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看大图
时值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在网上看到一些帖子,谈论志愿军探照灯部队曾经不费一枪一弹,直接用灯光照落两架敌机的事。有网友称:“不可思议,是真是假?”也有网友问:“传奇般的故事,有谁知道细节?” 这事是真的。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带领这支部队入朝作战的,就是我的父亲,他在世时曾经对我说过。他当年的战友们有不少仍健在,还时有聚会。他们中的许多人前些年写了回忆录,听说我近年来在收集整理这支英雄部队的战史资料,非常高兴,将他们的回忆录收集汇编后送给了我。同时,在许多部门包括部队机关的支持下,我很幸运地找到了我父亲的档案,并收集到许多战史资料,使我能够比较具体地还原70多年前那场浴血奋战。
抗美援朝纪念馆迎来参观热潮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一
秘密入朝首战新兴洞
1951年6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敌我双方在朝鲜三八线一带形成战略对峙,展开阵地攻防战。美军生怕我军“粮草”备足后再度向三八线以南发动攻击,同时为了削弱我军一线部队的防守能力,便凭借其空中优势发起所谓的“空中绞杀战”,对我军后方的铁路、桥梁、公路等狂轰滥炸,妄图切断我军一线部队的后勤补给。
白天由于高射炮兵和空军的保护,部队还能展开施工恢复部分运力。但是到了夜晚,美军以具有夜航能力的“空中堡垒”B-29高空轰炸机群为主,肆无忌惮地对我主要运输线进行轰炸,白天好不容易抢通的运输线,到了晚上就又被炸断了。当时我们的战斗机和高射炮都没有装备雷达,夜间对抗敌机主要靠高射炮弹组成的火网弹幕拦截,效果不佳。
根据志愿军司令部的请求,中央军委决定,从国内抽调刚刚组建的防空军探照灯部队有生力量入朝参战。1952年春,驻扎在上海的防空军探照灯一团接到了组建队伍出征朝鲜的命令。
这个团是我军当时在苏联的支援下组建的第一支探照灯部队。团党委认真研究并报上级批准,决定由时任二营营长的我父亲带队入朝作战。当年4月24日中午,在该部六连基础上加强组建的“新六连”,在上海江湾机场车站装车出发;两个多月后,七连及营部出发。入朝之后,上级将已在朝鲜的探照灯411团10连配属该部,组成志愿军独立探照灯一营,由我父亲担任营长、营党委书记。
早年参加八路军的父亲后来回忆:“带队去朝鲜是我主动申请的。当时我说了两个理由,一是我入伍早,打过的仗不计其数,被敌人的飞机炸过、大炮轰过,对防空作战有经验;二是六连是二营的,那些个兵都很年轻,有不少人刚刚初中毕业就报名参军,才十五六岁,没啥作战经验。他们去朝鲜,我不在旁边看着,不放心。”
有一次我回乡探望病床上的父亲,与他聊起抗美援朝战争,我开玩笑地问他当年是不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他笑了,说:“啥雄赳赳、气昂昂啊!我们是偷偷摸摸过江的。”因为当时探照灯部队入朝属于机密事项,目的就是想打不可一世的美军空军一个“冷不防”。为了保密,通讯中一律不提及部队番号或名称,只用三个字替代:“华东部”。
火车飞奔四个昼夜,于4月28日抵达辽宁沈阳皇姑屯站时,丹东传来消息,鸭绿江大桥被美军炸断了。当时的命令是在皇姑屯站等待,桥通后再过江。但前线对这支部队要得急,又是电话又是电报地催。于是,命令改了,29日,军列开往吉林辑安(现集安),连夜秘密过江,到达朝鲜满浦。
当时朝鲜北部的铁路路基均被敌机反复轰炸,火车行走非常困难。白天由于敌机的封锁和轰炸不能行动,列车只能躲在山洞里,晚上火车才能行驶在垫着枕木和草包的铁轨上摇摇晃晃地缓慢前进。当时在二排任卫生员的顾菊康回忆:“火车的速度几乎和自行车差不多。我们载着装备的重载列车,4月29日和30日两个晚上才开了100多公里,到达朝鲜中线的熙川站附近的山洞里。‘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白天就是在山洞里过的。”
山洞外约500米就是熙川火车站,再往前几百米就是横跨在清川江上的熙川大桥。熙川大桥全长200多米,是朝鲜中线运输大动脉的一座重要桥梁,也是敌机轰炸的重点目标。敌人估计把桥炸断一次后,志愿军得花四天时间修通,所以就每四天来轰炸一次大桥。
5月1日这天,按照常规敌人会在当晚准时出动轰炸机,把志愿军工程部队刚修好的熙川大桥再次炸断。为了争取探照灯装备能够早日到达阵地,部队决定当天日落后,提前30分钟发车,赶在敌机来临前冲过熙川大桥。当天18∶20刚刚进入黄昏,列车从隐蔽的山洞中开出来,到达了熙川火车站。18∶30火车出发,驶向熙川大桥。
刚抢修完的熙川大桥的桥墩是用枕木钉成的,很不坚固,列车只能在桥上缓慢地行驶。就在这时,远处的防空枪声响了,提示发现敌机。当时在三排任报话员的许翼贤回忆,火车还没过桥,敌人一架战斗轰炸机已飞临并开始向列车俯冲扫射、轰炸。如果敌机此时炸断大桥,人员和武器将可能一起坠落到波涛滚滚的清川江中!
