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角膜激光手术高速发展、风靡流行的当下,“全飞秒”、“半飞秒”和“全激光”等字眼频频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今天,潮新闻邀请到爱尔眼科浙江省区屈光学组秘书、杭州爱尔眼科医院屈光科许英主治医师来介绍角膜激光手术的前世今生,以及它们如何应运而生。
角膜激光手术即应用激光消融或切割部分角膜组织,通过改变角膜的屈光性能,将聚焦于视网膜前或后的光线重新聚焦到视网膜上,达到矫正近视、远视和散光的作用。它是迄今为止矫正人数最多的屈光手术之一。
1930年,日本的Tsutomu Sato医师观察到圆锥角膜患者后弹力层破裂可使角膜变平,提出了对角膜进行放射状切开的设想。
1974年,前苏联眼科学家Fyodorov首次在角膜周边做放射状切开(radial keratotomy,RK),从而改变近视度数。然而,该手术对角膜的伤害较大,矫正精准性不佳。随着准分子激光角膜手术的出现,它的应用越来越少,但它仍然是屈光手术开启的重要标志。
1983年,美国的Stephen Trokel 发现准分子激光(excimer laser)可以精确地作用于角膜。准分子激光由氟化氩(ArF)受激而成,处于紫外光谱,可以直接消融角膜。
1985年,德国的Theo Seiler医师首先将准分子激光应用于人眼,开展了准分子激光表面切削术,也称光性屈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它是当前所说的“全激光”手术的前生。
1990年,Pallikaris和Buratto研究出用机械刀制作一个带蒂的角膜瓣,然后将角膜瓣掀开,再用准分子激光消融角膜,最后再将角膜瓣复位,即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而今,得益于飞秒激光的发明,角膜瓣制作由飞秒激光完成,角膜激光手术进入飞秒无刀时代。此类手术由飞秒激光和准分子激光共同完成,因此也被称为“半飞秒”手术,它的全称是飞秒激光辅助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S-LASIK)。
医学技术的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了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如虎添翼。飞秒激光是一种以超短脉冲形式运转的近红外激光。1飞秒等于千万亿分之一秒(1×10-15秒),如此快的脉冲激光具备精准切割的优势,使得切削表面更光滑。飞秒激光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其穿透聚焦性,能在角膜内定位切削基质透镜。医师经过2-4mm的小切口将透镜取出,即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ar extraction, SMILE),整个过程需用到的只有一种激光——飞秒激光,因此称“全飞秒”手术,它具备微创、无瓣等优势。
角膜激光手术从医学技术进步中发展而来,未来更会向安全、高效、舒适、完美等方向精进,使更多近视患者受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