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以来,受台风影响,京津冀三省市部分地区遭遇了极端强降雨。受强降雨和上游洪水过境影响,河北涿州境内北拒马河、小清河、白沟河等多条河流流量较大,小清河分洪区、兰沟洼蓄滞洪区相继启动,涿州市防汛形势严峻。8月9日,涿州通报抗洪抢险有关情况:初步统计,47万余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8621公顷。
8月3日,潮新闻记者赶赴涿州。这座被洪水围困的北方小城里,有还没退去的浑浊积水,有被冲垮的房屋,有还没等来丰收的农田,突袭的洪水在市民们的家园上留下了一片灰黄的伤口。而伤口之上,仍有奔走着的民间救援队伍,有昼夜不息的志愿者和物资车辆,有踩着淤泥收拾残余的灾民们,他们在一点点缝补这片土地。
洪水退去 鼓楼大街商户在淤泥中清理小饰品 潮新闻记者 季建荣 摄
“水来得太快了!”
7月底,京津冀地区连下了几天暴雨。7月29日,在洪水及强降雨的双重压力下,河北省涿州市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一级响应。截至8月1日,河北省陆续启用7处蓄滞洪区。
“没想到会那么严重,之前也有下雨或者放水的,最多就上一层的台阶。”莲池村的村民何志刚(化名)告诉记者,他家到拦河大堤的直线距离只有200多米。7月31日,有村民代表在微信群里发消息,说水位上升得厉害,可能要来洪水了,号召村民们用铲车装着沙袋去堵河堤。“8月1号还在抢险,后来水漫出来已经堵不住了,早上九点半从大堤上回来,九点四十分,家里就淹了,水来得太快了!”他眼见着汹涌的洪水将自己的表弟媳冲出十几米远,一直撞到巷子后面的窗户上。
涿州地势低平,境内有北拒马河、永定河、小清河、白沟河、琉璃河、胡良河六条河流流经或交汇,莲池村就在北拒马河南部。根据现有数据,7月29日8时至8月2日8时,涿州境内过程平均雨量358.7毫米,较常年相比增多4.4倍。
8月5日中午,何志刚被浙江临安狼行公益应急救援队、户外应急救援队救出。从村口望去,莲池村仍然陷在一片浑浊的汪洋和腥臭的气味中,方便面、铁丝网、碎裂的板材等垃圾从积水上飘过。路面的农田和灌木丛向一侧倒伏,陷在厚厚的淤泥里,拦起的警戒线内,救援队员们用橡皮艇进行救援和运送物资,还有不少在村里待了一辈子的老人不愿意离家,宁可在家中等待洪水退去。警戒线外,莲池村的村民们沉默地站在一块,望着汪洋尽头看不清的村落。
救援队员在莲池村转移被困群众 潮新闻记者 季建荣 摄
“送物资我们大概送了五趟了,里面积水还是很深。有的路上还有铁丝网、倒塌的树木之类的,我们也要先清理这些路障,以免橡皮艇被划破”,一名救援队员告诉记者。
码头镇在莲池村的东北侧,地处北拒马河、琉璃河、小清河三河交汇处。住在码头镇南芦村的马大爷记得,7月31日早晨七点多,天下着雨,路面上的积水还很浅,八点多的时候,下水道口突然往外冒出大量水。“你看,这井盖都变形了”,他点点手机上的图片,是一个向上弯曲的窨井盖。
“不一会儿,到脚面了,不一会儿,搁半身了,就出来一点时间,村子里就进不去了。”码头镇位于小清河、琉璃河、拒马河三条河的交汇之处,是此次洪水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马大爷说,7月31日早上,村里的大喇叭开始播报撤离通知,几分钟内,水骤然涨到了三米多深,大队长开着铲车从村口把他和老伴运走。“突然地就让我们走了,什么都没拿,不知道哭了多少次鼻子,弄来弄去,家没了”,马大爷的老伴说。
