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万年前的那个时代,浦阳江畔的人们播下稻作文明的种子,翻开了新的篇章。一千多年前,白麟溪畔的郑氏家族,谱写出“江南第一家”十五世同居共食的孝义家风,被中外史学家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治家的典范。数百年来,浦江书画名家辈出,成就了百年书画兴盛地的美名。
“涛落浙江秋,沙明浦阳月。”山川、溪泉、村落,历史、非遗、习俗……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浦江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基因。
文以载道,成风化人。2023年1月3日起,中共浦江县委宣传部、浦江县社科联每周二在潮新闻客户端推出《丰安文理》人文社科专栏,努力通过筑牢浦江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讲好丰安故事,探究当下意义,彰显人文魅力。
【核心提示】
浦江北部,一条嵩溪在此起源汇入浦阳江,嵩溪上游是一座风雅的古村——嵩溪古村。这是一座如诗如画的古村,诗情画意传至今。
嵩溪村景
浦江县白马镇嵩溪村,在清代属感德乡廿二都,民国时属白马乡。2006年,嵩溪村被公布为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嵩溪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浙江省旅游特色村,被公布为中国传统古村落。2014年由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山村美誉“小杭州”
嵩溪村,地处浦阳江支流嵩溪上游平坦的谷地中,村以溪名。北去五公里,有浦江名山鸡冠岩,自北至西有大青尖、小青尖、十八乌珠峰、蒋高尖、挂弓尖诸峰屏立于村之西北、西南,西南有崖名白虎头;自东有青龙山脉蜿蜒至村口,崖有青龙头;自南有仰龙山脉至村中。
嵩溪也称松溪、崧溪,发源于鸡冠岩南麓,东有东坞溪,至村后名后溪,南有大源溪;村西北则有小岩溪发源于殿前坪等地,至树桥头与大源溪汇合名前溪,前溪环村而过。前溪与后溪至村口桥亭合二为一,经孝门、独山,约十公里许注入浦阳江。溪水澄碧,游鱼可数。有“双水长流通浦汭,两山横抱锁鸡岩”的优美自然环境,景有鸡冠望潮、燕诒春诵、屏山拱翠、溪桥月色、东壁石斧、西岭秋阴、石潭龙映、样畈禾浪、嵩麓灶烟、庵岩晴雪等十景。
群山环抱的嵩溪村,前人称“青龙盘井”。有储藏丰富的石灰岩,氧化钙含量43—48%,氧化镁含量3—10%,系生产石灰的原料,村人称之谓“青石”“乌金”。村里人除了耕樵之外多以烧制石灰为生。1990年版《浦江县志》有述:“本县石灰生产,相传最早源于鹧卜坞(今名贾宝坞),距今已2000余年的历史,其次是旌坞,再次是嵩溪,亦历上千年……”而尤以嵩溪村石灰质量为佳,其灰杂质少、制硬快、强度大、品种多(有铁灰、绿灰、白灰之分),销及浦江、义乌、东阳、永康、诸暨、兰溪、建徳等地。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石灰是农民用以肥田、除虫及建筑的主要材料,因而嵩溪村得以富甲一方,遂有长街宽绰,房舍俨然,飞阁傍山、幽亭临水之景,被人誉为“小杭州”。现有居民千余户,人口三千余人。
嵩溪学社成立三十周年画册
诗文书画代相传
前人有云:嵩溪村“士生其间多聪明俊异,不以时代变迁而有衰旺”。
自宋代以来,文风鼎盛,俊彦迭出。明初有邵志远(1378—1454),天性纯笃,颖异不凡,先后任山东滨州蒲台县尹、广东潮州海阳县令,为官清正,惠爱其民,事父母至孝,因心慕林泉,致告还籍,寄情烟霞,并能诗善画,有《嵩溪旧隐图》一画传世,卷末有18位名人以诗题跋。
清康熙年间,有徐敬臣(1646—1710),善辞令,工诗文,创建嵩溪诗社,集文人雅士,唱和吟咏。嗣有徐思祚、徐思琛、徐宗义、徐宗璧、徐宗沛、徐宗泮相继主事,承传数代,诗社延续了120余年。
乾隆年间有著名画家徐子静(1734—1808),擅人物、花鸟、山水、龙虎,尤擅巨幅风俗画,传世作品有《钱江观潮图》《皇家狩猎图》《罗汉渡海图》《白菜图》《钟馗图》等。延及晚清民国时期则有徐一锵、徐一芬、徐希仁、徐清斋、徐菊傲、徐云傲、徐子棣、徐谢卿、徐晓窗、徐式卿、徐察人、徐天许、徐芾棠等人以书画鸣世。徐品元、徐子刚父子则以经史文章培育后进。复有徐玉成、徐永源、徐永典、王碧屿、邵孔方皆工于诗,并成立嵩溪吟社。徐闻三精于鉴赏,曾在浦江“广益典”、南京“鸿运”当铺任朝奉先生。徐心泉、徐长庚、徐长安师承周光洪精工雕刻,其中徐心泉有“出蓝”之誉,兼擅壁画人物、山水、花鸟,有杨林村花厅牛腿、斗拱、雀替传世,其所作牛腿有百余人,按历史故事穿插,神态生动,刀法纯熟。
