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婺城,水清岸绿,灵秀幽静,鱼翔浅底,百鸟嬉戏。一泓白沙溪水绵延流淌,一脉白沙文化激荡古今。清越动听的水流声穿越千年文明,孕育出了丰富的山水文化,也无声诉说着这座城市向水而生的动人故事,奏响了婺城发展最强音。
“生态水”变“致富泉”,绿水青山淌银涌金
碧波荡漾、白鹭翩跹。顺着婺城“水墨琅琊 世遗小镇之旅”一直前行,一辆辆行车飞驰在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水里。自去年入选省级精品路线以来,山川翠色之间越来越多的游人造访,沿路所见,少年戏水,老者相携,路边全副武装的骑行队飞快驶过,还有行列整齐的学子到此开展暑期研学……大家沿着婺城“水之旅”的路线沉浸式享受当地美景,在解锁婺城山水秘境的同时,感受治水传承的人文风情。
“婺城水自然是品质保证,沿途的风景,入口的甘甜,都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藏。”每当向四方游客介绍起家乡时,杨塘下村民申芳萍皆是一脸骄傲欣然。她坦言,琅峰山岩山俊秀,白沙溪四季皆景,作为国家级生态乡镇,这些年来,镇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到夏天,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她便在琅琊峰回的绿道上支起了烧烤摊,笑说好风景里带来了“好钱景”,在家门口就业很安逸。
来到金兰水库,一片绿意映入眼帘,所见水面碧波荡漾,青山苍翠欲滴。这里是金华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多年来,源源不断的碧水自金兰水库奔涌而出,为金华市区80余万人提供了供水服务。得益于优质水资源,坐落在水库旁山后金村的冷水茭白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农民奔向共同富裕的强劲动力;而距山后金村不远的徐联村,一座现代化的饮用水工厂屹立在绿水青山间,汩汩流淌的优质水源通过国际先进的技术装备,灌装成瓶装饮用水,走出了金华,在无数人的口齿间留下一味甘甜……
生态资源绘美景,绿色发展有奔头。人人向往的滨水乐园,在婺城并非只有琅琊个例。近年来,婺城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着一泓好水,在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中,做优“水文章”,谋划“水经济”,打好“生态牌”。此外,依托生态廊道主题功能区项目建设,和得天独厚的水资源,诸多大型体育赛事纷纷落户婺城,推动“赛事+社交+电商+制造”跨界融合,让乡村旅游受到了更多的青睐。据悉,2022年,全区接待游客342.4万人次,收入46.7亿元,乡村旅游收入4.05亿元,较十年前翻了一番。
“水安全”到“水幸福”,条条河道焕发生机
野炊、露营、登山……同样是江南水乡,在水源保护地沙畈乡辽头村,村前连绵群山,葱翠如黛;村南溪水淙淙,澄澈如镜。这里还有当年白沙老爷率众筑三十六堰中之一的“猪头堰”,为这个不足400人口的村庄带来了热闹和生机。在不少人眼中,辽头山光水色,空气清新,修竹如海,翠绿浓荫,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然而,青山绿水是资源禀赋,更离不开当地长久以来治水护绿的不懈努力。
2013年,为了切断源头污染,沙畈乡政府大刀阔斧,以壮士断腕之势大行水环境整治行动,在辖区内所有行政村关停、搬迁养殖场,并对土地进行复耕,农户连散养家禽也被限制。为“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这一缸好水,一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村民们宁砸“饭碗”而不辞。经年累月,水面上没有了下河嬉闹的孩童,不见了撒网捕鱼的村民,但却换来了人人称道的婺城好水,有口皆碑。
“好水来之不易,这些年家乡水明显变绿、变净,在水域附近,每天都有河道保洁员对周边生活垃圾、废弃物等进行清理,着力解决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辽头村党支部书记曹正跃说,近年来,在保护水源的基础上,他们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推进‘竹笋两用’模式,带领村民们大力发展笋制品加工产业,引领婺南山村在青山绿水中实现美丽“蝶变”。
