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城市化推进,不少城市的老旧城区在迎来自己的后城市化时代——老龄化、基础设施陈旧、空间资源不足、产业引育受制约等问题突出。
但是,城市发展的逻辑,并不是绝对的,会依靠一定条件发生变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作为萧山城市文化的发祥地,城厢因势谋变,决心再造发展新优势。
老城区到底会如何变?即日起,潮新闻客户端推出《后城市化时代——看城市“厢对论”》专栏,试以城厢为截面,观察老城区的重焕活力之路。
萧山第一批商品房;
萧山首个城中村改造试点项目;
萧山三大厂中唯一完整保留的家属生活区;
……
这些独有的城市化印记,都发生在萧山最老的城区——城厢。
城厢,是萧山城市文化和城市进程的重要源起。旧时的永兴县城和原萧山县政府,就设立于此。这里,集聚了老电影院、大樟树、大操场、新世纪广场等城市时代性地标。浙东运河穿城而过,流淌过这个历史古城的“黄金时代”。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萧山发展重心逐渐向拥江区域转移。城厢渐渐被冠上“老城区”的标签,和其他同类地区一样,在新一轮的发展进程中直面着“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双重考验。资源要素配置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和群众需求,已经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大命题。
老树如何抽新芽、开新花?
我们希望以城厢为截面,观察后城市化时代中老城区的重焕活力之路。
城市化先行者呼唤二次蜕变
沿着萧山市心路,一路南下,能直抵市心南路与人民路交会处。
这里,生长着一棵有着百年树龄的大樟树,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城市记忆,也是萧山人专属的萧山记忆。
“虽然我们是萧山东片人,但可以说,小时候关于萧山的记忆,就是城厢这棵大樟树,甚至对城厢的记忆也就是萧山记忆。”城厢街道民政副主任陆铮宏这番话,印证了城厢是萧山城市化的先行者。
城厢,自古便是萧山的中心所在。
从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至1999年6月,城厢始终为县治所在地。一条浙东运河穿城而过,运河上横跨着永兴桥、市心桥等七座古桥,运河旁矗立着江寺、祇园寺、东岳庙等,这些人文历史建筑,都述说着城厢悠久的历史。而大樟树往北的市心桥,这一代曾是原萧山县城的商业中心,人口稠密,商业繁多。说城厢是萧山曾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不为过。
尤其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以城厢为主的萧山老城区迅速发展,崛起了萧山第一批商品房、萧山三大厂等,成为城市化的最前沿,形成了早期萧山城市文化的浓缩版。
然而,当城市发展进入都市圈时代,萧山发展重心区域也逐渐往北转移,这时,城厢也无可逆转地迎来了自己的“后城市化时代”——
经济发展空间受阻。GDP体量的下滑,印证了城市化进程节奏的变慢,更蕴藏了城厢经济发展空间受阻的现实。作为老城区,城厢既面临传统产业的腾笼换鸟的艰难,也存在吸引新兴产业区域能级不够的困扰;
基础设施陈旧。城厢的老旧小区多、老旧商圈多。老旧小区多达210个,占城厢小区总数88.61%。同时,城厢还有老旧商圈13个,普遍出现停车困难、立面老化、线路凌乱、地砖破损、家具生锈等问题;
人口结构老龄化。从第六次人口普查到第七次人口普查,萧山人口大幅增加,成为浙江唯一突破200万人口的大区。然而,这十年间,城厢人口仅增加了不到6000人,同比增速仅为4.02%。同时,城厢65岁以上人口占比12. 64%,同样高于相邻镇街北干的8.36%、宁围的7.03%。
……
凡此种种,是城厢在高质量发展新征途上面临的客观阻碍,是拦路虎,也是硬骨头。曾经的中心城区、如今的老旧城区,急切地呼唤二次蜕变。
凤凰涅槃的样板计划
“从城厢,到北干,再到宁围和盈丰,这几个街道的城市面貌都有很强的年代感,是萧山不同城市化时期的代表。”城厢街道城建副主任朱亮梁说。
事实的确如此。萧山城市发展的趋势,是城市重心北移,是城区范围向周边扩张。以城厢为起点向北推移,会发现越往北,城市界面越现代。而作为老城区的城厢街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无论市容市貌,还是配套设施,都已很难跟上居民逐渐增长的需求。
怎么办?
