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加农:跨湖桥文化命名始末(一)

“萧山八千年”微信公众号 2023-08-01 07:40全网传播量1791
00:00
00:00

编者按: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是一个考古项目发掘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必将载入考古学的研究与发展史册。

在跨湖桥遗址发现之前,浙江已发现4个新石器时代文化——从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延续到之后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形成了长江下游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源流谱系。

8000年跨湖桥遗址的发现与发掘,犹如石破天惊,打破了长江下游地区史前考古近二十年的沉静,成为当时浙江境内最早的史前遗址,引起了强烈反响。

我们邀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越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杭州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萧山博物馆原馆长施加农,向大家讲述跨湖桥文化命名始末。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第一次发掘在争议中收场

文字:施加农 图片:施加农 马祯俊

跨湖桥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励人们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可以说,30多年前,跨湖桥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为浙江文明史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篇章。

跨湖桥遗址第一次考古发掘现场

1990年5月30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分校教师巫灵霄打电话给萧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萧山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所前身),告知电大学生郑苗曾于湘湖区域捡到文物的消息。文管办的我和同事倪秉章二人即刻前往电大,找到了郑苗的班主任胡建功老师。

当我们看到郑苗在湘湖区域捡到的石器、木器与动物骨器时,初步判定其为史前文物。我们向郑苗讲述了《文物法》的规定,郑苗随即表示愿意将捡到的所有文物交给国家。我要郑苗带我们去捡到文物的现场去看看。

跨湖桥遗址出土文物:玉璜

跨湖桥遗址出土文物:太阳纹彩陶片

两天后,我们随郑苗来到湘湖境内的城厢砖瓦厂取土工地。现场散落着无数的陶片、碎石器、动物遗骨和木器残件,以为遗址已被破坏殆尽。幸好,在取土现场边缘的剖面,我们发现了约30米长的文化堆积层。因遗址所处的位置就在古代跨湖桥附近,故命名为跨湖桥遗址。

跨湖桥遗址第一次发掘是在1990年10月至12月间。发掘面积300多平方米,共出土130余件文物,发现几处建筑遗迹与橡子窖藏。

遗址出土的文物与以往浙江区域其他史前遗址的面貌均不相同,看似很先进,但又有很多原始性。因此,考古队员对遗址文化归类与年代断定,都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只能依靠碳14做年代数据测定。经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碳14测定,跨湖桥遗址年代在8000-7000年之间,比河姆渡遗址整整早了1000年。

跨湖桥遗址出土文物:橡子窖藏

跨湖桥遗址出土文物:绳纹圜底陶罐

这本是一次石破天惊式的重大发现,它把浙江乃至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史整整提前了1000年。然而,这一惊人的消息在考古界却遭到了众人的质疑。理由可能是:专家们认为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工艺与已知的河姆渡、马家浜等文化遗址相比较显得更为先进,从而怀疑碳14数据测定的准确性,认为跨湖桥遗址的年代不可能有那么早,可能是在河姆渡遗址之后。

于是,遗址的第一次发掘就在争议声中悄然收场。

相关新闻
云和独山西周遗址考古惊喜不断
李白唯一传世真迹!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国宝”,被称为“一级甲”
00:10
走进珠三角最大商代遗址:再添考古拼图,现场收获意外惊喜
云和独山遗址完成考古工作
三星堆新馆试运营,三日内门票均已售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