7月31日晚,涿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通告要求市民一律居家办公,非必要不外出。各个地区的村民收到消息的时间不一,明慧街社区的一位商户在7月29日收到居民群里的通知,提醒居民在暴雨期间尽量减少外出,危房户及时投靠亲友。莲池村部分村民告诉记者,截至洪水来临前,他们都没有收到官方消息。柳河营村的村民则表示,村里干部在8月1日的时候,挨家挨户通知村民撤离到集中安置点。
据报道,此次在涿州汇合的北拒马河、大石河均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洪水,涿州河道内的最大总流量可能超过了7500立方米/秒,以毛细血管的体量去承接主动脉的任务,这是涿州所有河道都不能承受的。
“感觉北方这边从来没有那么大的水,以前也涨过水,暴雨也不是第一次见,往年泄洪也会通知要放水,这次看到的通知也没什么特别的,所以很多人没撤离”,一位码头镇的村民表示,一方面,通知来得很急,洪水来得也很急,村民来不及转移财物;另一方面,大家普遍对这次的洪水严重程度没有预估和了解,“完全想不到”。
被淹没的家园
8月5日,傍晚时分,涿州职教中心安置点的乒乓球场边上,坐着来自附近各个乡镇的灾民,他们聊着自己来自哪里、被困了多久、怎样来到安置点的。有的灾民身上仍是一片泥泞,拖鞋已分辨不出原本的颜色,正在附近群众捐赠的衣物堆和鞋堆里翻找。教学楼门口堆放着成箱的矿泉水和消毒用具,时不时有人提着热水瓶或是新的被褥从学生宿舍楼门口进出。有几辆挂着横幅的救援车辆驶入校园,志愿者在一旁忙碌地卸货。
市民们在安置点内用餐 潮新闻记者 潘璐 摄
7月31日起,涿州职教中心开始接收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全校动员党员干部职工200余人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截至8月5日,已陆续接收4000余人。“住得挺不错的,有水有电,总比在家里强。馒头、炒菜啥的,比我们自己家吃得还好。”5日傍晚,潮新闻记者在这里见到了家住莲池村的张阿姨,想起自己下午回家时看到房倒屋塌的场景,眼圈红了起来,“不管怎么说,这时候能有口热乎的饭吃就不错了。”
8月2日,张阿姨被救援队的直升机救出来后来到这里,她住在村子的边角处,旁边还有一大片树林挡着,她拼命地冲上面挥手。“这还是头一次坐飞机,没想到是这样的。”张阿姨说,现在家里完全没法住,只能等村里通知他们,看什么时候做完消杀。“回家之后,狗啊鸡啊,什么都不养了。”
乒乓球桌上,一位爷爷佯装老鹰捉小鸡的模样逗得两个小孙子在小小的球桌上边笑边跑。渐暗的暮色里,坐在一旁的灾民们望着闹腾的孩子们,脸上也不自觉地带上了笑意。
涿州市中医院也向受灾群众开放,一层大厅的座位和地板上坐满了来这里避难的市民们。家住永乐村的任慧芬(化名)小心地把不满一周岁的孙子用小被子裹起来,放在椅子上。被困在洪水里四天,孩子的脸上出现了明显的痱子。她待在家里自建的瓦房的三楼,眼看着家里儿子用来跑货谋生的两辆车被洪水淹没,看着家里一层刚置办不久的冰箱、家电、床铺被冲得东倒西歪。她在三楼屋顶架了两块砖,用烟囱的余热着给孩子烧水。
“这里有水、有电,主要是有空调,比较凉快一点,不然担心孩子热出病。”任慧芬轻轻地拍着孩子。她身上穿着的短袖是在附近捡的,从泥水里淌出来的衣服和鞋子还晾在医院的过道里,等着能回家收拾的时候穿回去。
还在读高中的小赵坐在自助挂号机的一边,手机信号时断时续,他靠在墙上想着,暑假的时候,他总会去大马村的爷爷奶奶家里,尽管门口那只狗总是认不出他,还凶狠地冲他叫,但他希望回家的时候还能看见小狗。“还好我的暑假作业没写,但现在想回家写作业了”,他小声地说。
