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经常上热搜的非刀郎莫属了。
从7月19日带着《山歌寥哉》归来后,刀郎的《罗刹海市》不仅红遍中国,而且如一股飓风,席卷世界各地。凡是人多的地方,到处是“罗刹国向东二万六千里”的旋律。
刀郎靠古人蒲松龄红遍地球;而蒲松龄也靠刀郎,在三百多年后又大红了一把。我想,如果蒲松龄泉下有知,会感谢刀郎这个知已吧。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的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清初文言文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作者。在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已经引起周边人们的兴趣,并很旱就走向世界。
蒲松龄虽然才华横溢,但一生始终无法晋身仕途,家境贫困,不得不常年外出坐馆。发妻刘氏安贫守寂,独自撫养儿女,从无怨言。
蒲松龄74岁那年,刘氏去世,蒲松龄写下感人至深的《悼内》:“自嫁黔娄艰倍遭,家贫儿女任啼号。浣哀更惜来生福 ,丰岁时将野菜挑……”
一代文豪,一生如此贫困,让人唏嘘不已。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蒲松龄故居。CFP供图。
二
刚刷到一个视频,《一首歌带动了一座城》:淄愽市因为刀郎的一首歌,蒲松龄的故居前每天人山人海。
视频主播说,之前说淄博凉了,这次又上热搜了。原因竟然是因为刀郎。这回掀起了聊斋热。要知道蒲松龄故居可是淄博的,我强烈建议淄博市趁热打铁,邀请刀郎到淄博市开演唱会。并给刀郎颁发荣誉市民的称号。
主播还说,更有意思的是,蒲松龄的第11代孙蒲章俊老人在网上喊话:邀请刀郎到蒲松龄故居参观,老人还送上聊斋志异的(康熙抄本)第11号,以对应(刀郎)新专辑的第11首歌《罗刹海市》,这就是珍贵的文物啊!看见了吗?什么叫格局?什么叫胸怀?有网友说,不仅没有起诉刀郎要版权费,还热情邀请刀郎赠送珍贵的礼品,同某些所谓知名艺人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网友们一片叫好。
网友悟宏说:“非常支持你的建议,都是在弘扬传统文化,最好由山东省邀请刀郎担任文化大使或顾问。”
网友青风依旧说:“刀郎一首歌山东淄博乐了。没休假日接着烤吧。”
……
从淄博上热搜,我又想到了江苏高邮,想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驿站——盂城驿。
几年前,我到古城高邮,游历了盂城驿,回来后写了一篇散文《盂城驿》,发表在2021年4月24日的《当代文艺》上。其中有一段就写到蒲松龄:
“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在盂城驿,我们还邂逅了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当我们从驻节堂出来后,转过几个院子,在一个小小的院墙边,突然发现有一尊半身雕像。走近看,才知道是蒲松龄。我问朋友,为什么在盂城驿里要放蒲松龄的雕像?原来,蒲松龄虽然才华横溢,却一直郁郁不得志。清康熙十年,应邀来高邮担任盂城驿的驿幕,也算是找到了一份糊口的差事。在高邮期间,蒲松龄常在此与民聊掌故、叙家常。著有《高邮驿站》呈文及多首反映高邮的诗篇。而这个小小的驿幕,却为盂城驿增添了文化含量。这大概是三百多年前的人们想不到的事情。”
驿幕又称幕宾,师爷,是各级地方主管官员个人聘用的。我想,盂城驿的主管聘用蒲松龄,定是知道蒲松龄的才能,故聘用他当驿幕。
百度上是这样说的:1670 年,蒲松龄的同窗好友孙蕙任江苏省宝应县知县,特地聘请蒲松龄为幕僚。宝应即今之高邮。那一年,蒲松龄4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期。
蒲松龄早有文名。顺治十五年(1659年),10岁的蒲松龄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 第一进学,受到山东学道施闰章的奖誉,荣及一时。但时运不济,以后每期科举考试,都因为与八股文跑偏了题而名落孙山,一生没有入仕。
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CFP供图。
三
蒲松龄虽然一生郁郁不得志,生活贫困,但他依然笔耕不辍,著作颇丰。
《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可称得上是鸿篇巨制。其中,描写爱情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精神 。
刀郎《山歌寥哉》中的《翩翩》《画皮》《珠儿》等歌都取材《聊斋》。这些歌,歌词朗朗上口,内容含蓄,富于想像,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充分显示了刀郎作为一个创作型歌手所具有的文化功底。
在中国的历史上,像蒲松龄一样才华横溢,而又一生不得志的文人有很多。比如曹雪芹,一生了倒贫困,却写出了不朽著作《红楼梦》;比如李渔,清初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戏剧家、小说家,他的拟话本小说与冯梦龙、凌蒙初并驾齐驱。他才名震世,也一生郁郁不得志。
我想,这些大才子,如果仕途得意,“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传后。”唐代大诗人韩愈凭吊柳宗元的话,恰好说出了我的感受。
蒲松龄活了75岁,刘夫人逝世后一年就去世了。他一生清贫,无钱无钗。然他又是一个精神富有者。他在“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撤”的封建时代,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的韧劲,彰显了一种不为名利,只为喜欢而写的创作精神。这种韧性,这种精神,也是一种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学习。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