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八百年前的德寿宫都经历了怎样的历史

    潮新闻 记者 胡芸2023-07-25 03:13全网传播量1.1万
    00:00
    00:00

    编者按: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共杭州市上城区委宣传部(区社科联)联合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打造“韵味社科直播间”,通过整合社会科学界资源力量,立足实际守正创新,每期一个主题,为您解读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的意涵与影响。

    这个暑期,德寿宫的人气如同杭州的天气,十分火热。

    从胡雪岩故居拐出,一对来自四川的母子操着乡音,往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入口处挤。

    百米多长的黛赭红墙下,人群熙攘。从去年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宋韵文化的重要注脚,每天2000张的门票,几乎日日约满。

    越过逾800年的风月,这座曾被深埋在地下数米的南宋秘庭,再度站上舞台中央。近日,浙江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研究院周膺在“韵味杭州社科直播间”,为大家揭开这段一度被深埋的历史面纱。

    浙江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研究院周膺


    1984年,“临安城”考古队在杭州望仙桥至新宫桥之间的中河东侧,发现了一条南宋时期的砖砌道路。这条100多米长,宽还不到2米的小道,当即被专家判断为德寿宫遗址的一部分,这也成了德寿宫被发现的开端。

    此前,这座南宋皇宫之外的权力中枢鲜有考古发现,只靠史书中的寥寥记载留下一个风姿绰约的身影。

    在成为宋高宗、宋孝宗的居所前,德寿宫曾是秦桧的府邸。绍兴合议后,惊魂甫定的南宋刚刚在杭州站稳脚跟,秦桧就在今天杭州鼓楼东边的望仙桥边挑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这里与南宋皇宫遥相呼应,向南可以眺望凤凰山,堪称“望仙桥东有仙气”。秦桧在这里经营10年,直到66岁病逝前,德寿宫的规模已将近皇宫的三分之一。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书生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败金主完颜亮一年后,56岁的宋高宗赵构托词年老多病,宣布将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也就是宋孝宗。早已闲置的秦桧府邸也迎来了新主人,做了太上皇的宋高宗将其改建为新宫,并命名为“德寿宫”。

    25年间,宋高宗不断扩建德寿宫,如果说宋代建筑是“古代建筑美学之首”,那德寿宫可谓“美学高峰”的缩影。它不仅是一座宫殿,更是一处构建精致、别具匠心、极富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皇家园林。这座楼堂、馆所、亭榭不胜枚数的皇家府邸占地面积一度超过17万平方米,整座园林按区域布置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观,在加上人工开挖的“小西湖”,也难怪当时有人称赞德寿宫“真是瑶台第一重”。

    以“小西湖”为中心向四面展开,西北角有仿飞来峰叠石,湖上有长桥卧波,广植荷花,浓缩西湖胜景于一隅。在“飞来峰”西面有聚远楼,占据德寿宫制高点,登高远眺可以看见后苑的冷泉假山、茂林修竹;后苑还是德寿宫主人的文娱场所,除了玩物赏景,后苑的御宴厅、射厅也能满足设宴款待,骑射演艺等功能。

    在周膺看来,德寿宫虽比不上北宋园林那样追求皇家气派,却是更加注重人性化体验的私家园林。当“可观”与“可游”“可居”相结合,德寿宫就变得更富有人文情怀和理性色彩。

    从56岁开始,宋高宗在德寿宫住了25年。

    陪伴他的,除了他的妻子慈烈皇后吴氏,养子赵眘还会带着宫女侍卫、皇室官员百人长队,每个月四次浩浩荡荡穿过商铺林立的杭城市井,朝拜高宗。

    在德寿宫,宋高宗终于结束了他半生的流离与辉煌,从两次亲访金军大营,到辗转多地避祸,所有的跌宕起伏都成了过往,一如宫外水波不兴的东河。

    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住进德寿宫后的生活,用赵构自己的话,是“淡泊为心,颐养神志”。他种花养草,游湖看景,习书酿酒,听曲看戏,日子过得悠游自在。晚年,他曾在德寿宫留下《御笔草书黄庭坚<戏答王观复酴醾菊>》的 笔墨真迹,这幅在2017年拍出1.5亿元天价书法,似乎也在述说宋高宗自己的心境——“谁将陶令黄金菊,幻作酴醾白玉花。小草真成有风味,东园添我老生涯。”尽管高宗的字不似其父徽宗般清俊雅致,但在典雅圆融中复得潇洒飘扬,也足以堪见他在德寿宫晚年生活的怡然自得。

