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正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中华书局首场活动“中华经典通识”(第二辑)读者见面会,于开展首日举行。现场观众众多,很多是青少年学生。
从“十三经”到“四大名著”,从《世说新语》到《本草纲目》……众多古代典籍保存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如何读懂这些典籍?中华书局面向大众,邀请知名学者用通俗语言编写“中华经典通识”丛书。第二辑包括王振复著《〈周易〉通识》、王家葵著《〈本草纲目〉通识》、刘强著《〈世说新语〉通识》、许蔚著《〈三国演义〉通识》和周兴陆著《〈唐诗三百首〉通识》。
见面会现场,“中华经典通识”丛书主编、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复、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家葵、同济大学教授刘强、复旦大学副教授许蔚、北京大学教授周兴陆、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张继海等嘉宾出席,共同解读传统经典中的身心之学。
主编陈引驰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华经典通识”系列的整体规划及“中华经典通识”第二辑相关情况。继第一辑、第二辑之后,“我们还在规划,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可以出版第三辑通识系列。”
经典是我们的传统,未来发展离不开我们自己的传统,从中小学教育开始,我们和经典就有很多接触,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些认识。但一部经典,不反复读几遍是无法充分理解它的。因此,资深学者带我们读就很重要。这正是该丛书的意义。
随后,几位作者依次进行了引人入胜的分享。
周兴陆教授针对《唐诗三百首》,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对中华经典的理解,我想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培养我们的共知、共识和共情。我们这一套书,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共同点,也各有侧重。比如说《周易》,我想应该是更侧重于共识,《本草纲目》更能够培养我们的共知。而《唐诗三百首》,更多的是在培养我们的共情。朱自清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因为青少年的情感需要在融化在古人的优秀的情感传统中进行操练。
刘强教授说,《世说新语》是值得今天的人必“打卡”阅读的一本经典。鲁迅先生称《世说新语》是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冯友兰先生称其为“风流宝鉴”。冯先生说一个风流的名士必须具备四大要素:第一要有玄心,玄远超越之心;第二要有妙赏,能对美好的事物有一种欣赏的能力;第三要有洞见,对很多事物要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见识;更重要的就是深情,能够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看书也就会把自己的生命情感投入进去。“另外,傅雷先生也在给孩子的信中说过,要把《世说新语》当做枕中秘宝,告诉儿子一定要读《世说新语》。因为《世说新语》代表了中国的一个文化高峰,可以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媲美。”
《三国演义》大家耳熟能详。许蔚副教授表示,他在课堂上也讲《三国演义》,但这部书他放在通俗文学的整体脉络中,梳理在整个通俗文艺的演进中,它是怎么样形成、怎么样发展、有什么特色。“我这样做是因为,如果我们仅仅局限在一部小说中,有时候是没有办法理解这些人物如何形成他们性格和特点。”清代人的图典有三绝——义绝、智绝、奸绝,分别是关羽、诸葛亮、曹操,为什么会形成这样脸谱化、符号化的印像呢?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发展是有自己的脉络图。我们如果不知其脉络,很容易被前人的意见影响,不会有新时代的新想法。
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张继海表示:“‘中华经典通识’的定位,是要做一套当代最优秀的学者面向大众,尤其是青年和青少年读者,讲述他们对这部经典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图书,是要凝聚我们这一代人的智力精华滋养当代、传承后世。中华书局自创始起,就和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心系教育是中华书局的传统,而‘中华经典通识’正是接续这一传统而生——这套书不仅出版的初心是教育,丛书的作者也都是关注教育、有历史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我们希望通过这套图书,能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我们的传统经典,深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也将从2023年9月开始,在全区的重点学校全面开展依托“中华经典通识”为基础的“校园读经典”活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党工委书记恽敏霞介绍了闵行教育“阅读经典,培根铸魂”五大行动,包括“家校社”经典阅读支持体系构建行动;“校内外”经典阅读指导教师培养行动;“课内外”经典阅读系列课程选编行动;以经典阅读为载体的综合学习活动;经典学习成果的交流、研讨和展示活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
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