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沉稳,流水灵动。走进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西部山区的黄湖镇青山村,放眼望去,四面环山,满目苍翠,足以治愈身心的浮躁。村里的融设计图书馆、编织馆、青山自然学校、麦芒体育、西湖绸伞工作室等新兴业态,一度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点……在青山村生活了多年的德国设计师克里斯动情地说:“这里有自然静谧的美,又有一群有趣的人,这就是青山村的与众不同所在。”
2015年,黄湖镇青山村联合大自然保护协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万向信托等社会力量成立全国首个市场化、多元化的水基金信托“善水基金”,搭建集环保、公益、商业、金融于一体的开放性协作平台,以小于100万元的公益投资撬动了近3亿元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在绿水青山和淳朴民风的感召下,以张海江、张雷等为代表的“新村民”扎根青山创新创业。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两山”发展理念指引下,黄湖镇党委政府不遗余力地引进项目和人才,积极探索推进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路径。黄湖镇聚焦“未来乡村”人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人才贡献度为重要依据,制定出台了“未来乡村”人才服务保障政策,积极促进“外来人才”的引流和“本土人才”的回流。并盘点村内闲置空间,将原本废弃的幼儿园改造成了青山青年社·里三畔,可以为来到青山村还未落脚的新村民、志愿者提供个人长住、短期旅租。而同样是经闲置空间改建的青山青年社·龙坞里则着重用于新村民创业办公的空间。
“我们始终坚信‘人’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也是未来乡村振兴发展最关键的要素。通过党建引领不断优化产业政策,强化外来新村民的带动示范,目前已引进艺术设计、自然研学等各类业态近30家,吸引以设计师、手工艺术、公益志愿者等为主体的乡创人才80余位,有20余名本地村民相继回乡创业。”余杭区黄湖镇党委委员李坤介绍,“那些靠种植毛竹、水稻和苗木为生的村民,也放下了手中的农具,‘共富工坊’让他们拥有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
近年来,余杭区积极打造以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为引领的“八式”工坊建设矩阵,通过引入专业直播人才团队进入农村,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村民参与本土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党建+电商+产业”的“致富路”,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目前,已形成城西科创大走廊、西部五镇两条“共富工坊”示范带,打造各类共富工坊67个、星级工坊33个,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4000余人,村集体增收2000余万元,人均月收入增加3000余元。
黄湖镇通过打造党建联建共富工坊联合体,成立“绿水播坊”共富工坊,选派党员干部、乡贤人才作为“共富顾问智囊团”深入共富工坊,一对一开展政策辅导和技术指导。优化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平台作用,推出“滴水成湖 铺就共富路”服务项目,凝聚党员群众力量,助力打造黄湖共富七坊,激发品牌优势、人才优势、惠民优势。借助“善美青山”数字平台,为工坊农特产品、手工艺品、“自然好邻居”民宿等资源提供线上售卖渠道。截至目前,“绿水播坊”已实现直播带货销售额近20万元。
2022年,青山村年访客量达到3万余人次,村集体年收入增长至150余万元,曾经偏远僻静的“留守”小山村,有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希望,正在焕发着新的生机,向我们展现乡村共生共荣、共同富裕的蝶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