    同时,高宗也没有完全放手对政事的把控,大事决策背后时常能看到他的影子。宋高宗开创的内禅圣政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稳定政局、改良政治的效果。

    高宗去世两年后,德寿宫迎来了第二位主人——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他把皇位禅让给儿子赵惇后,也作为太上皇住进了德寿宫。

    退位后,他把德寿宫改为重华宫,除了奉养高宗的皇后吴氏,自己和谢皇后在这里养老赋闲。可惜宋孝宗不似他父亲这般长寿,在德寿宫的第五年里去世。之后,德寿宫就一直由两位长寿的女主人——吴太后和谢太后把持。她们性情相仿,内敛、勤俭、谦恭,在南宋王朝中兴的道路上辅佐皇室,稳固政权,倾尽心力。

    甲子轮回,在近60年里德寿宫陆续迎来过4任主人。直到开禧二年(1206年),一场熊熊大火燃起,将已经改名寿慈宫的德寿宫前殿付之一炬,日渐羸弱的南宋皇庭,也无力维持这一座皇宫的修缮和维护,昔日恢弘的“江南小蓬莱”沦为一片废墟,跌落凡间。

    南宋德寿宫遗址公园博物馆。姚颖康 吕之遥 摄


    德寿宫经历过“绍兴中兴”,也见证了孝宗时期的“乾淳之治”,是南宋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繁盛的高峰时期。

    这里有微缩版的西湖和飞来峰等园林景观,中河之水被引入宫内。赵构在此偃武修文,正是他的个人雅好也辐射影响到整个宋文化的形制。

    高宗是《渔父词》的倡导者,曾作《渔父词》15首,影响一时风气,还被作为童子试内容;善琴重艺的高宗还把德寿宫当作了教坊余绪,光周密就在书里记载了9组63种德寿宫舞蹈术语,这也成为南宋南戏的发源之一;不仅如此,高宗后宫的大、小刘娘子,以及宁宗的母后也都曾在德寿宫中扮演过戏曲角色。

    另一方面,周膺认为德寿宫作为隐在政治的象征,是南宋时期重要也十分特殊的政治中枢。高宗晚年和孝宗时期,南宋稍稍改善了财政平衡,民间工商业也在战乱后得到了快速恢复,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商品生产与销售的专门化以及城市化的发展都是有目共睹的。对外贸易也空前繁荣,使得南宋商品经济空前发达。而科举取士又使平民百姓有了上升渠道,客观上说,这也为南宋政权的150多年天下加分不少。

    咸淳四年(1268年),因为宋度宗信奉道教,他便想起了废弃近六十年的德寿宫,把北面一半多为亭台楼阁,改建为道宫,取名宗阳宫。

    宗阳宫曾经是进京学子的聚集地,南宋晚期到元朝初期,多位名门大家在此讲学,比如杜道坚、赵孟頫等都在这里开设课堂。赵孟頫还在这里留下了大名鼎鼎的《宗阳宫帖》。

    元朝中晚期,宗阳宫被废弃,这块昔日的“王气东升之地”渐渐地被更多民居占据,德寿宫就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近代,望江路一代的古宅陆续被学校、工厂征用。厂房覆盖,机器轰鸣,德寿宫地块也被并入杭州家具厂,八百多年前有关皇家圣地的秘密早已深埋进了深土之下。河坊街、吉祥巷、梅花碑、佑圣观、斗富桥、五柳巷……昔日德寿宫的万亩涟漪,化作了如今老杭州熟稔无比的弄堂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的传承,就在这人间烟火气中源远流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