1935年,徐心泉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制作石膏模型。更有徐一锵、徐菊傲、徐天许一门六代,书画传承。徐天许(1898—1994),系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师事林风眠、潘天寿、李苦禅等艺术大师,先后任教于沈阳师范学院、辽阳师范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国画教授),擅长花鸟,亦作人物、山水、走兽。尤以鹰鹫和游鱼著称,与张书旂、吴茀之、戚维新称“浦阳四杰”,与潘天寿、李苦禅称“全国画鹰三老”。其作品能融诗、书、画于一炉,堪称“文人画之佼佼者”。有诗赞曰:“诗文有社康熙始,书画多风现代灵”。
古村传唱昆山调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而在嵩溪村的传承由来已久。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在《无声戏》称:“明嘉靖以来,金华、衢州一带的昆剧已相当流行。”清中期以后,金华的昆班发展迅速,出现了所谓的“兰溪班”“浦江班”“金华班”等,而“浦江班”尤以嵩溪村徐朝舜于1918年创办的“徐春聚”最为著名。
该班社演员阵容强大,行头新且五堂五彩,能演大戏30余本和折子戏80多出,活动于金、衢、严、处及江西玉山一带。1949年后,嵩溪村昆曲班依然活跃,盛时分为嵩一、嵩二两班。今存嵩溪昆曲什锦班尚能演奏《卖鱼》《平原》《采茶舞》等曲子。在村里浓厚的戏曲文化熏陶下,国际著名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王卜一(原名王郁生)脱颖而出。他曾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今名香港中文大学)文史系,学生时代即投稿艺苑,后曾任香港邵氏电影公司编剧达15年之久,与李翰祥导演合作多年,“李导王编,著誉影坛”,并时常撰写文艺评论。
1971年,王卜一移居加拿大多伦多市,代表作品有《画皮》《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毛钱》《轻烟》《蓝与黑》《我为情狂》《饿狼谷》《西游记》《女儿国》《西施》等二十多部。同时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编写电影剧本。与著名导演鲍方合作的《画皮》,曾经在国内放映,轰动当时。
巧手剪出艺苑葩
浦江为浙江民间剪纸之乡。浦江剪纸与乐清剪纸、桐庐剪纸合称浙江三大剪纸。原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工艺美术家邓白先生曾说:“浦江剪纸以人物为主……风格秀丽而不流于纤巧,形象生动而质朴大方;装饰性和想象力极强;题材也相当广泛……”而剪纸艺术在清末民国的嵩溪异常盛行,大放异彩。代表人物有徐子棣、徐桂琴、徐群钗、徐仙兰、黄菊初、楼美菊等人。
徐子棣是一位文人画家,善于绘制剪纸样本,再传至其他民间艺人。1956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浙江民间剪纸》编有72幅作品,浦江占28幅,而嵩溪村占10幅,嵩溪外甥女1幅。中国当代剪纸艺术家吴善增则是传承了其母亲徐青女士的嵩溪剪纸艺术,发扬光大,成为名副其实的剪纸大师。
济世经学勤诵读
嵩溪村依山靠山,村民致富后历来不忘重文崇教,徐氏、邵氏、王氏等家族先后兴办私塾,延聘饱学之士前来任教,优秀学子层出不穷。全村秀才以上功名者有133人,其中徐姓115名、邵姓6名、王姓12名。
清末太学生徐玉成有诗《燕诒春诵》描述徐氏宗祠燕诒堂的读书盛况:“一经遗自燕诒堂,绛帐春开溯泽长。花鸟胡情皆翰墨,鼎盘无字亦文章。云烟映几琴书静,桃李盈门笔砚香。奕世英才多辈出,后先接踵应文昌。”清末浦江名士金爣有言:“回溯前清,凡科举考试,徐氏列前茅而冠群英者比比皆是,全邑中唯沙城陈姓、合溪黄姓可与鼎列为三,他族无与比也!”清代嘉庆年间,徐士仪与弟徐仲秀、族侄徐豹文一同参加金华府试,徐士仪被拔取案元(秀才第一名),仲秀与豹文分别取得第二名、第七名的好成绩。
徐希仁壁画
文苑迎来景丽天
前辈的余韵流风,连绵不绝。改革开放后,嵩溪村大雅犹存。1986年重阳节,村人徐儒宗、徐承松、徐千意等人创办嵩溪学社,以接踵前贤,多次进行诗文书画展览、讲座及对外交流,使许多青年才俊得以涌现,分别在诗词、书画、剪纸、根艺、戏曲等领域取得不斐成绩。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教授、著名诗人张涤云在《贺嵩溪学社三十周年庆》中道:“浦江文脉越千年,诗舞词飞逐陌阡。小小山村多墨客,嵩溪学社大名传。”
(徐小丰:浙江知美画院理事,金华书画院特聘画师 嵩溪学社社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