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浙江缙云:一场婺剧,是唱不尽的深情 ​

    潮新闻 通讯员 徐祯桑2023-08-14 07:53全网传播量868
    00:00
    00:00

    五色油彩绘出善恶忠奸,婀娜身段演绎世间悲喜。婺剧,作为传统文化之一,在丽水市缙云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建镇,是缙云有名的婺剧之乡,地处婺州、台州、处州三府交界处,自古商贾云集,大批南北商人经过,带来了婺剧文化,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400年前。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新建人对婺剧的痴迷依旧有增无减,据初步统计全镇婺剧爱好者就有2万多人,每天参与婺剧活动的村民和戏迷就达1000多人。

    新建人对婺剧的喜爱,是从儿时有记忆起便开始的,这种喜爱流淌在血液里,镌刻在心田里,更融进了日常生活中。以至于哪个村做戏的消息一出,便会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每一个戏迷的耳朵里,连见面打招呼的方式都会变成“走!看戏去!”。

    天色渐暗,远处戏音渐起缭绕而至,去看戏的人随即加快了步伐,生怕去晚了就抢占不了观戏的最佳位置。由于对婺剧的痴迷,我们总是将哪里做戏就跑去哪里看戏的人称之为“赶戏人”。

    锣鼓喧嚣大闹花台,出将入相好戏开场。一段王侯将相兴衰史,一曲才子佳人缠绵思,一场悲欢离合凡间事,一切尽从婺剧草台知。每一句婉转的唱腔、每一个明媚的亮相、每一根翎子抖动的幅度、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戏迷爱好者的目光。《僧尼会》里活泼灵动的小和尚,《大破天门阵》里敢爱敢恨的樊梨花,《白蛇传》里有情有义的白素贞......人们总是喜欢将自己对美好的愿景写进戏文里,同时也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开来。

    新建人爱婺剧,更喜欢唱婺剧,因而也形成了自己的婺剧产业。新建的婺剧团体组建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末期,最多的时候有40多个,到了八十年代初期,有规模的民间剧团18个。如今,一批会经营、有实力的婺剧团团长脱颖而出,在他们的带领下,不论是演技水平,还是服装道具,都是出类拔萃的,6家民营职业剧团每年为新建镇创下文化产值可达5000余万元。其中思火剧团、七弟剧团、碧林剧团多次参加全省文艺会演并获得大奖,多次受到中央电视台戏剧专题采访,登上人民日报。

    多少人爱婺剧,念婺剧,就有多少人回忆儿时骑坐在父亲肩上看戏的场景。如今,骑坐在父亲肩上的孩子已长大成人,也驮着自己的孩子去看婺剧,一代又一代新建人对婺剧的喜爱都是在父亲的肩膀上传承的。这种代代相传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婺剧人才:如获得白玉兰奖的青年婺剧演员陈丽俐、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优秀青年演奏员赖马杰等。在新建镇河阳村文化礼堂的老戏台上,小戏迷们在刻苦学习着喜爱的婺剧,他们踢腿刚劲有力、身段柔美协调,青涩稚嫩的脸上挂着专注与坚韧,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都彰显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婺剧魅力,更是婺剧传承的力量。

    《清明客》MV里李玉刚与婺剧俏花旦的时空对望;外国游客在河阳古民居里学习婺剧文化,让婺剧走向国际化;去年大火的Live House,更是让众多年轻人在网络平台掀起一股婺剧打卡热。我们欣慰古老的婺剧文化成为了时尚最新潮,我们更惊叹经过几百年岁月积淀的婺剧文化依然拥有如此强大的包容性,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戏台一角架设着一部手机,网络平台开始同步直播,这是疫情期间,新建各大剧团想出的办法,也收获了大量“粉丝”,其中不少是在外工作的新建人,对他们而言,熟悉的戏音里,有六万亩辽阔的竹林,有白马湖灵澈的湖水,有麻鸭戏水的背影,哪怕路途遥远,那戏音也会穿越远途,让眼前的时光变得柔软起来,因为,这是来自故乡的深情。

    生旦净末尽登场,人生百味戏一场。夜半,看戏回来的人们还意犹未尽地哼唱着几句戏词,就像对婺剧的热爱,如此让人回味悠长。婺剧,不仅是婺剧,它更是我们几百年来一直延续的精神食粮,连接着人们绵延百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如今,婺剧依然焕发勃勃生机与时代同频共振,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持续散发着时代的魅力。


    相关专题
    文兴浙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