从7月31日听到村里广播让收拾东西赶紧撤离开始,小赵总是睡不着觉。村里没有组织统一撤离,原本他和父母撤到了金街,结果金街也被淹了。街上的宾馆都住满了,他们就往有亮光的地方走,走了两小时到商场,发现商场九点关门,于是就来到了中医院。
“从昨天(8月3日)晚上开始,这里提供免费的午饭和晚饭了,门口的小卖部还能买东西,我买了个毯子晚上睡觉垫着。吃饭的时候人比现在还多,要排队的。”小赵说,父母今天回到老家去收拾了,“总要回自己家的嘛”。
这一刻,我们都是涿州人
7月31日起,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陆续赶赴涿州。8月3日,河北涿州发布接受社会捐赠的公告。在水电瘫痪的涿州街头,来自民间的救援队伍和本地群众如星星点点的灯光,点亮黑暗。
在涿州市广场西街,槐林社区对面支起了24小时不熄火的灶台,灶台边堆着成袋的西瓜、包心菜、冬瓜等蔬果,大多是市民自发购买的。铁锅里的豆角炖肉蒸腾的香气驱散了洪涝过后的腐臭和泥泞。这是专门供应给救援队员的餐食。“感恩餐,免费食用!”一旁的横幅上这样写着。组织者孟先生告诉记者,这个免费供餐点是8月3日早上搭起来的,志愿者都是附近的居民,救援队员可以在这里坐下来吃饭,他们也会装好盒饭送到一线去,“今天早上已经送了400多份盒饭了。”
8月4日下午,一场暴雨过后,涿州天气闷热,炒菜师傅的短袖已经湿透,他偶尔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擦通红的脸,专注地颠着锅铲。他从凌晨三点一直忙活到现在,为了保证每一位救援队员来的时候都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涿州街头支起免费用餐的供餐点 潮新闻记者 潘璐 摄
“豆角炖肉、土豆粉条、辣椒炒肉,什么都有”,一旁搭起的简易雨棚下,围坐在一起剥毛豆的阿姨告诉记者,她们娴熟地用手指划开豆荚的缝隙,时不时地往外张望有没有救援队员过来,给人家拿块西瓜。“人家都不远千里上咱们这来救援,这是我们自己的家,别的我们年纪大了也做不了,也想尽点微薄之力。”
其中一位阿姨告诉记者,她们都是住在槐林社区及附近的退休老人,这次来当志愿者,家里孩子也都支持。“我女儿也在集中点帮忙做菜,今天凌晨四点就起了,比我还早。”
在这个免费餐食供应点做志愿者的,有市区大饭店的厨师、农贸市场的管理员、退休的小学老师、社区妇联主任,然而,此刻的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涿州人。在家园被洪水淹没的时刻,他们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员们,有的身上全是泥泞,看不出衣服本来的样貌;有的冲了一下凉水就过来,头发还往下滴水;有的匆匆扒拉了几口饭就赶往下一个救灾点,来不及说上几句话。“都是很疲惫的样子”,阿姨们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涿州人,家住清凉寺街道建设路的张女士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不同地区牌照的车辆来到这里。“山东的、河南的、浙江的、青海的、内蒙的……新疆我看到都有,好像全国各地都来了。”
这几天,张女士微信加的团购群、小区群,几乎都变成了为救援队员筹集生活必需品、提供休息住宿场所的信息共享群。有的市民用个人名义充了一万元油钱,让附近的救援队随时取用。有的市民把三层楼的艺术空间腾出来,让救援队员能够落脚。
