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首个全国生态日,杭州这个未来社区生态美育展让人眼前一亮

    潮新闻 见习记者 施涵予 实习生 李若兮 摄影 沈东钢 等2023-08-17 01:52全网传播量10.7万
    00:00
    00:00

    8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民胞物与 生生不息"——8.15全国生态日未来社区生态美育展在杭州南星里文化空间(杭州市上城区复兴南街184-200号)开幕。展览基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对南星街道的实地调研,以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师生对于共同构建具有南星辨识度的未来社区生态样板的尝试。


    开幕式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江河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乔致辞

    参展艺术家代表、中国美术学院纺织服装研究院张志涵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艺术学理论硕士王雪嫣主持开幕式

    生态,蕴秀山川,总揽万物。多元物种同空气、土壤缠绕、交融共生,人类的工业活动、经济行为扰动了原生生境,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规律随之改变。关注在地生态文明建设,关注文化遗产和未来社区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共同的福祉。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分别围绕自然山川、建筑与街区历史遗迹、社区心愿和未来社区改造等内容开展实地调研,了解辖区内具有特色的生态⼈文调研地点,辖区内文物古迹保存现状以及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性等。在调研基础之上,团队总结、提炼调研内容,结合南星街道自身优势特色,按照不同形式、区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

    本次展览作为实践成果呈现的形式之一,分为序厅“未来”、第一单元“共生”、第二单元“交融”、第三单元“记忆”。共计展出15位师生共37件作品,作品形式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素描、水彩、玻璃、影像、数码喷绘、综合材料、虚拟服装设计、文创设计等多种形式。团队探索未来,思索共生机制、人与自然的交融,回溯在地文化的记忆。充分挖掘社区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塑造“记得住过去、看得见未来”的社区精神。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江河表示:“艺术人文学院实践团队以南星里未来社区生态⼈文调研为主要内容,针对在地历史、生态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地区价值进行“田野”调查,维护地方历史、社区生态和文化遗产,探寻公共美学语境下的共享、共建、共创和共治的文化价值和方法。这一“小而美“的艺术叙事,开启了将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成地方文化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实验探索。这是一次生态文明美育的大众传播课堂。展览立足与在地文化共鸣的当代艺术和人文叙事,探索联结大众的观展和美育形态。”

     

    用艺术思维讲述万物共生 塑造未来生活

    “民胞物与”出自宋代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意思是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在这种广博共生的爱中,世界得以生生不息。

    从序厅开始,整个展览贯穿着“共生”一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不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融合,新生代的艺术家团队与前辈艺术家团队之间的相互合作,这些都启示着我们更好的理解“共生”。

    展览以于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师陈雨的影像作品《红豆》开篇,影片讲述地球“沦陷”的反乌托邦营造来源于人类的自私以及对她的轻视,把时空拉到未来,当我们察觉失去“真爱”时,却为时已晚。收容人类的外太空其实如同炼狱,地球是唯一的生命收容所。思念“故土”不如从现在开始起保护“故土”。

    陈雨 《红豆》

    《Recolour(再造的混色)》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纺织服装研究院张志涵的可持续服装作品。他秉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校园、社区中回收废旧衣物,将旧衣开松变成短纤维,不同颜色、材质的旧衣物,成为了多样混色实验和面料再设计实验的原料,然后通过再生无纺制备工艺及混色控制实验重塑成各种再生面料。应用于成衣、纺织用品设计等领域。他用数字模特进行效果呈现,也是为了减少环节中的消耗。

    张志涵 《Recolour(再造的混色)》

    在生态系统调研的成果展示中,丰富的贝壳、蝴蝶、蜗牛等生物标本吸引了许多观众的注意。其中大多来自艺术史与博物馆研究生周小淳的制作与收藏,也有她特意向前辈、老师借到的藏品,她对这些生物的种类、外形、习性等如数家珍。她和团队共同前往江洋畈生态公园、灵山等地考察,也在南星街道的小区、草地、水产市场调研。除了标本,她还专门制作了一个生态箱,容纳了杭州本土常见的几种蜗牛,并模拟了它们栖息的不同环境;既有杭州可见最大的广德岛蜗牛,也有最小的琥珀螺蜗牛,后者几乎就像叶片上一个难以察觉的泥点,捕获它的过程十分偶然,周小淳“只是在草地上蹲了几分钟,站起来时身上就挂了四只琥珀螺”。

    周小淳介绍调研及作品

    不同专业的学生与教师,围绕生态、共生、交融等主题,创作了多样的作品。抒发观物观己体悟的中国画,绘出植物枯荣间柔软感性的水彩,于林中幽径采风的油画,以光污染现象为切入点的版画,将瞬间凝为永恒的玻璃制品,诗意解读生命的数字艺术微喷……无不体现作者对于生态的观察与思考。

    第三单元“记忆”回忆了久居却被我们遗忘了的地方,追溯了我们的祖先曾在这里做过什么,曾经发生过的美好记忆。团队对钱塘江、樟亭驿、第一码头、白塔、梵天寺、灵隐寺塔与经幢等等生态人文景观进行调研和梳理,为南星里社区设计标识,并为相关的社会美育课程做了准备。

    孙嘉政介绍展览第三单元

    开幕第一天,这个开在社区里的展览就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观赏。看到熟悉的区域生态人文通过多样的语言生动表达,不同年龄的观众都表现出了兴趣,与在场的作者交流感受,探讨作品的细节。

    本次社会实践带队老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乔老师表示,本次展览秉持着真正的艺术对于社会的意义的理念。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以美育代宗教”,通过美育来实现对人们的品性上的崇高目标。在未来的遥想中,期待着通过艺术的方式更好的表达人们的情绪与行为,引导人们做正确的事情,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展览单元中艺术家们用作品表达着如何用艺术的思维,而不是刻板的科学思维来看待事物;如何以一种穿越边界的思维方式给生态、生活、未来等带来更好的塑造。

     

    以实际行动关注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召开全省城市社区工作会议、部署推进社区工作20周年。也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于2005年8月15日考察湖州市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第18年。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中国美术学院积极响应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号召,回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为美丽中国建设奉献艺术能量,推动“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展览也是中国美术学院助力城市更新、建设“美丽中国”的一次生动实践。

    南星街道与相关社区、文化空间负责人和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合影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文学院积极参与推动城乡社区更富现代感、更有未来味、更显标识度的建设,打造让⼈民群众舒心、省心、暖心、安心、放心的幸福美好家园,助力现代社区美化、提升社区空间品质,梳理发掘文化积淀,发展社区内外兼修的整体特色面貌。作为新型城市功能单元“未来社区”试点之一,南星街道和相关社区、文化空间负责⼈对实践团队表示欢迎并积极支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双方合力打造未来社区模式与在地性元素结合紧密的文化空间。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9月30日。

    (摄影:沈东钢 施涵予 李若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