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不少游客怀着对革命先辈英雄的敬仰之情走进青海莫河骆驼场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该馆是由莫河驼场上世纪60年代的老会议室改造而成,整个展馆面积160平方米,白墙红瓦,和周边的驼场旧居和驼工礼堂遥相呼应,见证和传承着莫河驼场里流淌着的“红色基因”。
近日,潮新闻记者跟随2023年“打造高地 建设‘四地’”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青海行采访团记者来到陈列馆,聆听70年前青藏驼队艰苦奋斗的故事。
“莫河驼场前身为1953年中共中央西北局组建的西藏运输总队,但驼工运粮援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1年,他们曾为西藏的和平解放、修筑青藏公路及柴达木开发建设作出过卓越的历史贡献。”陈列馆馆长张存虎说,挖掘和整理莫河历史资料是莫河人的责任和义务。
目前,陈列馆有国家一级文物3件(套)、国家二级文物6件(套)、国家三级文物11件(套),6件(套)为国家一般文物。几百件(套)珍贵历史文献资料展现着近70年来那些默默无闻的驼工和他们称之为“哑巴兄弟”的骆驼走过的风风雨雨。
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
时间回到1953年春天,进入西藏的3万驻藏部队遇到粮食短缺问题。当时的西北军政委员会临危受命,组建西藏运输总队,每头骆驼驮上150公斤左右的面粉,分头向西藏进发。由于高原恶劣的气候环境,粮食运到拉萨时已消耗了近一半,这批2.8万峰进藏骆驼损失三分之二,驼工也有30多人牺牲。
而今退休在莫河为数不多的老驼工们,还能描述出当年残酷而壮烈的情景:从香日德到西藏北部草原的黑河(今西藏那曲),在海拔3000米到5000米的上千公里运输线上,每天天不亮就起程,下午高原上刮起大风,就必须找个避风的地方。夏天常常冒着风雨前进,冬天经常与暴风雪搏斗,沿途还有不少沼泽、流沙。驼队数次进藏,运粮援藏……途中骆驼倒下数万,政委慕生忠有了修建公路的想法,依靠驼峰不是办法,要解决西藏的运输问题,非通公路不可。
航拍漠河驼场
1954年5月11日,经过动员,由24名干部,1200多名驼工组成6个筑路工程队,拉开了修筑青藏公路的大幕,仅七个多月后,横越“世界屋脊”、1283公里的简易公路通车。驼工、解放军战士和科技人员大力协同,用血肉之躯力克艰苦条件,勇创世界公路史上的建设奇迹,但有些在筑路过程中逝去的前辈,时至今日我们也未曾知道他们的姓名。他们一路绘制的地形图成为修筑青藏公路重要、直接参考,这才有了7个月零4天高原筑路的奇迹。
1955年,西藏运输总队撤销,转制为国营青海省柴达木骆驼场,场部设在都兰,后迁至莫河。时光荏苒,当年的筑路大军早已不在,但是青藏公路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馆内文物
莫河驼工在驼铃声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形成了令人感奋春的驼工精神。如今,莫河的“驼三代”“驼四代”也传承着祖辈熔铸的驼工精神,书写着新时代莫河骆驼场新辉煌。
近年来,莫河驼场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实物文物、历史照片和英烈故事,精心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展览展陈,着力把红色革命遗址打造成红色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充分展示红色革命遗址承载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
据了解,莫河驼场借助被列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有利契机,定位“青海红色主题骆驼文化产业园”,围绕“莫河红色旅游教育基地”“骆驼文化休闲体验地”“农垦风情怀旧体验地”三个重点,以“驼工精神”为引领,以莫河骆驼场“历史演变”为主线,以“三大历史贡献”为核心,依托“农、牧、工、旅”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融合“农垦文化”等元素,谋划了“一廊统领、五区支撑”的功能布局,实现了以旅游业带动农、牧、盐业融合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
黄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