张女士家附近新建的绿源便民市场也变成了救援队员们临时休息的场地,“这个市场还是露天的,救援队员没有被褥。”她就拿上家里干净的被褥,带上几瓶纯净水出了门,走到路上才发现,小区里的不少邻居都抱着枕头、饮料、西瓜等物资往市场赶去,好像大家约好了一样。“我们的感恩之情也没法用别的方式表达,但我们涿州的老百姓会一直记得他们”,张女士说。
涿州群众在高速路口送别救援队员 季建荣 摄
重建与未来
8月5日起,涿州市部分受灾地区水位渐渐回落,居民、救援人员以及有关部门在涿州市多个村庄开展清淤、消杀、排涝等灾后修复工作。街道两侧的商户们把被淹的桌椅叠在店面外晾晒,垃圾车将被洪水损毁的物品一铲车一铲车地运走。
“镇里男的都安排去一线抢险了,我们几个女的在镇上搬物资,实在是没有人了”,在豆庄镇柳河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一位工作人员拿着笔,询问身边山东一支救援队的队长能否在明天上午完成剩下的16个村庄的消杀工作。村里坍塌的红色砖墙内,是铺了一地的被淹后的稻谷。被冲塌的石桥边上,垃圾和牲畜的尸体被堆放在河道两侧。
救援队员们在34℃的高温下穿上防护服,由于村道狭窄,他们需要坐着村民的小三轮才能进出。此外,因为部分村庄还未恢复供水,勾兑消毒液的所需的水源往往需要反复的沟通和协调。在此次洪水中受灾严重的刁窝三村,积水仍能没过小腿,排涝和清淤的工作还在进行中。
洪水在周松林的养羊场大门两米多处的高度上留下了一道明显的分界线,线下是枯黄的玉米地、脏污混乱的羊圈、厚厚的淤泥和一塑料袋空的消毒液瓶子,线上是散着烟尘的天空以及刺鼻的腐烂气息。
救援队员在养羊场消杀 受访者供图
养羊场在涿州市刁窝三村最北边的洼地处,再往北的树林外就是北拒马河。71岁的周松林拿着铲子,佝偻着背,将养羊场门口道上的淤泥铲到道路两侧去,连着几天没休息,他的眼睛和鼻头上布满了红血丝。“五辆车都扎坏了,装羊没有铲车怎么办?捆了半天塑料布,弄开来太污染了。”一千多只羊里,有不少是周松林杂交培育的新品种,现在只剩下二十多只小羊缩在羊圈的一角。其他羊的尸体都用厚塑料布裹了包起来,被十几个人组成的官方清运队伍一车车地运走,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得四个人拿着两米多的布去弄,那羊都有两百多斤了,我们自己怎么处理呢?”
他告诉记者,他闲不下来,这两天,被洪水冲散的啤酒瓶碎片已经扎破了好几辆清运垃圾的铲车,就想着先清理一下。“咱也还得干,再整理羊圈呗,所有的垃圾清完了,再想办法,接着还得干这行。”
交谈间隙,周松林接起一个电话,是厂里的一位老员工,询问他厂里的情况和身体状况。“我跟她说工资还没开给你,她说,‘哥,我可不是这意思,这时候跟你要工资我成什么人了?'”他又低下头喃喃自语道:“不管怎么说,工资肯定要给他们想好。”
而在涿州往日最热闹的商业街——鼓楼大街上,不少商户们接了水清洗脏污的货物,用铲子铲去地板上的淤泥,把被冲散的模特关节重新连接起来。这家缺消毒液的,那家给匀过来一些;对面爷爷开着三轮车运送垃圾,这边赶紧提醒一句“慢点开别摔着”。商户们一点一点地,在满是淤泥的道路上重建生活。
记者离开涿州前,在码头镇西刘庄村附近碰到一对老夫妻,他们正在村道边上挤牛奶,用绳子拴在树旁的七八头牛和一辆小三轮是他们仅剩的家当。他们所在道路的一侧,积水上漂浮着蓝色的塑料板,已经看不出牛棚原本的模样。“我们死的牛,可以赔偿吗?”他们问到。
据报道,人保财险涿州支公司副经理胡文栋介绍,接下来大规模赔付会陆续开始,将进一步加快查勘定损理赔工作,帮助农户灾后恢复生产。目前,涿州市的211个进水村已全部退水,182个村完成清淤;此外,在洪水中受损的通信基站也正加紧修复,预计8月15日前,全市基本实现通信畅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