腥味,展现了仙居人靠山吃山,取山之材的独特饮食风味。
在仙居,柴叶豆腐的吃法有很多,或炒或凉拌或煮汤,别有滋味。炒,将柴叶豆腐切成片,在锅中放入晶莹透亮的猪油,以旺火爆香蒜末辣椒,佐以肉丝、酱油、陈醋、香油爆炒,上桌时清香四溢,入口时松软清凉,鲜嫩可口;凉拌,先将柴叶豆腐切成小块后盛于盘中,再根据自身喜好淋上调好的酱汁即可,吃起来的口感像果冻一般,略带青草气息,有一股清香,让人倍感清凉舒畅;煮汤,锅中加入适量食用油,加少许生姜、蒜末煸香,加些切碎的咸菜翻炒一会儿,再加入清水烧开,将切好的柴叶豆腐放入油汤中继续烧开后调味即可出锅。
柴叶豆腐是仙居富有特色的一道美食。在生活艰苦的年代,柴叶豆腐是充饥的口粮,如今生活好了,则被做成了夏天消暑的一道特色美食。于仙居人而言,这是山的味道、水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记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