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浙江,青瓷这一温润美丽的事物,总会率先出现在脑海。
而说到青瓷,人们总会想到龙泉窑。实际上,青瓷不只龙泉窑,它的颜色也并非单一的青色。
今天,“朱泥淬火,草木生辉——婺州窑古今工艺集粹”展在浙江博物馆开展了,在策展人和当代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的带领下,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朴青瓷带来的魅力。
01
在执行策展人程旻的口中,婺州窑有些 “冷门”,有些“草根”,但却拥有绵延不绝的顽强生命力。
过去的能工巧匠,利用浙江金衢一带粉砂岩风化的红色粘土,就地取材,制成万千陶瓷。
往前追溯,婺州窑创烧于东汉,盛于唐宋,衰于明清,主要分布于浙江金华、衢州地区。作为浙江重要的青瓷窑系,婺州窑较为低调,常给人粗犷朴实的印象。环视整个一楼展厅,大量展出的瓷器均为沉稳厚重的褐色,青色的瓷器也颇为古朴耐看。
早期的原始青瓷因为胎质和釉水不够纯净,烧制技术不成熟等,呈现出非常多样的色彩。东汉以后,青瓷烧造技术日渐成熟,青瓷的釉色也趋于稳定,但也非一般意义上的单一颜色,而是从绿到蓝,甚至到棕黄的一系列颜色。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邵文礼向我们介绍,瓷器的颜色是由胎釉原料中的金属元素,尤其是铁元素的含量来决定的,当胎釉内的铁元素含量小于1%时,瓷器才会呈现出白色,是为白瓷。一旦超过1%,釉色就会随着铁元素含量的增大而相继呈现出青绿、青灰、茶青、暗褐乃至黑色。
这些看上去不是“准”青色的瓷器,也是青瓷。
比如眼前这件唐婺州窑青瓷褐斑双耳筒形罐,一眼看上去,颜色为黄中带褐。而在唐代,器物上的大块褐斑或褐色直线纹装饰,就是婺州窑的鲜明标志和时代特征。
明代以后,婺州窑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20世纪以来的考古工作,将沉寂数百年的婺州窑重新带到了人们面前。据介绍,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龙游县方坦唐代乳浊釉瓷窑址等600多处窑址被陆续发现,婺州窑的面貌日渐清晰,它贴近市场、风格多元,既吸纳其他窑系的技术,又不断创新、改善工艺,在大型器物的烧造、褐斑的运用、乳浊釉瓷的烧制等方面颇有建树,在陶瓷史中具有独特地位。
可以说,婺州窑窑址数量之多,生产年代之长,在我国瓷窑罕见。
02
婺州窑有四大传统工艺,不得不提:化妆土、乳浊釉、褐彩和堆塑。
这次展览内包含了省内多家博物馆的藏品和22位当代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的优秀作品,共117件/组,其中有文物83件/组(包括珍贵文物35件)。就让我们通过婺州窑古瓷文物,来一窥其中令人惊叹的技艺。
你见过古代的存钱罐吗?这件南宋至元全旺窑褐彩诗文瓷扑满,肩部开了一条狭口,就是用来投钱的,装满后敲碎才能取用。所谓“满则扑之”,因此名“扑满”。扑满,即储钱罐。
这件“扑满”用褐彩装饰,带有原始色彩的同时又略显俏皮。两晋时期,婺州窑就已经开始使用褐彩装饰。宋元时期,婺州窑也烧制磁州窑风格的褐彩瓷,衢州全旺窑便是典型窑场。
展厅内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这件三国婺州窑伎乐俑青瓷五管瓶。它出土于履坦镇履一村,由武义县博物馆藏,展示了婺州窑在堆塑工艺上的独树一帜。
此五管瓶体管呈葫芦形,上层附四个小管,五管以头顶开口,与器腹相通,下部为常规罐体,中间大管和两小管为胡人的形象,瓶身上也堆塑了多个胡人形象。胡人的眉眼宛若猫头鹰一样,诙谐可爱。这种设计是婺州窑的特色,为周边窑系所不见。
程旻又带我们来到了一件南宋时期的铁店窑乳浊釉瓷鬲式炉前,为了更好地让观众看到炉底乳浊釉流动的美感,她还专门在展台上设计了一面镜子。这种流动感,可能是因高温烧造而产生的独特效果。
在西晋至唐代,部分婺州窑青瓷在开片或胎釉结合不紧密处,有一丝丝或星星点点的奶白色结晶析出,专家认为,此结晶应为乳浊釉的雏形,可能与釉料配方或烧瓷燃料中的含磷元素有关。
乳浊釉本是烧造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瑕疵,在后世发展成一种独特装饰工艺,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再看这件东晋婺州窑青瓷小碗,就采用了化妆土工艺。早期婺州窑使用瓷土制胎,西晋晚期改用本地粉砂岩,由于含铁量较高,因此瓷胎颜色较深,严重影响青釉的呈色。为此,当地工匠创化妆土工艺,以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加工调和成白色泥浆,在上釉前施于胎体,覆盖深色、凹点等缺陷,使烧成的器物釉色柔和滋润。
这种化妆土工艺,也见于周边窑系,至今仍被一些瓷厂所使用。
将瑕疵和缺点变为特点,婺州窑的“大气”可见一斑。
03
贫瘠的酸性土壤限制了农业发展,却带来了中国陶瓷史上独具魅力的婺州窑。
当代婺州窑,以草木灰釉为基调,主攻化妆土、乳浊釉、褐彩、堆塑四大传统工艺,也烧制多种风格的瓷器,继承了古代婺州窑不泥古,走市场道路,海纳百川的精神。
这件名为“吉祥花”的作品,由邵文礼制作。瓷器施草木灰釉,邵文礼通过在其中添加瓷土,降低了釉的流动性。器壁外堆塑的茶花,花叶舒展,栩栩如生,具有十足的的动感美。茶花是金华市的市花,采用本地风物入器,为婺州窑瓷增添了趣味性和地域特色。
传承技艺不是刻板地复古,而是在继承上融入新的时代内涵,与时俱进。当代婺州窑匠人不断发挥巧思,进行新的尝试。
这件圆润的瓷瓶,名为“夏意荷韵”,由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刘枫制作。它同样施草木灰釉,以夏日荷花为主题。刘枫说,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唐代“以胖为美”的风尚,同时又加入了当代的审美,让它“圆润”得更为夸张,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制瓷同样需要功夫和耐心,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邵杭平带我们来到她的作品前,一件草木灰釉的缠枝石榴罐。这件作品也施加了青釉,其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拉丝浮雕刻花工艺,瓶身上的罗纹装饰,全部需要一条条人工拉刻,其规整程度令人惊讶,配合缠枝花卉石榴纹饰,兼具了古典美与现代感。
20世纪以来,在当代匠人的努力下,婺州窑得以复兴。不到20年的时光里,婺州窑的故事,在一件件作品中诉说,我们可以看见,可以听到,它年轻而古老,深沉又有活力的脉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