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7岁从“艺”,海宁这位粉塑达人想把手艺一代代传下去

    潮新闻 共享联盟·海宁 钱赟珩 王哲能 冯季诚 实习生 钱漪宁2023-07-18 22:21全网传播量6829
    00:00
    00:00

    普通的面团除了可以吃,还能用来做什么?

    动物、花草、瓜果、人物、吉祥物……在粉塑艺人陆一飞掌中,面团可以化出万千世界,从7岁师从爷爷学习粉塑开始,陆一飞行走半生,创作出了无数令人为之叫绝的作品。

    今天,我们一起跟着去认识这位粉塑达人!

    粉塑又称“米塑”,在汉代时就已出现,是用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通过揉、捏、掐、刻等多种手法,制成各种人物、走兽、花鸟的民俗工艺。海宁的粉塑技艺发端于清代,至今仍广泛用于民间的上梁、节庆、婚嫁、丧葬、祝寿等民俗活动。

    家住海宁斜桥镇的粉塑艺人陆一飞,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粉塑高手。在他会“跳舞”的手中,普普通通的面团顷刻之间就能变成动物、花草、瓜果、人物、吉祥物等各式作品,令人为之叫绝。

    40多年来,陆一飞用一双巧手塑造面中百态,向大众传播粉塑这项非遗文化的魅力,自己也入选了嘉兴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师从爷爷,扛起粉塑手艺大旗

    对于陆一飞而言,粉塑是一门家传的手艺。据他介绍,他的爷爷陆月堂从事粉塑70多年,是当时街上远近闻名的粉塑师傅。

    上世纪80年代后,农村家里办喜事,结婚、订婚、上梁、剃头等,总是需要订各不相同的粉塑来讨个好口彩。比如结婚要用塌饼和上妆圆子,上梁要用一摞元宝,祝寿要用寿桃,订婚要用宝塔……而忙的时候,陆月堂来不及做,就会招呼自己的孙子来帮忙。

    “从7岁起,我就跟着爷爷学习捏面团,那时候就是爷爷捏一个当样子,放在那里,我就照着这个捏。”陆一飞回忆说,爷爷还规定面人如果捏得好,有1毛钱的奖励,这对当时的小孩子来说可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不过,粉塑可是个不简单的技术活,用双手通过揉、捏、掐、刻等多种手法,做出各种人物造型,而且形象逼真、色彩纷呈是非常不容易的。要想登堂入室,既需要时间的沉淀,也要克服诸多困难。

    “有时候碰到比较复杂的造型,一做可能就要几个小时,期间精神要始终高度集中,一旦出了点差错就可能就要从头再来。”陆一飞说。

    由于乡下的喜事一般都比较集中,最忙的那几天,陆一飞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捏面团,还要连着几天开夜工。这对一个人的身心都是一种考验,如果没点耐心和恒心,还真是难以坚持下去。

    一直学了7、8年,陆一飞才算入了门,渐渐地打出了自己的名气,开始有客人主动上门。而到了2009年6月,陆一飞带着祖父去了一趟嘉兴,接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证书。从此,正式接班。

    “小时候的我并没有想到,长大以后还会继续捏面人,更没想过粉塑会成为一项世代流传的非遗手艺。”陆一飞笑着说。

    技艺精湛,心怀匠心改进创新

    相信很多人都很好奇,一个普通的面团,是如何变成一个惟妙惟肖的面人的呢?

    陆一飞向记者娓娓道来,粉塑的主材料是面团,但也不能小看了这个面团,造型捏得好不好,面团可是关键。面团原料有小麦面粉、糯米粉和晚粳米细粉。这些原料碾粉后,用蜂蜡揉拌,用水调和煮熟,拼入颜料,制成各种色彩的粉团。

    “面团的水多一点还是油多一点,要根据天气变化来定,天气干燥的时候,面团就要做得湿润一点,天气湿润的时候,面团反而要做得干一些。”陆一飞介绍,这其中的“火候”把握,要考验师傅的技艺功力了。

    在制作时,陆一飞先将米粉反复揉搓,然后放入颜色,搅拌均匀,使白色的粉团呈现不同的颜色,接下去把色块捏成不同形状,用搓、捏、掐、掏、抠、刻等技法,用剪刀、木梳、竹签等工具作细部雕饰,一个个形象生动的造型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过去,陆一飞手中的面人,大多以各种典故、各种戏剧人物组成。比如《三国志》里的“三英战吕布”,《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娶媳妇”等。不过,他也慢慢意识到,要让粉塑传承下去必须要做出创新。

    “相较于很多传统的面人形象,小朋友们大都喜欢流行的卡通形象。”为此,陆一飞一边对照着网上下载的图片,一边琢磨应该用怎么样的手法去捏。很快,在他的巧手下,海绵宝宝、QQ企鹅、光头强、小猪佩奇等惟妙惟肖的卡通形象跃然指尖,特别受现在孩子们的欢迎。

    陆一飞觉得,捏什么造型不重要,重要的是捏出来的作品能让大家喜欢。看着一群孩子围在身边,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自己喜欢的人偶,温馨之余,也感受到了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认可。

    倾心传授,播撒非遗文化种子

    这些年来,作为一名非遗“老兵”,陆一飞在不断打磨粉塑技艺的同时,开始走进学校、社区传授粉塑技艺,让粉塑文化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种子。

    如今正值亚运前夕,近日下午,一堂别开生面的粉塑课堂在斜桥镇洛溪社区活动室举行,20多个小朋友在陆一飞的带领下,体验制作了亚运会吉祥物“琮琮”。

    “面团要像这样在手心揉搓,搓成一个球……”在当天的课堂上,陆一飞通过揉、捏等手法,引导大家捏出了“琮琮”的身体主干部分,再配以一些各式颜色粉团的装饰,小朋友捏得有模有样,不一会就从生疏到入门。

    一个多小时后,二十只惟妙惟肖的“琮琮”来了个集体亮相,有的生动可爱,有的活灵活现。一堂生动的非遗传承课,不仅让学生感受了亚运吉祥物的可爱魅力,也唤起同学们对民间手工艺的兴趣。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粉塑这门民间手艺逐渐门庭冷落。由于捏粉塑做起来又累又赚不到钱,从事粉塑的民间艺人数量锐减。同时,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对粉塑的需求日益萎缩,在海宁会粉塑的艺人已青黄不接、寥寥无几了。这门手艺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陆一飞表示,自己的孩子不是很想学这门粉塑手艺。近些年来,也有一些人专程上门来学习,但大多时间不长,只学了一些皮毛。“粉塑是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也是我们家的传统,真心希望未来这门手艺可以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他如是说。

    相关新闻
    海宁非遗皮影遇上亚运会,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海宁这一大片五色稻画进入观赏期
    未来社区长啥样?来海宁这个社区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