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历时3年的朝鲜战争结束。
70年后,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7月27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正式开放。
展览现场
从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到巴金的小说《团圆》及改编电影《英雄儿女》,从陆柱国的小说《上甘岭》到林杉的电影《上甘岭》筹备资料,从李蕤在朝鲜的家书、日记到黄谷柳的战地摄影……本次展览展出馆内珍藏文物233件,以此向英雄致敬,向铭记英雄之名的文艺家们致敬。展览中还有不少浙江印迹。
112师文工队在松林中表演歌唱节目。黄谷柳摄于1951年朝鲜肃川。黄茵女士供图。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说,这些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作者亲身到前线,在志愿军战士中间写下、酝酿的作品。
黄谷柳《赴朝日记》
展览分五个单元。第一单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展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抗日军政大学》《在枣园过年》三部著作的手稿。
此外还有画家高泉的油画《出兵决策》、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原文、1949年毛泽东与毛岸英的合照等。
展览现场
第二单元“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亮相其中。
这是著名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的报告文学,最先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成为无数人的文学记忆。
此外,该单元还展出了“彭德怀为38军亲笔起草的嘉奖令”以及魏巍后来写的长篇小说《东方》。
《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
《东方》手稿
第三单元名为“英雄儿女”。
“烽烟滚滚长英雄……”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英雄赞歌》至今仍在传唱,电影中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更是一代人的回忆。
影片《英雄儿女》(1964)截图。
这部电影是根据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改编而成。1961年,巴金在杭州花港招待所创作完成了《团圆》,在《上海文学》发表后,引起茅盾、夏衍、荒煤等人的关注,夏衍请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小说改编成电影。
在这个单元里,巴金的《团圆》手稿的复制件、《赴朝日记》的原件等展出。
此外,《赴朝日记》细节中,中美双方谈判的相关照片,也一并展出。
《团圆》手稿
第四单元“上甘岭”,展出了“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得主”陆柱国的长篇小说《上甘岭》油印修改稿,《上甘岭》电影剧本和作家林杉的12本《林杉上甘岭采访笔记》。
影片《上甘岭》(1956)剧照
陆柱国曾作为第二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成员,于1952年9月赴朝。11月25日,在距离上甘岭阵地只有200米的废弃碉堡中,陆柱国完成了中篇小说《上甘岭》的创作。
林杉、沙蒙、曹欣等编剧又以上甘岭战役为原型创作了电影剧本,该电影于1956年12月1日上映。值得一提的是,林杉是我们浙江慈溪老乡。
《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
此外,本单元还展示了《上甘岭》主题歌曲《我的祖国》,配留声机。
展厅里
电影《上甘岭》采访笔记,林杉家属提供。
第五单元“我同祖国在一起”,是一个表现群像的单元,展示的是大量赴朝作家的作品,有黄谷柳、李蕤、舒群的《赴朝日记》原件,还有巴金怀念与黄谷柳共赴朝鲜的便笺等。
其中黄谷柳拍摄的中国作家、艺术家赴朝慰问志愿军的写真集锦70张,用画面带我们回到70年前的战场。
展览中的亮点,除了珍贵的文物,展厅中还设计了“坑道实景战地书房”、多媒介展区、音乐欣赏吊顶、金句墙、巨幅照片墙,以多种媒体方式展现抗美援朝的历史和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此外,展览中还有互动区“我想对最可爱的人说”“你来动手翻翻看”“巴金书房读《团圆》”等,观众可以与展品互动,感受身临其境的体验。
李敬泽表示,作家们奔赴朝鲜前线,见证历史,记录历史,同时也开启历史,创造历史。他们在朝鲜前线的工作和生活,成为了新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展览将持续一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
薛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