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作为革命红船的启航地,正在演绎精彩“新传奇”。8月20日,在大美南湖红船畔,嘉兴市茶园小学以“丹青赓血脉 彩绘襄亚运”为主题的美术画展在嘉兴市图书馆与大家见面了。
本画展以“丹青赓血脉 彩绘襄亚运”为主题,表现党领导人民在打响革命、建设祖国、改革开放中的奋斗历程和先进事迹,体会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为内容,画展一共分为五个板块,即致敬百年芳华、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文化自信是力量、在红船启航地为亚运添彩。画展将赓血脉颂华章贯穿始终,扎根红色血脉,着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表达,空前释放儿童对美丽中国、美好时代的强烈爱意。
嘉兴市茶园小学的红船好少年们,执彩笔描绘对祖国未来的美好向往,致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奋进史。肆意挥洒的童真,在新时代焕发童心生命力,以此画愿杭州第19届亚运会顺利召开,更愿美丽中国在新的百年篇章中奏响悦耳幸福曲。
展览现场
家长和孩子们纷纷驻足欣赏画展,时而相互交流品鉴,徜徉在具有时代气息、儿童天趣、艺术美感的艺术天地里,每个人都为之震撼。
孩子们说:“通过参与本次画展,在情感共鸣与绘画创作之间感受快乐与成长,我们都深深爱上绘画,我们尝试了水墨、水粉、版画、综合材料等多种绘画方式,在创新创作中深入感受了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时代伟大发展,更加明白了身为红船少年的使命与担当。”
家长们也纷纷表示赞同:“孩子之前用画笔记录生活,没想到还能在创作出展现社会进步、祖国强大的大美画面,这让我看得不禁激动落泪。这一件件富有童趣、充满朝气的儿童美术作品,不仅是红船少年沐浴党的光辉茁壮成长的华美乐章,也是红色嘉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波澜壮阔高水平发展的宏伟篇章”。
学生观展
第一个板块:致敬百年芳华
为追寻那一抹最绚丽的“红”,我们来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嘉兴南湖。回首历史,自建党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是党创造了百年伟业。因此“致敬百年芳华”这个板块中,茶园好少年们以情入画,描绘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奋斗历程和先进事迹。乘百舸争流之势,续中华民族之魂。
《打赢疫情阻击战》李歆晨
《南湖红船》 李梓璇
《五水共治之保供水》 王雅玲
《五水共治之防洪水》 王雪滢
第二个板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一词是习总书记彰显初心、勉励人民的关键词。“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个板块,描绘各行各业平凡而又伟大的奋斗追梦人:是托举城市高度的建筑工人、是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是用辛勤浇灌生命的农民……茶园好少年一边画奋斗,一边坚定自己的奋斗初心。
奋斗是通往幸福大门的钥匙,生活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心中有光,不懈奋斗的人们啊,让我们勇往直前,创造更灿烂的辉煌!
《用辛劳汗水换来大美丰收》 张子涵
《劳动最光荣》陈子芯
《丰收时节》 李梓璇
《美好新时代 快乐一家人》 孔琳玥
第三个板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财富。在这一板块描绘了祖国的美丽山河、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孩子们用画笔歌颂祖国迷人风光,用自己的方式呼吁大家保护环境,携手创建绿色家园。
《亭》 孔琳玥
《童绘美丽中国》 刘煜
《秋收》 李沫
《春播》 李沫
《喜悦》 李沫
《硕果》 李沫
第四个板块:文化自信是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载体。孩子们用画笔记录非遗文化,在画中感受到每一种非遗技艺都是经过了无数先辈的打磨与传承,才得以为华夏的煌煌史册中增上鲜明一笔。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中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诗、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多个方面都是优秀的绘画题材。本板块主要由“茶景美”“茶事美”“茶物美”三大板块组成,描绘了地方本土特色的茶文化底蕴,童心释放表现美丽茶文化。
《秀美无边茶田叠》 邓雨欣
《十重山里茶农忙》 陈英艾琳
《茶初夏协奏曲》 程欣怡
《桃花映衬茶田深》 张雅林
《茶香四溢》 李子轩
《舀一勺好运米包粽子》 宋雨萱
第五个板块:在红船启航地为亚运添彩
红船向未来,亚运我添彩。在红船启航地浙江嘉兴,红船少年用画笔描绘美丽杭州亚运为亚运添彩。在“在红船启航地为亚运添彩”这一板块中,孩子们用综合废旧材料为运动员搭建杭州亚运村为亚运添彩,让废旧材料焕发新生命,以此祝福杭州第19届亚运会顺利召开。
《在红船启航地为亚运添彩》 全校
《为运动员喝彩》 周雨菲
《为运动健儿加油》 曹钰
本次画展是学校的三位美术老师围绕一个主题,从研究课题到撰写论文、生成课程、创作辅导等一系列过程的显性成果的展现,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辅导学生的能力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成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深入发掘,让每一个孩子在美术创作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童真稚趣。
“转载请注明出处”
黄俊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