司机操纵火车头冒出浓浓烟雾和蒸汽,昏暗的黄昏一片雾茫茫,敌机看不清楚列车。在烟雾的掩护下,刚上桥的列车缓缓倒退回到熙川车站。此时发现周边山上有特务发出的信号弹,敌机再次俯冲扫射和轰炸列车,机枪子弹和炸弹的弹片离火车很近,子弹几乎扫射到身边,炸弹爆炸形成的巨大气浪冲击到人身上!列车继续吐着浓浓蒸汽和烟雾,缓缓倒入山洞口。此时不知山洞内已有一列火车停着,父亲的火车倒车速度很慢,突然传来一阵巨大的声响和震动,他以为是炸弹爆炸,但没有气浪,原来是和后面的列车相撞了。这时天已黑了,敌机离去。各部报告没有人员和装备受损情况。
次日傍晚,军列再次提前时间驶上大桥,顺利过江,经军隅里赶到朝鲜中线的新兴洞(朝语中“洞”即为村)阵地,执行与高炮部队共同保护百岭川大桥的作战任务。这个“百岭川”,就是1975年拍摄的电影《激战无名川》的原型。当时敌机对这座重要的大桥持续轰炸了76天,担负抢修任务的铁道兵一师一团九连昼夜奋战,伤亡高达99人,最后只剩40多名指战员坚守抢修。
铁道兵一团的团长,流着泪对上级说:“得想办法啊!这桥再不能这么炸下去了!”这就是我父亲的部队一入朝就被放在这个阵地的原因。抵达新兴洞后,他带领连排干部在山上跑了两天三夜勘察地形,确定灯位,展开施工。探照灯安装调试基本到位后,进入备战状态。
5月13日夜,敌机飞临投弹。一声令下,各灯按程序开灯照射,谁知敌人驾驶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轰炸机,速度很快,飞得又高,极难照中。习惯于在长三角平原地区作战的战士们,对朝鲜山区地形的特殊性不熟悉,灯光在夜幕下的山峰之间来回扫动,就是抓不住敌机。
战斗结束,战士们非常沮丧,觉得抬不起头来。当时在611灯站任五号手的王国栋回忆,我父亲要求各单位连夜开战评会,大家一起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大家纷纷从我方灯位设置、开灯顺序、接灯战术、脱灯弥补等,以及敌机飞行规律、进入角度、轰炸方式、逃脱特点等进行研究,提出建议,交流了初次山地作战的体会。战评会后,父亲又召集骨干研究,调整阵地部署,修改作战方案。
5月21日,敌机再次来袭。父亲指挥部队按新的方案执行,果然瞬间即照中敌机!高炮部队立即开火,敌机被迫胡乱扔下炸弹后仓皇逃走。这场战斗中,共照中8架次敌机,高炮部队在探照灯部队的配合下,击伤2架敌轰炸机。父亲的部队受到指挥部的表扬。
二
郭山之战把敌人打疼了
中线夜间防空作战有了起色,敌机来得少了,而西线遭遇的敌机夜间空袭次数陡增。正是因为在5月21日的战斗中独立一营表现出色,指挥部命令独立一营转移进驻西线郭山阵地,同高炮和空军歼击机部队一起担负保卫郭山铁路大桥的作战任务。
到达郭山后,部队紧急开展地形勘察和施工,布设电力和通讯缆线,研究制定战斗方案。由于在新兴洞与敌人交过几次手,对敌机轰炸的规律有了一定的掌握:敌轰炸机群因夜间无线电导航的需要,一般采取一架接一架的前后顺序沿弧线鱼贯飞入灯场、抵达轰炸位置。部队因此决定,采取突出重点、兼顾纵深的办法,妥善搭配雷达灯和跟踪灯,形成一个横宽10余公里的照射场,力争能提前、持久地照中敌机,使高炮和歼击机部队有足够时间对敌机实施打击。
人民日报1953年6月1日头版 对郭山战斗的报道
6月10日夜间,天气晴朗。上级通报敌机编队正沿西部海岸线飞来,父亲立刻命令部队进入一等战斗准备,同时命令向海岸前沿派出观察哨。果然,21∶50,敌11架“空中堡垒”B-29型重型轰炸机编队而来。距阵地24公里时,观察哨报告发现敌机,两部雷达探照灯按预定方案立即开机搜索,迅速捕捉到目标。待敌机进入防区,父亲下令:“开灯!”刹那间,巨大的强光灯柱射向天空。
敌人完全没有想到,这里会突然出现探照灯。当时任六连连长的卢希海回忆,前四架次敌轰炸机全部被探照灯照中!但是“空中堡垒”具有在8000米高空水平投弹的能力,地面高射炮火只能射击到6000米高度,奈何不了它。四架敌机投完炸弹飞离。第五架“空中堡垒”进入战区后,也被探照灯照中。此时,我父亲接到上级电话命令:“我夜航机已进入战场,高射炮停止射击,探照灯紧盯敌机,为夜航机锁定目标!”