辽头村的秀美不仅是当地生态的真实写照,更是婺城治水护水工作中形成绿色崛起的生动注解。自2013年浙江省拉开“五水共治”的帷幕以来,婺城区全面推进治水工作,实行挂图作战、倒排时间、销号管理,从金华最脏最臭的长湖入手,打响“五水共治”的第一枪。之后并围绕黑臭水体整治、剿灭劣V类水、“污水零直排”、水生态修复、“美丽河湖”创建等工作迎难而上、不断攻坚克难。放眼全区,颜值不断焕新的一条条河流,清澈宛如碧玉丝绦,环绕着婺城大地,美不胜收。截至今年,婺城已5次蝉联全省“五水共治”最高奖“大禹鼎”,成效明显,硕果满满。
治水,首先得靠人。毫不夸张地说群众“幸福指数”源于河长“辛苦指数”。婺城区河长办工作人员朱宇航表示,十年来,婺城不断创新思路,逐步健全“一河两长”“一河两员”“一口双哨”责任体系,配套河长管理、巡河、考核、督导的一体化智慧治水平台,及时有效地解决了一批涉水堵点。在此基础上,婺城还重点做好水质监测工作,通过健全河长信息、建立河湖档案、搭建视频监控、设立水情水质监测点等措施强化数字赋能,全面提高河湖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智能化长效管护,逐步实现河湖智慧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不光是河长管水,如今社会各界护水热情十分高涨。居民们在享受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环境保护意识也随之增强。“为迎接亚运,营造更优水环境,如今,全民参与,共同治水,人人争当保护环境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以实际行动守护青山绿水,力当生态卫士。”朱宇航笑说,现在的婺城,天蓝、水清、绿地净,入目之处皆是风景。
“有水喝”到“喝好水”,涓涓细流润民心
8月,又到了番茄成熟的季节,在海拔1300余米的罗店镇盘前村,山间一个个农业大棚比邻而居,田间地头皆是忙碌的身影。年逾古稀的村民郑姣鸾每次从农田里回来,都会拧开家中水龙头,抄起毛巾洗把脸,看着清亮的水流汩汩而出,再烧上一壶热茶,爽快地喝上一口,笑容便像花儿一样绽放开来。
“我们村上个月单村供水站正式通水,现在家家户户都能接上纯净的自来水,总算是告别了靠天吃水的困境。”郑姣鸾告诉记者,盘前山村海拔高,先前他们都从山间接水用,正是得益于此,滴灌的番茄一个个既可口又好看,深受金华市民们的喜爱。然而,清冽的山泉水为高山蔬菜注入希望,但长久以来慕名上山的游客越来越多,水源不足的问题日益明显,早日通上自来水便成为村民们最为期盼的事情。
一碗清水映民心,也映照水利初心。为了解决困境,婺城区水务局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多次与罗店镇、供电局等相关单位部门协商,让供水站终于有了一个单独的变压器,确保供水站24小时正常运转。上个月中旬,历经8个多月,投资360余万元的盘前村农村饮用水提升改造工程解决了全村900多人饮水难问题,为这个海拔最高的山村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婺城区全区集中式供水全覆盖。
农村公共供水服务是民心所向的“晴雨表”“风向标”。十年来,婺城坚定不移地将农村用水安全问题作为民生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相关部门瞄准短板弱项,稳定水源、完善管网、加强管理,努力构建以城市供水县域网为主,乡镇局域供水为辅,单村供水为补充的供水新格局。2019至今,婺城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沙金兰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II类以上。近五年,婺城区农村饮用水总投资额4.8亿元,涉及13个乡镇街道,163个村,23万人口,在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的同时,按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快进键”,全面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
水质清甜,泠泠有声。在婺城,一条条管道连接着千家万户,从高楼大厦,到农家小院,源头活水润泽着万千群众;一条条河流萦绕百姓人家,从儿时歌谣,到味蕾记忆,轻轻呢喃唤醒了婺水文化。水清、岸绿、景美……在这幅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宜居之美的时代画卷中,婺城也将行而不辍地擦亮治水“金名片”,踔厉奋发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