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觉得脖子有点痒,摸起来还有点鼓,可能是天气干燥晚上睡觉抓的。”前两天,孙先生在上班时发现脖子上很痒,面对同事们的关心,他笑着说这种小事不必放在心上。
然而,临近下班脖子上的瘙痒并没有缓解,伴随着更多皮肤的突起,情况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摸起来一条一条的,糟糕,是不是晚上抓太狠了,把皮肤都抓坏了。”虽然知道不能抓瘙痒的皮肤,但是他还是忍不住用手指反复摸着这些小包。
市三医院供图
下班后,不知道怎么处理却忍不住又摸又抓的孙先生,急急忙忙赶到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医师边可,接诊了这位从进门就开始“抓耳挠腮”的患者。
“当时与患者反复确认了没有进食过敏的药物和食物,也没有熬夜喝酒的习惯,作息一直很规律。孙先生也暂时没有出现气喘、声音嘶哑、腹痛等不适。”边可说,经过查体,孙先生的“风团”只出现在了脖子上,后背、头面部、前胸等部位都没有出现。
“戴围巾吗平时?”
“不戴。医生,我是皮肤发风团,不是感冒喉咙痛。”
“你这个叫寒冷性荨麻疹,今天这么冷,你戴上围巾可能就不会这样。”
最终,边可为孙先生开具了氯雷他定片和炉甘石洗剂以缓解他瘙痒和水肿的情况。
冷空气也会过敏
从冬季开始,像孙先生这样“冷风一吹”就长了“风团”的患者就不在少数,最近昼夜温差开始明显增加,天气寒冷,人的抵抗力会有所下降,出现荨麻疹的概率也会提高。而冬季,吃辛辣食物、喝酒的几率也会有所增加,所以皮肤问题也会突显。
“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很复杂。食物、感染、药物、物理因素如机械刺激、冷热、日光、昆虫叮咬、紧张激动、内分泌改变等很多因素都能引起荨麻疹。”边可说,而孙先生就是因为冷空气刺激了毫无包裹的颈部皮肤,引起了寒冷性荨麻疹。
寒冷性荨麻疹在冬季较高发,主要表现为皮肤的瘙痒、针刺感,并会在皮肤表面突起大片发红或是苍白的风团,与其他类型的荨麻疹在外观上十分类似。有时,也会出现没有瘙痒感的小红点。
但是与其他类型荨麻疹不同的是,患者的皮肤症状会在接触冷空气或冰冻物体后发生。风团一般会出现在与寒冷物体直接接触的皮肤表面,以头面部、手部多见,严重的也会出现在全身其他部位,如躯干、口腔黏膜等。
保持温暖 脱离寒冷环境
既然被冠上了“寒冷性”这个名字,那么发病后脱离寒冷环境就很重要。
“比如带上围巾、回到室内、冲杯热饮都是不错的选择。有的患者在发病后,会选择洗个温水澡,瘙痒和刺痛症状也会明显缓解,并且风团也会自行消失。”边可提醒,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温度较高的热水冲洗、热敷,“有的患者会觉得“热水一烫”,暖和又止痒,那是因为过高的温度引起了皮肤的疼痛,盖过了瘙痒的感觉导致的。由于风团部位皮肤有时会伴有抓痕,所以烫毛巾外敷这招,并不会缓解,有时还会加重症状。”
像孙先生这样首次发病并被确诊的患者,在以后的生活中除了要避免让大面积皮肤暴露于低温环境外,还需要在“不得不接触”的时候先试试水。
由于全身暴露于较冷环境中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反应,因此,局部接触的“试敏”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游泳时先将手或者脚浸入在水中,看是否出现刺痛或瘙痒感;在外出前,先将窗打开感受一下外界温度等。
严重的全身反应 需要用药
由于寒冷性荨麻疹是一种由血管渗透压改变,引起渗出、水肿、瘙痒的疾病,所以当病情严重时,会出现全身反应,如胸闷、喘息、腹痛、腹泻甚至休克等情况。因此当病情反复发作或程度加重时,就需要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
很多患者更习惯叫它“抗过敏药”,如依巴斯汀片、氯雷他定片、复方甘草酸苷、葡萄糖酸钙等,这些都可以有效抑制风团的产生。但是它们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嗜睡、头晕等,所以服用后需要酌情休息。
2、外用药
氧化锌、炉甘石洗剂都能起到一定的止痒、收敛作用。
除了避免突然接触寒冷环境和注意保暖、及时用药外,必要的体育锻炼、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也起到重要作用。
3、中药治疗
皮肤科主任中医师杜晓航特别推荐了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寒冷性荨麻疹是风寒在表,一般以麻黄桂枝各半汤,温散风寒,调和营卫,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即可。
寒冷性荨麻疹是一种冷空气过敏症状,患者要注意保暖,避免刺激,严重时用药,就能有效预防和治疗。”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