接到命令的战士们一下子兴奋起来,几个灯柱马上集中过来,从不同方位紧紧罩住这架敌机。这时,一架我方战斗机高速冲入战区!敌机发现后立即向它开火,它灵巧地避开敌机火力射线,飞向敌机射击死角的下腹部,从下向上发起攻击。一串长长的火舌喷向敌机。此时敌机尚未投弹,被击中的带弹飞机顿时在空中爆炸!爆炸火光燃亮了郭山大桥的上空,阵地上一片欢呼声,战士们激动到了极点。这是父亲的部队入朝后干掉的第一架敌机,而且是号称“空中堡垒”的大家伙!
敌机爆炸碎片从天空不断掉落,敲打着房顶,甚至击中了战士的钢盔。但战士们不躲不藏,继续操纵探照灯,照中了第6架到第11架全部敌机!敌机见势不妙,慌忙投弹后逃窜。战士们在地面振臂高喊:“追上去,追上去!”我战斗机仿佛听见了战士们的呼喊似的,追上去继续攻击。又是一架敌机被击落!最终,这场战斗以击落两架、击伤一架敌机的辉煌战果而告结束!
1961年在美国出版的《朝鲜战争中的美国空军》一书在第393页详细记述了这场战斗:“一架B-29在目标上空爆炸;第二架被击落在北朝鲜某地;第三架被严重击伤,勉强在金浦紧急降落……在郭山,1952年6月10日晚上(的战斗),中共军队发布了通告,黑夜不再是‘空中堡垒’轰炸机的保护者了。”该书作者、美国著名空军历史学家罗伯特·弗兰克·富特雷尔在书中称,此战之后,美军飞行员非常惧怕志愿军的探照灯,称之为“死神的眼睛”,意即一旦被照中,就是被死神盯上了。
战斗结束后,部队马上出动搜索,发现了敌机残骸和11名已死亡的敌飞行员,兄弟部队还在海上抓到了一名跳伞的美轰炸机雷达兵。
次日清晨打扫战场时,部队又搜缴了一批枪支和文图、机件等,还有几顶被炸出若干大洞的美国造尼龙降落伞。父亲决定,武器及文图等全部上缴,破降落伞作为此次战斗的战利品,把它撕剪成几百块,每人分给一块留作纪念。许多干部战士把这块降落伞布精心珍藏几十年。上级为表彰父亲,将缴获的一个军用指北针作为战利品奖励给父亲。
被击落美军轰炸机飞行员的指北针 (作为战利品由上级奖励给父亲)
郭山之战,打出了志愿军防空兵的志气,灭了敌人的威风,迫使敌人重新研究战术,B-29“空中堡垒”足足3个月没有向西线出动,为我西线运输线畅通争取了宝贵时间。部队因此得到志愿军司令部通报表扬,远在上海的探照灯一团也发来了表扬慰问信。《人民日报》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探照灯部队配合高射炮部队和空军打击美国空中强盗》为题报道了这场战斗。
开灯命中率最高的六连三排一站雷达探照灯,后来作为功勋武器送志愿军司令部展出。著名散文作家杨朔当时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场精彩的战斗,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散文《朝鲜的天空》,对这场战斗作了生动的描述:“探照灯部队配合夜航机露了一手,给敌人送去了一串串‘糖葫芦’,打下了三架敌机。从此敌人不敢来了。”
著名作家杨朔发表在1953年2月5日人民日报上的名篇《朝鲜的天空》
三
粉碎敌人的电子干扰
后来,独立一营又转战朝鲜安州、定州、顺川、博川等多个战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1953年初,独立一营奉命再次移防朝鲜安州,协同守卫清川江西大桥和大宁江大桥。
当时新上台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美军侵朝部队总司令克拉克正在密谋策划在朝鲜北方西海岸的第二次“仁川登陆”,而安州正是正对登陆点的战略要地。为此,敌人于1月9日至15日,实行了所谓“空中占领安州”的持续六天的大轰炸。探照灯部队和高射炮、空军部队协同,与敌人展开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双方参战兵力最多的空袭与反空袭战斗。
战斗打响后的第二个晚上,敌机来袭,进入大宁江上空时,父亲的部队发现敌机施放的电磁干扰与往常不同。雷达受干扰后,显示器里目标时隐时现,捕捉困难,结果8架敌机只照中了1架。父亲意识到敌人变招法了。他马上组织全营技术力量,展开技术攻关。
