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长安三万里,哪条是你的路

    潮新闻 方达2023-07-30 13:38全网传播量10.2万
    00:00
    00:00

    一部动画电影竟然老少通吃,叫好又叫座,这恐怕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这部电影便是《长安三万里》。

    640.png

    对文艺作品的解读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所以,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本文想从《长安三万里》中解读这部影片在成长之路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影片的主角是高适和李白。李白天生有才,剑术精妙,且善相扑。父亲经商,从李白骑大马、着锦衣、怀揣大包盘缠赴扬州求举荐看,李白父亲是个成功商人,李白妥妥的是天之骄子,拿了一手好牌。

    李白的才气无与伦比!他的诗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说他是被贬谪的仙人几乎是没人会反对的。

    640-2.png

    但这个仙人真的几乎不食人间烟火。他基本不事稼穑,大多时间也没有什么“正式工作”。他从来不关心江山社稷,也没有关心过民间疾苦,只关心大好河山和他自己的任侠、功名及个人悲欢离合。喝酒、写诗、会友、隐居及修仙似乎是他全部生活。有钱时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电影里描写了他和裴九闯王府抢胡姬,掷包金买胡姬一曲,没钱时仍然“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场景。李白自出川后,基本上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日子。其入赘许家,虽然主要为功名,但也不排除为生活所迫。用世俗的话说,李白根本就不是个过日子的人!

    李白单纯、天真,当然也很善良、诚实。他对自己的才华当然自负,在初游黄鹤楼时,他酒酣意气风发,要用最好的诗版写最好的诗,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题诗时,顿时觉得自己还写不出比崔颢更好的诗,这时,李白的诚实品格得到了体现:他没有考虑自己的面子、虚荣心,既没有硬着头皮逞能题诗,也没有酸溜溜故意贬低崔颢的诗,而是默默地放下了笔,“眼前有景道不得,(只因)崔颢题诗在上头”。但李白也并没有忽略此事,实际上铭记心中,当他写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有长江天际流”时,才终于吐出了心中的这闷口气。

    640-3.png

    李白对人情世故基本是个白痴。李白在电影中的第一次露面是他被盗贼偷了马匹和行囊,他在追赶。作为一个精剑术、善摔跤的年轻小伙子,轻易被盗,显然是出门不谨慎,缺乏防范之心。再看他发现被盗,追赶盗贼途中,发现高适身边有马,便认定高适就是盗他马匹、行囊的盗贼,不由分说就与高适打了起来。这说明李白遇事不冷静,行为莽撞。李白发现误会了高适,不等高适同意就“抢”了高适的马去追盗贼。两人不打不相识,成了好朋友,相约一年后到扬州相见。当高适次年依约到扬州找到李白时,他咪瞪着醉眼说“我有约过你来吗?”把个诚实的高适搞得好不尴尬!

    李白对政治一窍不通,更缺乏做人做官的城府。好不容易得到皇帝诏令,让他入京担任翰林待诏,他便狂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本楚狂人,凤哥笑孔丘”。轻狂之态毫不掩饰!更夸张的是,李白在宫中让杨贵妃磨墨、高力士提鞋,行事乖张,目空一切。全不知皇帝只当他是一个花瓶,一个宠物。更不知伴君如伴虎,宦海波涛涌。所以,一个不揣摩圣意,不讨好贵妃、太监,也不在朝堂结党营私,甚至连夹着尾巴做人也不会的轻狂书生,怎么能高居庙堂,侍奉皇帝呢!还幸亏有才名,才得以赐金放还,否则,恐怕早已身首异处了。临近花甲,对皇家内斗、阴谋权诈一窍不通,却又急于抓住人生最后一次当官的机会的李白,听信永王李璘手下的蛊惑,稀里糊涂成了叛乱的帮凶,生命的最后五年在“世人皆曰杀”的声音中度过。

    640-4.png

    高适与李白恰好是一对照。

    高适从小见了读书就头晕,还带着口吃的残缺,虽然祖上也阔过,但他从小就过着靠几亩薄田勉强度日的日子,唯一拿得出手的是学会了高家祖传的枪法,但在安史之乱尚未发生时,枪法是否有用是很值得怀疑的(后他在长安耍枪卖艺时怀疑更深)。因此,与李白相比,高适明显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
    高适实在,从没见他做那些浪漫、荒唐的事,连喝酒都规规矩矩,一点也不潇洒,更不癫狂。但他却实实在在下功夫学习。他少年就学习、传承了高家枪法,并且不断练习、进步。李白初次见面教他的相朴术,他后来就能在和李白相较时与李白不相上下,而且他把从相朴中学到的“示假术”运用到战术上,在辉煌的云城之战中,用假溃败、假自杀及严武增援的假时间,骗过部下,骗过监军,最后当然也骗过了对手,诱敌深入,然后断敌退路,与严武一起歼灭了八万番军,有力帮助了郭子仪保卫长安、平定安史之乱。

    高适有定力。当李白在扬州花天酒地时,他在梁园潜心修炼文武功。他和李白一起到长安欲求举荐,却悲哀地发现,他希望建功报国的枪法剑术却只能用来博玉真公主等权贵 的开心,他毅然返回梁园,又修炼了十年!

