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名片:向武云,绍兴文理学院体育学副教授、绍兴市柯桥区龙舟运动协会秘书长。他所指导的绍兴文理学院龙舟队荣获2014年中华龙舟大赛江西鄱阳站大学生男子200米亚军、2015年中华龙舟大赛江西鄱阳站大学生女子200米季军、2023年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100米亚军、2023年长江三角洲城市龙舟赛22人制公开组第五名。现为绍兴文理学院龙舟队主教练。
赛场上,龙舟竞渡,百舸争流;赛场下,敲锣打鼓,声势浩大。端午龙舟竞渡的盛景,相信不少人都瞧见过。一桨划过两千载,赛龙舟将三登亚运舞台。当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运动与亚运会竞技项目相互碰撞,两者之间究竟能产生怎样的火花?近日,记者邀请了绍兴文理学院体育学副教授、绍兴市柯桥区龙舟运动协会秘书长向武云,一起来感受让人振奋人心的“水上狂飙”运动。
杭州亚运会将是龙舟运动第三次在亚运舞台上“露面”,温州龙舟运动中心作为比赛场地,届时将产生6枚金牌,分别是男子组12人龙舟200米、500米、1000米直道竞速和女子组12人龙舟200米、500米、1000米直道竞速。与民间龙舟赛不同的是,亚运龙舟赛人数控制在12人,速度也会比民间赛更快,赛场也从天然河道“搬”到全新的专业赛道上。根据赛事要求,每支龙舟队需要配备1名鼓手,1名舵手,10名划手。
记者跟随向武云来到风则江畔,这是学校龙舟队日常训练的聚集地,平时江上会时不时会响起澎湃的鼓点声,龙舟激荡起校园里的青春和活力。彩绘过的龙舟静静靠在岸边,队员们井然有序地安装上龙头与龙尾,只见龙头栩栩如生,双眼炯炯有神,龙须飘逸自如;龙尾末端的鱼尾状设计不仅凸显其美观,同样增加了龙舟的稳定性。
龙舟被不少人称为“精神之舟”“文化之舟”,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源于古人祭祀活动,也有人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或曹娥,它甚至可追溯至战国时期。龙舟的魅力之大,从“势力范围”的变化就可看出。据国际龙舟联合会统计,从1991年成立之初的12个联合会成员国发展到现在有85个成员国。这项运动也正突破区域限制,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掀起一波“龙舟潮”。
要想成为龙舟竞赛项目初学者并不容易,需要经过层层选拔。向武云说,队员们尤其需要强调陆上训练,只有陆上动作过关后才能获得“船票”。“水陆结合”的训练模式中,陆上训练远要远比想象中的水上训练吃力。“在多数人看来,划龙舟主要靠手臂,但它其实只占20%,主要还得连贯、准确地完成抬背、蹬腿、转体和带拉等动作。”向武云向记者演示最关键的拉桨动作:右手背向后腰,左手向背部延伸方向高举,再将手收回至弓步膝盖处,重复上举与下放动作。
鼓手是整支队伍的“灵魂”,他敲击的是全队的脉搏。鼓手要根据实际赛况来分配队员体能,选择增加或减少鼓点,划手也随之改变入水划桨频率。“鼓手是一个情商高,智商也高的担当。”向武云打趣道,鼓手日常也得参与划船训练,只有双方了解体能分配和体能极点,才能抢下关键节点,一举夺魁。
舵手则通过手腕和手臂的力量去控制龙舟方向,更像日常船夫的“摇橹”动作。舵手借木舵把控方向,首先得学会预判,尤其要关注横风、暗流或对手夹击时产生的水浪。除了上船训练,向武云对舵手还有特别的“陆上训练法”,练习滑板或波浪板,能模仿水中船只荡漾的感觉。“这考验的是舵手的平衡能力,不管船怎么晃,他依然能靠脚腕分担掉,并且不影响手部动作。”
团队协作、独特战术加之成员之间信任,龙舟如离弦的箭一样在水中奋楫前行,每个队员就像“行走的荷尔蒙”。每个爱上这项运动的人,都一定会探究运动背后的历史与文化。“龙舟比赛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国外也发展得特别红火。龙舟竞赛可谓是中国队的传统强项,在上两届亚运会中一骑绝尘,曾拿下过许多冠军。因此亚运会龙舟项目的夺魁赛必定是万众瞩目。”向武云表示,细长而坚韧的龙舟身上,承载着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进的文化内核,希望未来“中国龙舟”能飞渡山海,被世界上更多的人知晓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