之前,父亲曾接到过上级通报,兄弟部队遇到过这样的电磁干扰。国内紧急派专家赴朝了解情况,经研究,专家指导部队采取了一种错开雷达工作频率的方法,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反干扰作用。但父亲觉得,虽然错开雷达工作频率实战有效,但这会影响开灯数量,部分雷达探照灯会失去最佳捕捉敌机时机。他希望研究出一种“鱼和熊掌兼得”的反电磁干扰措施。
为此,全营技术骨干群策群力。营部雷达技师盛继良、潘功烊等经过苦心钻研和试验,提出了利用雷达探照灯上的“中放开关”(中频放大器开关)直接接受干扰信号,根据敌机施放的电磁波进行定位、跟踪的应对方案。后经测试有效。
父亲即安排各雷达灯站进行培训、演练,战士们很快掌握了技术要领,夜晚的安州上空,再次拉开了捕捉敌机的“天网地网”。独立探照灯一营因攻克这一重要技术难关,获得志愿军司令部通报嘉奖。盛继良、潘功烊后来都获得一等功。
父亲荣获的朝鲜二级国旗勋章
据战史资料记载,六天的战斗中,美军共出动1166架次飞机,投下炸弹2000多枚。在我空、炮、灯协同打击下,共55架敌机被击落、击伤,敌人不得不停止轰炸。其二次“仁川登陆”的图谋最后也胎死腹中。
四
开创探照灯照落敌机先例
父亲带领独立一营在朝鲜作战,最“高光”的时刻,就是网上前不久谈论比较多的那件事:指挥部队直接用探照灯干掉了两架美军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
部队保存的两次用探照灯照落敌机的战场示意图。
按原定计划,探照灯部队为轮战兵种,一般入朝作战半年后,“换人不换装备”,由原派出部队的探照灯团重新组建队伍入朝替换人员作战。由于独立一营作战有章法,有智有勇,战果丰硕,得到指挥部和高射炮、空军部队的赞赏和信任,防空部队指挥部首长报经志愿军领导机关同意,决定独立一营不列入轮战序列,继续驻扎在清川江两岸执行防空作战任务。就这样,父亲带着独立一营在朝鲜与美军空军打了几十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有一次战评会上,有战士说,当晚的战斗中,几部灯照中敌机时,发现敌机像喝醉了酒似的,飞得摇摇晃晃。营部技术人员说,探照灯部队刚组建时,在培训中苏军教官讲过,我们的灯高达几亿盏烛光的光亮功率,如果直接照中人眼,足以使人暂时致盲。一旦飞行员致盲,分不清方位和高度,就可能导致飞机坠毁。
大家越议越来劲,说能不能试一下,专门安排几部灯,组建一支灯、炮联动的机动小分队,拉出来,埋伏在敌机飞行线路下,打敌机一个冷不防。
大家被这个提议吸引住了,说这个“探照灯打游击”的主意有新意。七连长张荣金提出阵地就设在海岸边,因为敌机为了躲避雷达,在海上飞得比较低,一般快到岸边时再拉高飞临目标上空。小分队在海岸边设伏,可以趁敌机刚拉高时突然开灯。全营年龄最小的七连711站雷达手王意仁提出,可以通过控制探照灯灯光忽明忽暗的办法,用闪烁的灯光刺激敌机飞行员的眼睛。大家越议越觉得方案可行,营部研究后向指挥部报送了作战方案,很快得到批准。
1953年3月15日,部队得到情报,敌机将袭击保卫目标。父亲立即命令七连长张荣金带领灯、炮联合小分队出发,在预设地段设伏。
部队保存的郭山战斗战场示意图
深夜,美军一架F-80C“流星”战斗机飞临,企图对清川江大桥进行抵近侦察和攻击。F-80C以900公里每小时的最大平飞时速,高速朝清川江大桥飞来,却不知自己早已被小分队的雷达盯住。当距离设伏阵地六公里时,一声令下,王意仁的雷达探照灯迅速开机照射,一举命中!接着几道跟踪灯的光束迅速聚拢,将敌机罩住。
F-80C飞行员眼看抵近侦察企图破灭,迅速扔下航弹,转入大角度俯冲,企图从低空突防摆脱雷达和探照灯的追踪。然而王意仁的雷达灯按照预定作战方案,带领小分队其他的跟踪灯,紧盯不放,死死咬住敌机,战士们还施展出“眩目战法”,操纵探照灯忽明忽暗、不断闪烁,美军飞行员的眼睛受到闪烁强光影响,一下陷入短暂的黑暗,一下又是一片刺眼白光,照得他无法观察仪表,也无法正确判断飞机姿态和高度,在躲闪高射炮的打击时,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飞,突然一头扎在了清川江沿岸的稻田里,炸成一团火球!