    高适是一武夫,他希望戍边报国,建功立业;对一个从小怕读书的人来说,恐怕对写诗并没有多大兴趣。或许是受李白的影响,他也成了诗人,而且,由于真实的生活感受,他成了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写出了很多传世之作,“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更是如雷贯耳。

    高适重信义、重承诺。李白约他一年后到扬州相聚,高适依约而至。为救郭子仪,不愿做幕宾的他被迫做了哥舒翰的幕宾(估计是高适向哥舒翰求情,哥舒翰提出的条件。这点电影中没有明说,是我猜的)。而哥舒翰兵败潼关时,高适不愿离去,在哥舒翰强迫他突围后,他向皇帝直言哥舒翰忠心,兵败之责不在其。李白被永王牵连入狱,他写信给郭子仪请郭出面为李白求情。

    高适大事不糊涂,能正确处理原则和人情。如前所述,高适和李白从性格到兴趣爱好相去甚远,但不影响他们做了几十年的好朋友。永王李璘事件涉及唐玄宗和唐肃宗的矛盾及王子之间的争位,李白既不明所以就跟了永王,又看不出永王的战略错误,必遭失败的下场,终于遭到连累成为阶下囚。而高适从永王的兵势就看出永王胸无大志,犯了战略错误,所以必败。由于高适的这个见识得到唐肃宗的赏识,高适得以担任淮南节度使,成为平叛功臣。所以,高适有政治头脑,有战略眼光,还有领兵打战的能力,并非只会舞文弄墨、夸夸其谈、百无一用的书生。高适不直接救李白而请郭子仪为李白求情,既符合回避的要求,又体现了朋友的情谊,很好地处理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高适有博大的情怀。为救郭子仪,高适被迫做了自己不愿意做的幕宾,高适没有说;为救李白向郭子仪求情,高适也没有说;自己设下的妙计,打了最艰苦的撤退和抄秘道之战,却把反击歼灭八万疲惫番兵的巨大功劳让与严武,李白写了“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而真正体现这种精神情怀的的却是高适。

    640-6.png

    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从大师到普通工程师。各人有各人的长处短处。历来能做到“立德、立言、立功”的圣人凤毛麟角,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有李白那样的天才的,大可尽情挥洒,而像高适这样天赋一般的,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学校、社会既要容忍、激励大师横空出世,又要培养、促进人数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工程师的成长。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对成长之路都有不同的解读。长安三万里,每个人都可能被问到:哪条是你的路?

    李白是人才,而且是天才,他希望自己的才能货于帝王家,建功立业。而皇帝对不威胁自己皇位的人才也都愿意收入囊中,或用,或点缀。皇帝也给了李白机会,但事实证明,李白不适合体制内工作,体制内有规矩,德能勤绩廉,缺一不可。但李白只要体制的权利,却不想用体制的规矩约束自己,就好比现在有个公务员,占着公务员的位子,却只顾自己风光享受,整天喝酒吹牛,泡巴泡妞,不遵守上班时间,与同事关系紧张,这样的公务员影响政府和公务员形象,影响政府的行政管理,老百姓也一定会举报、指控他。这样的公务员他能混得下去吗?人人都希望自由,但自由是有边界的。国家的意思就是个人把一部分自由、权力让渡给管理者,也就是国家的执行者--政府。政府当然不应该独裁专制,把权力无序扩张,而应该在人民的授权(法律)范围内服务人民,承担管理责任,为人民谋福祉。个人不能脱离义务谈权利,不讲边界要自由。否则,必然侵害他人的权利,损害他人的自由,也没有人愿意牺牲自由去为国戍边,隐姓埋名去研制国之重器。

    640-7.png

    时至今日,李白的诗依旧辉煌,李白的大名仍然妇孺皆知,而知道高适的人恐怕已经寥寥无几了,即便知道的,也只是因为他的诗,而不是他的什么节度使头衔或者其他什么功名!李白与高适是两种性格的人,走的是不同的路,得到的是不同的成功,所以,多元化的人物、事物,应该用多元化的标准去衡量与评判。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