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潮新闻《读端》栏目,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干部、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人士点评新闻报道,虽寥寥数百字,但这些独到的短评,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或换个角度看新闻。我们将这些散落的珍珠收集起来,串联成链,供更多人品读。也欢迎大家参与“读端”讨论。本期嘉宾是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博士后胡求光。
日式料理中的刺身拼盘 图源:潮新闻
8月24日下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引发全球舆论关注的同时,还有中国百姓对于进口食品、海鲜、日式餐饮等多方面的安全顾虑。
针对百姓关注的进口食品安全问题,潮新闻记者走访了杭州多家商超和进口零食商店,查看了多款产品日本进口的零食后,未发现有来自日本核辐射区产地的产品。但是发现多数进口商品表面的中文标签挡住了原产地信息,给消费者对产品产地溯源造成了一定困扰。
同时,潮新闻记者也采访了数家日料店,发现核污染水排放对平价日料店影响不大,因其本身的食材都并非源自日本,而高端的日料店未来也将逐步采用本土海鲜,并同步下调价格。
详情点击>>
日本核辐射区的食品有没有?潮新闻记者探访杭州线上线下进口零食店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博士后胡求光:
日本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已成定局,中国该如何应对?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重点海域环境检测。以沿海主要渔场、海水养殖区、海水浴场、港口、重要海岛和其他涉海公共区域为重点,建立常态化环境监测制度,定期向人民群众通报各监测点海洋环境状况(特别是放射性指标状况)。通过常态化的信息披露,消除恐慌情绪。
二是建立相关食品检测制度。以海盐、海产品、农产品、饮用水等为重点,建立食品抽检制度,定期公布检测结果。压实市级、县级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督促相关商场、市场、餐饮场所主动参与检测。可考虑建立敏感区制度,对于日本周边及核污水扩散海域出产的水产品,以及可能含有相关成分的食品,加大检测力度。
三是加强网络信息监管。特别是加强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自媒体发布相关信息的监管,避免出现网络谣言和恐慌性宣传。
四是将核污水排放事件纳入海洋科学议程。鼓励我国海洋科研人员加强对核污水排放的环境影响的研究,利用学术论文、国际会议报告等途径扩大核污水排放事件的国际影响。鼓励涉海大学科研院所、领军科学家呼吁将核污水追踪和影响评估,纳入国际海洋科学计划议程,形成长期、持续性的科学热点议题。支持科研机构将核污水追踪和影响评估,纳入与我国与东盟、太平洋岛国合作的海洋科学计划。
欢迎大家转发并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