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旅游旺季,最常见的是“美人抱碑图”,比如杭州的景点,“曲院风荷”御碑、“苏堤春晓”御碑,都是必留影的点。但是,你真的看懂和你合影的石碑了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因为这两句诗,杭州西湖在每年都成为赏荷顶流。来到曲院风荷看景的人不在少数,但仔细端详过“曲院风荷”御碑的人却不多。其实,景区内的碑刻都很值得玩味,它们像是古人留下的风景说明书,这背后串联起历代的文化、地理、历史、政治等方方面面。比如“曲院风荷”御碑,向世人揭示了为何最佳赏荷点在这里、为何乾隆没有第七次下江南。
前不久,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西湖十景御碑中的“曲院风荷”与“苏堤春晓”一同出现在名录中。浙江上榜的38通(方),有不少位于热门景区。今天,潮新闻请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筹)副主任、浙江省石窟寺调查专家组成员魏祝挺,为大家解读几封“说明书”,用另一种方式打开风景。
欣赏御碑要看七个面
先来说说赏景正当时的曲院风荷。目前竖立在西湖边的西湖十景御碑,只有“苏堤春晓”和“曲院风荷”两块从康熙年间流传至今,石碑蕴含的信息量自然也极大。
1699年,康熙三下江南巡查水利,立下西湖十景碑,并用他擅长的榜书御题景名。终于,西湖十景自南宋文人题咏以来,有了具体的坐标。不过,在立曲院风荷碑时,康熙做了两处改变,一处是位置:宋人记载的原址大致位于今天杭州花圃西侧的洪春桥畔,而康熙南巡时,湖区已东缩,于是康熙把碑立在现在的跨虹桥边;另一处是景名:宋人题的是麯院风荷,意为酿酒的作坊,康熙改作“曲”并流传至今。为符合意境,当代人修筑的景观长廊也是曲型的。魏祝挺谈到,“城市景观的变迁导致了景点的变迁,而景名的题写也促进了景观的变化和大家对它的认知。”
曲院风荷 图源视觉中国
御碑的背面与侧面是乾隆留下的精彩。自1751年起,乾隆六下江南。在御碑的后方与侧方分别留下题诗,每一首皆叠前韵。比如在“曲院风荷”御碑上,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次题的“九里松旁曲院风,荷花开处照波红”,第二次写的“嫩芷新蒲始漾风,那看渌水植花红”,第三次留的“几个田田漾细风,乍看绿叶想花红”。
“遗憾的是,‘曲院风荷’碑额流失。”魏祝挺娓娓道来,“但幸运的是,‘苏堤春晓’御碑在修复后碑身碑额俱全,从中我们便获得了乾隆在后三次下江南的故事。”
“曲院风荷”碑身右侧第三次南巡题咏(1762) 受访者供图
乾隆的后三次题诗,充分利用了碑额除正面龙纹以外的三个面。第四次题咏时,乾隆让工匠把碑额的背面磨平,分八行刻诗,第五次、第六次,则分别把碑额的两侧磨平,在小小的空间刻下四行小字。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每一块西湖十景御碑都从康熙三十八年到乾隆四十九年、历经86年,经过七次题刻才完成。”至于乾隆为何没有七下江南?魏祝挺大胆推测,“乾隆下江南就是奔着杭州西湖而来,六下江南每次题诗一首,当碑身和碑额都题满后,他或许就意兴阑珊了。”
“苏堤春晓”碑额背面第四次南巡题咏(1765)
浙江年代最早的刻石
乾隆下江南为西湖,秦始皇来南方为大禹。会稽山是秦始皇在版图中涉足过的最远地域,他为祭拜大禹跋山涉水。所以前往大禹陵游玩的朋友,千万别错过欣赏这方会稽刻石,这是浙江唯一一方秦代刻石,也是浙江年代最早的刻石。
魏祝挺解析了它极高的价值,“这块刻石是核心历史的见证,它是秦始皇巡游天下的实证,也让大禹的传说得以确认。石刻内容是对秦国功德的歌颂,文字是秦一统天下的小篆,由李斯书写,所以艺术价值也极高。”
会稽刻石 图源绍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游客通过这方会稽刻石,或许也能感受到秦始皇的心潮澎湃。虽然秦代原石已经无处寻觅,但我们现在看到的会稽刻石仍被定为秦代,因为它是根据拓本重刻,保留了秦代原石大致的完整信息。在这里为大家还原一下脉络:元代至正元年(1341),绍兴路推官申屠駉以旧拓本重摹刻秦会稽刻石,存立于绍兴府府学之中。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会稽刻石被石工磨去,重刻崇圣祠记。又到了乾隆五十七年(1792),绍兴府知府李亨特命金匮钱泳磨去祠记,仍根据申屠氏本重刻于原碑。1987年,碑石从绍兴府府学原址移至大禹陵碑廊。
来到大禹陵,大家还可以观赏另外两方上榜的石刻、碑刻:东汉禹陵窆石题记和明代岣嵝碑。
大禹陵 图源视觉中国
后人的教科书
杭州孔庙上榜的三方石碑、石刻,非常适合家长带孩子涨知识。
《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赞》石碑与《太学石经》石碑都与儒学相关,前者由北宋李公麟画像,南宋高宗赵构撰文并书写,后者则是赵构与皇后吴氏书写的标准版教科书。
五代十国吴越国刻《钱元瓘墓星象图》,是另一种形式的教科书,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写实天文图像之一,揭示了唐五代时期中国的天文观测技术。星象图刻工精细,位置准确。星象用阴线勾划,中央刻拱极星座,周围刻二十八宿。
除了天文科技,该星象图也反映了当时的墓葬制度。《钱元瓘墓星象图》石刻在考古发掘时,取自墓室顶盖。钱元瓘是吴越国第二任国君,在其他四位王室成员的墓葬中也发掘了星象图。
钱元瓘墓星象图 图源孔庙
魏祝挺总结了一番:“曾经有学者通过研究,推测该星象图的观测地点可能位于长安、洛阳一带。这批星象图很可能不是吴越国观测所得,推测是唐代中后期观测到的图像,之后在晚唐成为墓室中的天文图,随后又传给了吴越国,吴越国王室将这套墓葬制度沿用下来。”
杭州孔庙 图源视觉中国
飞来峰“到此一游”
名录的发布,除了让大家了解石碑石刻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树立文物保护的理念,“像许多散落在山林间的摩崖石刻,它们是不可移动的,文物等级通常也很低,很难像博物馆内的文物那样得到妥善保护。”
比如,位于飞来峰的唐天宝六年源少良等神尼舍利塔题名,是清代《两浙金石志》中浙江纪年最早的唐代题刻。题刻记载了杭州地方官员陪同中央官员游览飞来峰的事件。
在还原这方摩崖题刻时,访石爱好者下了很大工夫,魏祝挺回忆道,“题刻被发现时,只剩下三个依稀可辨的字,通过题刻的原文和它的排列方式,最终进行了还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成果。”这方摩崖在北宋、南宋、元代时期被三次覆刻,这种叠刻现象也揭示了古人游览飞来峰的上山路线。
唐天宝六年源少良等神尼舍利塔题名 受访者供图
在此也提醒大家,见到摩崖题刻时要对文物保有敬畏之心,切勿上手触摸。
浙江境内还有许多有趣的题刻,如果想要更深入了解,魏祝挺为大家推荐了三本书:《湖山镌永:杭州西湖历代摩崖题刻拓本展》《西湖摩崖萃珍一百品》,以及《唐诗之路上的唐代摩崖》。
“转载请注明出处”
黄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