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翁森

潮新闻 编辑 王玲玲2023-08-03 00:53全网传播量1140
00:00
00:00

故乡双庙在括苍山脚下,一条曲曲折折的秀溪从中穿过这片四周群山环绕的河谷小平原。其地名因公平村对面的西山的山上古时有“会龙庙”和“水口庙”两座庙而得名。随着时代不同,地名也几经变换,在清朝是为双庙,民国曾命名一瓢乡,建国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双丰公社,后又改为双庙乡。其实,在古时的双庙的下翁林还有一座叫宝积寺(院)的寺院,至今在公平村还流传着老年翁森提着灯笼到宝积寺讨火种的故事。

双庙

故乡老房子和七百多年前翁森的茅屋只隔着这条清清的秀溪。有时,我会刻意收集翁森的诗,希望从他的诗中能寻得些许故乡模糊的影子,甚至我应氏祖先一丝隐约的背影。站在秀溪的时光下游,隔着七百多年的岁月,遥望那身着长衫的翁森悠然地咏读在秀溪岸边。在我看来老乡翁森是个悲剧人物,满腹经纶的他既遭受亡国之殇,又报国无门,落寞地终老乡野。但他毕竟是个饱读四书五经的士子,历来是“先天下忧而忧”,在“当元之世,科目即废,富家子弟多不读书,而习垄断之技”学风日衰,世风日下之时,忧国忧民的他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拯救民族的大任,于元至元年背上行囊翻山涉水奔赴南峰山开办学馆,“取朱文公白鹿洞学规以为训,以儒术设教化其乡人”,一时间仙乡大地“彬彬称盛”,他的临海好友陈孚曾记道:“始闻翁子之乡学,喜而往之。踵其藩,其植秩然;升其居,其琴琅然;履其奥,其籍秩然;既而诸生鱼贯以登,逢衣大带,俛伏罄折,其容肃然,其气充然;退而弦诵之声隐隐若金石然。”

翁森像和翁森故居

翁森最终还是回到括苍山下的故乡——双庙下翁林村,究竟是什么原因无从得知。故园总是像慈母一样朴实,不管游子是贫穷落魄还是衣锦还乡,都会敞开宽厚的双臂迎接他回来。从老辈人给我讲的关于翁森的传说中,我隐约感觉到他的晚年穷迫而凄凉,以及乡人对一介布衣的他,尊敬中透着一丝丝势利的轻视。

《四时读书乐》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这是翁森《四时读书乐》诗之《春》。或许因为元朝废除科举的原因,翁森在其《四时读书乐》的诗中提出快乐学习的劝学之说,与韩俞“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刻苦学习的劝学之说,正好截然相反,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勉励莘莘学子勤奋学习。翁森他那广为流传的劝学诗《四时读书乐》以四季景色衬托读书之乐,既没有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狭隘,也没有“学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功利与俗气。这首优美而情致高雅的劝学诗,后来收录进清代《四库全书》,在民国初期曾被当时的教育部长叶楚伧编进国文教科书,成为中学生必读的诗,可见这首诗在当时的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在仙居历史上弄了这么大动静的翁森,生于何年,死于何时,县志却语焉不详,有时我想,这到底是国人历来崇尚衣锦还乡虚荣思想的作祟,还是当时编撰县志者的粗心。下翁林村早已变成了桑田,父亲少年时到过下翁林村遗址,还曾见过有口古井留在田中央,后来,那井被村民用泥石填平了。现如今的双庙乡已经找不到翁森的后人了,我时常在想,翁森这一族是断了香火还是迁往了别处?


相关新闻
仙居县召开7月份全县基层党建“一月两镇三提升”暨现代社区建设现场会
桐江书院 旷野上的明灯
“深山药谷”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