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如何赶“时髦”?看秀洲这位掌门人融合创新

潮新闻 共享联盟·嘉兴 吴方璐 李耀 设计 王嘉颖 编辑 顾雨婷2023-08-21 22:02全网传播量312
00:00
00:00

“民以食为天”,在包罗万象而又争奇斗艳的中国饮食文化中,传统糕点绝对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类,它既是充饥果腹之佳肴,又是茶饮之所以尽兴者。

历经一道道手工工序的加工后,其美味、形式和寓意上达到了巧妙的平衡,而在这一块块香喷喷的糕点背后,更是绵延数千年的文化珍馐。

在秀洲区王江泾镇古塘村,有一家百年企业嘉兴市公泰和食品有限公司,其生产的芝麻栗酥产品以“麻香浓郁,甜而不腻,脆而不疏,上口不黏”脱颖而出,风靡整个江南水乡,是嘉兴人家喻户晓的糕点。

一块糕点

传承百年香甜

朱荣伟是公泰和的负责人,也是土生土长的王江泾人。“还记得小时候只有过节才能吃上一口栗酥,真是酥到骨子里,甜到心坎里,感觉幸福极了!”回忆起小时候吃栗酥的情景,记忆深处的甜蜜味道一下子涌上心头。对于朱荣伟来说,承接下公泰和品牌,更多的也是想传承家乡的味道。

公泰和品牌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1865年,清同治四年,相传一个名叫张竹溪的年轻人来到王江泾镇,开设了一家名叫“公泰和”的南货店,他用上等芝麻、饴糖等为主要原料,以独特的工艺精制成麻香浓郁,上口不粘的芝麻栗酥,受到顾客赞誉,从此风靡江南,开启了公泰和长达百年的发展之路。

在每年举行的莲泗荡刘王庙网船会期间,几乎所有远道而来的船民和游客都会争相购买“公泰和”芝麻栗酥。逢年过节,“公泰和”芝麻栗酥更是成为馈赠亲朋好友必备的礼品。

1992年,随着公泰和第三任传人张元善病逝,公泰和品牌也销声匿迹。2009年5月,王江泾镇挖掘、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下重新开张嘉兴市公泰和食品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公泰和”,并聘请原公泰和食品厂师傅,传承百年手艺,从事中式传统糕点的加工生产。

“看到这个老品牌荒废,蛮可惜的,就跟当时镇上的领导提到这事,我们去把牌子找回来,又去重新注册了商标。”

也是在这年朱荣伟成为公泰和的负责人,从顾客到负责人的身份转变,让朱荣伟更有信心将这个百年品牌做大做强。“因为我自己也是吃公泰和长大的,对这个品牌有感情,也有这么多年购买的经验,既然当了负责人,那肯定要把我们这个老字号发扬光大”,在此后的十四年间,朱荣伟对公泰和的产业链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他坚信只有守正创新,才能让老字号传统食品走得更远。

一次创新

焕发品牌活力

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朱荣伟从年轻人的需求出发,开发出少油少糖的产品,将筒装苏式月饼改为单个包装。

传统的苏式月饼都是5到6个一筒,用油纸包装,一次吃不完,很难存放。单个包装的苏式月饼则解决了这个“痛点”,顾客一次还可以买多种口味,不用担心买多了吃不完。

此外,朱荣伟将一包10块装的芝麻栗酥也出了一种单独包装,10块一盒的盒装版,还将大麻饼做成婴儿拳头大小的小麻饼,独立包装,5个一盒。

为了满足门店销售、网店邮寄的多种需求,朱荣伟在产品开发和包装上动足了脑筋。“我们的月饼,馅料都是自己做的,原料、辅料、制作工艺,层层把关。”朱荣伟介绍,传统苏式月饼保质期普遍较短,不耐存放也不耐运输,因此,苏式月饼都是现做现卖,订单式生产。“不管是去门店买,还是预定,拿到的都是最新鲜的,当天生产或者前一天生产的。”

在朱荣伟的有效经营下,2012年12月公泰和荣获浙江省第三批“浙江老字号”称号,2015年公泰和入选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公泰和荣获浙江农家特色小吃百强。

昔日,牌匾古拙的老字号曾是“青春正好”的创新者。而今,老字号凭借“创新”带来的活力,再次逐浪潮头。

一场跨界

解锁共富密码

2021年,朱荣伟将生产基地搬到古塘村,建设了“公泰和”老字号(非遗产品)陈列馆、游客体验馆、研学课堂等,借乡村旅游“东风”,进一步建立品牌形象,扩大品牌知名度。

“公泰和糕点”非遗工坊设有非遗研学教室,教室内大屏幕、音响设备、桌椅、洗手池等一应俱全,可同时容纳两百人开展研学活动,一年内接待研学游客上万人次。

在这里,游客除了能看到现场糕点制作、各式木制糖糕板、江南的糕饼文化,还可以亲手体验制作糕点、品尝糕点,体验石磨磨粉等。

“一方面可以吸纳周边村社的富余劳动力,一方面走文旅融合发展路线,把食品工厂和沉浸体验结合起来,通过‘非遗+研学’‘非遗+旅游’等,扩大品牌知名度的同时,让糕点制作技艺得到进一步传承,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朱荣伟介绍道。

古塘公泰和共富工坊以拥有150年历史的“百年老字号”嘉兴市公泰和食品有限公司为经营主体,结合古塘村美丽乡村建设,以非遗研学为主线,建设公泰和老字号(非遗产品)陈列馆、生产基地、游客体验馆、研学课堂等研学点位,开发研学旅行、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党(团)建等课程,积极打造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基地。

通过组织研学活动,公泰和共富工坊吸引周边中小学生、退休人员等前来公泰和进行研学体验,带动周边住宿、餐饮等,增加村内农家乐经营收入。2022年,古塘村游客量达到10万人,使100余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增收。

如今,古塘村集体收入从2003年的51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365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6000元左右,增加到2022年的4.7万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