城厢的做法是要让老城区从点上焕发新活力。今年以来,酝酿并推出了一个凤凰涅槃的样板计划:以“旧改+未来”结合为主方向,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聚焦小区未来化,打造两个具有推广性、复制性的普惠型旧改类城镇未来社区,走出“共富示范路”。
其一潇湘社区,其前身是杭州齿轮箱厂家属区。这里曾是萧山对外工业经济的一张名片,呈现了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特有的时代面貌,是萧山工业发展史上的历史遗存,是一个时代记忆的载体,也是一个城市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改造中,城厢要构建“一核两带四片区”的空间结构,打造出一个综合服务核,布局历史遗产风貌带和前进发展带,划分住宅生活片区、品质服务片区、杭齿企业片区和西山景观片区。这样做的目的,不仅要拾起潇湘独特的记忆碎片再现辉煌历史,还要以共享和实用为导向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其二百尺溇社区,集聚了萧山第一批多层住宅小区。这里曾是城厢作为萧山城市文化发祥地、城市进程开拓者的缩影。由此向北延伸的市心路,更是萧山城区第一条现代道路。如今,这一带已面临着建筑立面风格色彩组成多样、自发搭建安全网较多、外立面管线较为杂乱等问题。
让萧山城市文化的起源复苏,城厢要为百尺溇社区打造“两轴、两廊、一线、四片区”,在城市形象展示和城市综合服务两条轴线中,穿插城河绿色景观廊道、社区记忆传承廊道,形成一条时光文化漫游环线,并将文化体验片、公服商业片、医疗服务片、共建生活片串联起来。
两个不同社区,是萧山在不同城市化阶段的时代标志。而今,它们要焕然新生,要成为城厢“旧改+未来”结合的改造样板。“‘旧改+未来’工作是城厢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区创建的需要。”城厢街道党工委书记俞国燕说,城厢从“旧改+未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已经包干到专班,做好统分结合,整体推进、全程介入,充分发挥社区主力军作用,在协调、规划等工作中展现实干担当。
为“类城厢地区”探索蜕变之路
老社区向新而生,从纸面规划,到项目落地,这中间需要有机更新的加持,走的是一条老城区版的腾笼换鸟之路。
“不论是潇湘社区,还是百尺溇社区,最为迫切的就是空间资源的腾挪。”城厢街道办事处深度参与改造工作的干部们说,因为原先的空间功能布局,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发展,只有腾出足够的空间,才能换出更多能够满足新需求的设施。
比如在百尺溇社区的改造过程中,城厢下大力气回购自行车库,要为加装电梯等设施腾出空间;通过功能修补和空间修复,换出养老服务中心、幼儿成长中心、片区级文化中心、综合体验馆、文化休闲驿站等新设施新空间;而在潇湘社区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适应山地地形,打造室外步行电梯、立体停车空间等,并利用空间打造文创基地。
实质上,两个社区的空间资源和功能布局的迭代升级之路,也映射了整个城厢焕发新活力的一条路径:只有系统谋划,加快腾笼换鸟,才能让活力从社区走向全域。
在系统谋划下,一些或大或小的变化,在城厢的角角落落发生——
老城区在“长”出新经济。提到腾笼换鸟,许多人关注的是产业平台和园区,正主动向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靠拢。但很少有人关注到,作为萧山城市经济的兴起地,随着紫橙国际创新中心、湖头陈工业园纳入中国视谷启动区,城厢这个老城区也在“长”出新经济,还在充分运用村级留用地、存量用地、工业园区、商务楼宇等资源,实现经济发展的稳中有进;
曾经的萧山最大单体违建在蜕变成共同富裕新载体。随着可开发的新增建设用地供应不断减少,大多数城市早已进入了以存量用地开发为主的二次城市化阶段,城厢自然也不例外。2014年,违法占地28亩萧山最大单体违建育才路夜市开拆。如今,这里成了总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的“未来汇”项目。多社区共同合作、自主开发,为各地村级留用地的处置提供了新方向,也为共同富裕找到了突破口;
“千年古城”唤醒了文化自觉。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和大众文化的兴起,文化经济成为一种新兴产业类型。在城厢,城河是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延续到萧山的重要支流,也是一段源远流长、触手可及的记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厢不断催生的文化自觉。“寻梦城河”文化品牌活动累计吸引了16万余人次,激活了夜经济,也将对城市有机更新产生重要影响;
“护城和•城厢楼长”品牌,也在为党建引领微网格治理提供新思路。城市更新是全方位的,需全社会共同参与完成。老城区的治理,向来是个“精细活”。为织密社会基层微治理网格,破解“最后一米”的难题,城厢加快推进“楼长制”工作试点,近2000名“城厢楼长”已从“服务对象”变“力量担当”,让“小事不出楼道、大事不出小区”成为现实;
……
从高质量发展,到共同富裕,再到文化复兴和基层治理,城厢这片老城区,正在注入全新的血液。按照既定的目标,这条老旧城区版的腾笼换鸟之路,不仅要为老百姓们创造美好生活,也要为浙江乃至全国“类城厢地区”探索蜕变之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