好事成双。当年4月12日19时35分,美军一架F-94战斗轰炸机偷袭大宁江大桥。在敌机从海面拉高飞向大桥时,奉命提前埋伏在敌机飞行路线前沿的七连,再次祭出这套“近战法宝”,距敌机4公里时突然开灯照射。
巧的是,这次“打头”的,还是王意仁的雷达探照灯!有了上次“打游击”的经验,这次雷达灯和跟踪灯的协同更顺畅,被多部探照灯死死围住的敌机,在探照灯的闪烁强光中,还没等我高射炮开炮,就一头撞到山上,爆炸声惊天动地!
探照灯直接照落敌机,开创了我军探照灯部队历史上的先例,受到志愿军总部的通令嘉奖。七连和所属711、731等灯站荣立集体三等功。缴获的一块手表,被作为战利品,由上级奖励给我父亲留作纪念。这块手表伴随了父亲后半生。
志愿军司令部的嘉奖传遍所有探照灯部队,各部队深受启发,并就此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当年5月3日和6月10日夜晚,探照灯401团八连在郭山地区江桥和公路保卫战中,也相继直接用探照灯照落两架敌F-84战斗轰炸机。
五
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
美军对志愿军独立探照灯一营恨得要死,专门制定并实施了攻击独立一营的方案。敌机还专门攻击部队的运输补给线,造成独立一营在清川江南岸的部队一度断粮。但战士们上山割树皮吃,坚持战斗。敌人还专门研制了“子母弹”,这种炸弹爆炸后,一个母炸弹炸成几十个子炸弹,每个子炸弹又炸出几十块弹片,一个炸弹就有了数以百计的弹片,专门用来杀伤爆炸点300米范围内的地面作战人员。为准确攻击我探照灯阵地,敌人还空投了多批特务侦察我阵地。
在一次敌人战斗轰炸机轰炸我探照灯阵地的战斗中,六连633站站长、年仅20岁的曹开阳(上海人),站在掩体上指挥作战时被“子母弹”击中,当场牺牲。在安州保卫清川江西大桥和大宁江大桥的战斗中,敌机多次发起了对独立一营阵地的空袭。战斗中,622站发电车发电手杨金山(浙江吴兴县人)被炸弹的弹片击中,光荣牺牲。六连连部也遭到敌机轰炸,炊事员朱元寿(浙江长兴县人)中弹牺牲。
父亲在战斗中也遇到过危险。当时营部的军医助理尹振环回忆,有一天晚上仗打完后,天亮了,敌机飞走了,探照灯都关机了。父亲下战场后拿着早饭,来他住的房间和他一起吃饭,顺便说着事情。不料突然有一架敌机窜回来,朝他们的房子扔下两颗炸弹!两人赶紧往外跑。炸弹爆炸了,他腿上被弹片“咬”了一口,父亲逃过一劫。
根据档案记载,父亲指挥独立一营奋战朝鲜期间,共照中敌机325架次,占志愿军探照灯各部队照中敌机总架次的42%;配合兄弟兵种击落敌机7架、击伤敌机5架,用探照灯直接照落敌机2架,占志愿军探照灯各部队配合兄弟兵种击落击伤敌机总数的32%。因父亲率领部队在朝鲜前线作战取得优异战果,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二级国旗勋章。部队许多灯站和干部、战士都立了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