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频截图)
公交车的运营成本让不少中小城市的公交公司停摆,就连省会城市也感受到了压力。
甘肃兰州新区拟于7月28日召开公交票价调整听证会,对新区公交区域线、城乡线票价进行调整。给出的理由正是公交运营企业连年亏损,为维持新区公交企业基本运转,不得不调。
兰州酝酿的这次涨价并不让人意外。河北保定部分公交停运的事发生时,大家就在猜测下一个不得不停运的是谁。可以说,在经历了全国多起公交车停运风波以后,整个社会震惊之余都在探究解决的办法。涨价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必定会被纳入城市视野,被越来越多的城市采用。
公交车适度涨价有利于构建良性的市场环境,有助于增加公交运营企业的收益,增强造血生存能力。要不然公交公司因为成本原因缩短服务时间,或关闭部分线路,甚至倒闭,最后受害的还是老百姓。
之前多地发生的公交车停运风波也表明,有些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与其被动地等待恶果的出现,不如主动尝试着解决问题,千万别讳疾讳医,掩盖问题。相比于涨价可能带来的阵痛,公交停运对社会的影响更大。可以说,社会对价格调整也是有心理预期的,对公交公司眼前的困难也都看在眼里。
当然,涨价必须在合理的区间里,必须考虑社会承受能力,根据运营成本综合考虑。涨价也不能忽视弱势群体的生活负担,必须为他们留出救济通道。
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涨价能解决的问题也是有限的。就拿兰州的这次调整来说,根据当地测算,单人次运营成本为9.10元,减去单人次收入2.01元和单人次政府补贴1.71元,单人次亏损为5.38元。而两个调整方案,大概也就单人次增加了一元钱左右,显然,增加的这一点收入不可能覆盖成本,相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差额的部分从哪里来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无疑需要公共财政兜底。每个城市都需要直面这样的事实:指望着公交赚钱或者覆盖成本是不现实的,维持低票价没有公共资金的流入是不可想象的,提供包括公交车在内的公共服务,这是财政的使命和责任。公交毕竟是公益事业,不能单纯算经济账,还得算社会账。不下这样的决心,只怕也做不好公交事业。停摆风波说到底是对城市以人为本的责任心的考验。
各地公交困境也表明,城市越来越大,居住密度在降低,城市功能在分散,出行需求在改变,那种面面俱到、贪大求全的公共交通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城市格局,公交的线路布置、运营体制都需要一个变革,适应新的城市需求。
公交公司也需要积极展开自救,在多元化经营上多想点办法。在这一方面,杭州推出公交“六进”(进学校、进企业、进园区、进医院、进中心、进小区)服务,提供了一种思路:需求在哪里,公交车就应该开到哪里,公交公司要主动出去寻找市场,找到需求所在。微循环、深通达,大有可为。一些公交线路为什么乘客稀少,就是因为线路的规划没有真实地反映市民的需求,公交公司不妨开门纳言,通过定制公交,线上预约这样的模式,看看市民对公交开行有什么样的期待,作出有针对性的安排,有效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