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上海书展举行的同时,2023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也在广州、深圳开幕。今天(8月20日),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携新作《读史记,成大器》现身南国书香节。
17年前,王立群登上“百家讲坛”节目,开讲《史记》,受到不少观众的喜爱。如今他为青少年写的《史记》读本《读史记,成大器》出版了,上个月该书入选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少儿阅读节“百种优秀童书“。
王立群教授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阅读《史记》,后来又在学校里教授《史记》,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仍然活跃在大众视野,抖音、快手、微博、头条粉丝近400万。
王立群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高中生,高考失利后做了多年民办教师。1978年,王立群考研考入开封师院(今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做民办教师期间,他的人生一度困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书中,王立群找到了知己,他觉得自己曾经的忍耐和艰辛在书中有倾听者,有知音。古人的智慧给了他面对人生逆境的勇气。
2005年《百家讲坛》在河南大学海选主讲人时,王立群讲了一段《鸿门宴》,边背原文边讲,凭着对项羽的解读,他胜出了。在“百家讲坛”上,从才能超群又狂妄自大的项羽,讲到凶残暴虐又具有政治家格局的吕后,再到褒贬不一的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汉武帝等等,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被他讲得妙趣横生。
“真正让我读懂《史记》的是经历,是现实。人们往往说读书让人读懂现实,但我的体会,常常是现实让我读懂了《史记》。”王立群说,“史家绝唱、无韵《离骚》”,《史记》实在是一部不得不都的奇书,是适合青少年的经典读物。
王立群从112篇历史人物传记中精选出60篇,整理成精彩故事,给书起名为《读史记,成大器》,包含着他对孩子们的期望。
“我这个版本在‘少儿读《史记》’中出版的比较晚,但是我看过了所有‘少儿读《史记》’的著作,大多数就是一个古文翻译,而且翻译得质木无文,毫无文学可言,这糟蹋了《史记》。《史记》是文学色彩极强的一部史学名著,现在的翻译本毫无文学性色彩。所以我决心写一部能够传之后世的少儿版《史记》。”王立群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书中,王立群还注意打通《史记》与《左传》《战国策》等文献,如书中“赵氏孤儿”一篇是依据《史记·晋世家》《史记·赵世家》和《左传》写成,详细解释了赵氏孤儿这段历史的背景。他也很重视价值观的引导,如司马迁写游侠刺客,目的不是教人杀人,而是歌颂守信重诺的精神;司马迁写变法有功,强国富民的商鞅时,评价他“刻薄少恩”,实际是詈骂所有推行严刑酷法者,不得人心。
书中所选传记人物,蕴含着使人振奋的力量,他们在承受命运打击时所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气质和高超的品行,勇往直前的大禹、救亡图存的申包胥、舍身求法的商鞅、忠贞爱国的苏武……他们是有担当、有品格的人杰,虽其事功不同,其精神却一致。
继承优秀的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获取传统文化知识,陶冶心灵情操,这是王立群希望带给孩子们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