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时候高手往往在民间,在基层。”浙江省中医院的一位资深主任中医师告诉我:我省中医学院毕业到现在,拜过许多位老师,唯就在基层——诸暨市牌头医院跟随郭先生身边时进步最大,影响最深!
她说的郭先生是谁?就是诸暨市的名老中医郭肇能!他在中医界创立了一个“看病如拨针”的特独诊治理论。那么,现在让我来介绍一下这位名老中医和他的“看病如拨针”理论。
郭先生名字有三:郭肇能、郭一筌、郭一千,1915年出生于诸暨牌头坑西村。他读小学、初中在牌头同文书院,也叫同文中学。他古文基础较好,中学毕业后当过乡村教师,他哥哥郭肇良为国民党诸暨县党部书记,可能是这层关系,他也任过一段的乡长。但他不作恶,习书教字,为人诊病,还受百姓的欢迎。
真正要做一名中医医生,一辈子为人看病,是在他26岁以后。因为在他24岁当头患了“休息痢”,历时近三年,并“诸药备尝,略无小效”。要做医生就得认真刻苦学习,他读张仲景、李东恒、朱丹溪、张景岳、叶天士、王孟英著作,尤其是《伤寒论》,他研究了50余年。人家有师父,他却没有,他的师父就是汗牛充栋的中医书籍,因此有人点赞他“无师自通”。
1950年,郭肇能被聘为越山乡卫生院中医。但是真正给他“转正”的是1979年。我们知道,1979年国家为解决“中医后继乏人”问题,国务院、卫生部发了文件,中医在民间选拔,郭肇能先生那时已好有声望,理所当然被选中。和他同一批的,诸暨有10人,寿乃润、郭显庭、赵祖光、周士英等均在列。“转正”后,他调至牌头医院中医科,那时我恰好从卫生局调至牌头医院,只见他早上比人家早,早侯在诊室,因为他的病人排着长队。而他身边,又簇拥着一大班“徒弟”,先后有院长陈启明夫人姚作汀和童健男、张歌心、斯旭平、金普方、张铁兴、卢铁方等等,徒弟们大多属于科班生。在越山乡卫生院期间,他带的入室徒弟叫张利民。
他无师而精通歧黄之学,对《伤寒论》的学习研究,几乎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他逐条、逐句精读《伤寒论》原文外,还千方百计收集和研读《伤寒论》注释的专著,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真知灼见,一谓“药有专治:某药治某病,某病用某药,各有专治”,仲景处方,“药不过数味,某药主某病,毫厘不爽,某病用某药,丝丝入扣。”二谓“寒热互用,刚柔相济……在调其阴阳,而使之平。”三谓“以护胃气固中气为主”。认为桂枝汤为众方之宗,无论外感内伤,但见恶风自汗即可服用,“有人谓桂枝汤有汗能止,无汗能发,此纸上谈兵之说,绝不可信。桂枝汤实为发汗之剂”;小柴胡汤为调和主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俱”:乌梅丸“只要厥阴病一二症出现,即可投与,不必悉具……厥阴病提纲中无呕吐,而临床实践中,屡见乌梅汤证多有呕吐出现”。黄连汤为上寒下热主方,必烦恶心者方之;半夏等泻心汤为寒热互结主方,肠鸣腹泻者主之:真武汤、大小青龙汤、大小承汤、茯苓汤等经方无不信手拈来,立竿见影。
郭肇能对中医学的最大贡献是自己创立了“看病如拨针”。他认为一口钟,一只表正常一天走动为24小时,人体有生物钟,它走动一天也是24小时。人体生物钟紊乱,生活习惯就打破,就会出现失眠、胃纳差、月经不调等症状,而人体如同一个机械钟,如果阴阳不平衡,气血不适宜,人就会出现病态和亚健康症状。作为一个钟表师傅,他修钟表只需轻轻一拨,相互协调,钟表就自动转了,就修理好了。而中医看病也是一样,一般的病并不需要下猛药,只叫一味、二味、三味,像修钟表拨一拨就可以了。他这么认为,实践中也是这般做的。他开的方,百分之八十不超过6味中药,从剂量上看,他用药也比较轻。有时轻得病人发愣,同道惊诧。这就是“看病如拨钟”。至于疗效呢,他治疗的病十有八九痊愈或者症状减轻。
1982年5月,我一年进修内科满期返回医院。一次,我的内科病房收了个女病号,可是到了晚上也不见她住院。第二天查病房,看见女病号到了,她女儿同我说,昨晚睡在郭先生家,他为我们节约了一夜住院费。
先生待患者真的好,名医关心民生。另外,老家熟人来看病,也常常睡在他家。
郭肇能医生。
1984年,绍兴市卫生局公布第一批名中医,郭肇能名列第一。他也常常被绍兴市、诸暨有关部门抽调去批说中医师的试券、做中医培训班的老师。绍兴市政协委员、绍兴市人大代表,他担任过好几届。这前后,他儿子郭再岸及儿媳在牌头医院中药房做临时工。
我还得说说郭肇能戒烟的经验,可以为广大烟民提供一个方法。他起初戒烟,把手头的烟送掉,发誓不吸了,可是一旦有条件和机会,又自觉不自觉的“死灰复燃”,并且越吸越猛。后来,他把烟放入在抽斗里,自觉不吸,有时看一下,满足一下心理,仍然放回原处,做到不吸,这样倒把烟戒掉了。为什么?他说吸烟佬身边没有一包烟就是会产生心理恐慌,几天下来,恐慌情绪越来越大,所以当一见到香烟戒烟的底线没了,就会“死灰复燃”,而备着香烟戒烟,他心里焦躁情绪得到缓解,反而会真正地巩固“底线”达到戒烟的目的。
1988年冬,我有幸把郭肇能请到了县卫生局卫生志办公室。前一年,我与毛培镐、徐荣华在编修《诸暨县志》和《诸暨卫生志》的过程中找到了戴思恭的慕葬地,在老百姓家发掘了一块“奉政大夫大医院史戴公圹志”的慕碑,同时复印和摘录了戴思恭的《行状》《墓志铭》《御制祭文》及刘基、宋濂、沐英、朱棣等一批与戴思恭有关的资料。我要请这位古文基础极好而无师自通的中医先生解一解礼部尚书郑沂撰写的《戴原礼公行状》和朱棣的《御制祭文》。果不其然,他看一遍,又看一遍,二十分钟后头头是道地说起来……获得了我们数人的拍手称赞。
郭肇能的论著有《伤寒论存疑篇》《临床实践话仲景》《景岳论气》等。同道说郭先生退休后,曾有一大包著作寄给某出版社,但先生有无收到回复,成了个最后谜案。
1994年农历五月初六郭肇能患中风去世,享年79岁。他去世距今29年了,可人们和经他诊治过的患者至今记着他,深表怀念!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