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酒里。”
导演贾樟柯说,几乎所有的人,只要在酒桌上坐过都说过或听过这句话。它代表着中国人拥有非常丰富深沉的感情,当这种情感的厚度、浓度、纯度无法用语言表达,那就什么都不说了,千言万语尽在其中。
这四个字,如今成为一部微电影的名字。
贾樟柯与演员肖战合作,为青岛啤酒120周年华诞拍摄的《都在酒里》,于7月17日正式发布。
7月15日傍晚,在青岛面海的酒店中,贾樟柯聊起这部微电影以及自己的近况,话题很自然地从酒谈起。
他说,自己确实对酒很熟悉。一个童年的生活细节,依然印刻在他的脑海中,当时,他的母亲在糖业烟酒公司工作,柜台里卖烟卖酒,当然也卖青岛啤酒——那是县城里的奢侈品,到夏天的时候还很紧俏。
为青岛啤酒120周年华诞拍摄一部微电影,贾樟柯觉得是一件有吸引力的事,因为,在它如此漫长的历史中,一定有很多故事值得挖掘。
“我觉得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到当下的全部历史,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它承载的往事,以及与时代同行的步履,在贾樟柯和他的团队构思、创作、制作这部微电影的过程中,震撼登场。
再次来到青岛,贾樟柯也带来了生日祝福——他说,提到青岛啤酒,“自然离不开悠久的历史,绕不开时代的声音和人的故事”,所以,他想与所有人见证过去的120年。
肖战的游刃有余
《都在酒里》这部微电影中,肖战饰演一位年轻有为的餐厅老板,餐厅里有一位外籍厨师,他在工作过程向肖战学到了很多东西。
“这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故事。”贾樟柯说,他与肖战的合作非常愉快,二人携手让这部微电影通过一杯酒,让人懂中国,懂中国人,以及中国的情义。“我们中国人有很多礼数在里面。比如说,碰杯时晚辈酒杯要低一点,迟到了要先干为敬……我觉得肖战对这些细节的处理,都游刃有余。”
肖战是90后,生于1970年的贾樟柯难免有时将他看作孩子:“我觉得这个演员啊,我不能说孩子,他已经是经验很丰富的演员了,当然他年龄很小,我觉得他能呈现出一种自信,他的血液里面就有中国的礼数、中国的文化。然后,在一个电影的工作空间里面,透过他的一举一动,把一种镇定、友善,既坚持本土文化的自信,同时也有敞开怀抱接纳世界的开阔感演出来,拿捏得很好,演得很好。”
一杯酒,三个时代,三个不同的年轻人群体,各自秉承内心的选择。那么,通过《都在酒里》贾樟柯是否在表达他对年轻人的期许?
“我觉得不能说是期许,而是观察。”贾樟柯觉得,肖战代表了很多现在的年轻人。
“你看我是1970年生人,我们那个时候,男孩子到了二十多岁,一个一个跟‘土匪’一样,肖战他们这一代人非常懂礼数。而且,他们也拥有相对更好更完整的教育。”他还说出了自己观察许久的一个现象,“他们这一代抽烟的人很少,他们懂得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状态跟我们反差还是挺大的。”
拍了22年的《风流一代》
一部《都在酒里》承载了青岛啤酒120年的历史,而贾樟柯接下来要忙的一部电影也与时间有关。他的电影《风流一代》自2001年开始排上日程,进入拍摄,但至今尚未完工。
形容这部未面世的电影,贾樟柯用了“复杂”一词,他说,电影讲述了从2001年到2022年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体是一位女性。
“一个女性如何经历了我们的实际处境?她承载了我们已经遗忘的一切,也有我们记住的一切,有个人的衰老、国家的进步——综合到一起,我个人觉得体量非常大。所谓体量大,是指我们用了二十多年在拍摄一对男女,同时透过这一对男女在拍摄我们22年中经历的事情。”
二十多年过去了,贾樟柯说,他觉得这些可以形成一部影片了,也到了该推出的时机。
用二十多年拍一部电影,中间是否有放弃的念头?
贾樟柯说,从来没有,反而乐在其中:“当时就想拍一个我觉得很有趣的电影,我作为导演,从31岁开始拍这个电影,现在我53岁了。我们的演员也是从二十多岁演到现在四五十岁。”
当然,二十多年过去了,最初的想法可能有所改变。
“随着阅历的增长,对人对事的看法、生命态度肯定也有会变化,这个故事的走向也在逐渐变化。比如说,2001年纠结的拍到2006年可能就释怀了,2006年在意的拍到当下可能也就无所谓了。”当然,贾樟柯说,无论变与不变,电影都在很诚实地讲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特别想和文学家聊一聊
目前,《风流一代》的进程是过去的部分都已经拍完毕,进入剪辑过程,当下发生的戏份11月开启拍摄。
在这之前,贾樟柯要忙于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各种操办工作,这个电影展已经进行到第七届,10月11日开幕。
每年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会有诸多大咖亮相,包括电影界的,也包括文学界的。
贾樟柯说,从大的角度来说,电影也属于文学范畴:“中国电影跟文学有过很亲密的年代,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优秀的电影是从文学改编而来的。后来有人说文学式微了,其实我觉得是因为文学丰富了,好像不像以前,有什么文学改编的作品就会家喻户晓,因为文学丰富了,(电影对文学的)选择多了。”
在电影生产非常工业化的当下,贾樟柯觉得,要尤为注重电影本身的文学质量与人文质量、人文水平。
“这方面,我觉得文学始终是对电影有启发的。所以,我想平遥国际电影展要建立一个文学跟电影重新的联系。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电影界其实是一个挺封闭的工作环境,大家结识其他艺术家的机会并不多,实际上很多电影人只是跟电影界的人在打交道。我们想要跟文学家聊一聊,也想跟作曲家聊一聊,也想跟其他的当代艺术家聊一聊。”
在这些想聊一聊的人当中,贾樟柯再次强调了“特别是文学家”。
正因如此,平遥国际电影展设立了一个产业单元:“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旨在打通文学与影视圈、促进文学与影视领域的融合接轨与产业合作,曾顺利助推王安忆、刘亮程、田耳、林棹、叶弥、笛安等作家的18部文学作品进入影视产业界视野,并促成《蹦极》《燕食记》等多部作品达成影视版权合作。
就在贾樟柯抵达青岛的前一天,平遥国际电影展官宣了今年再启“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的消息。
贾樟柯说,他自己也很期待这场电影人与文学家的“联谊”,近三个月之后的聚会上,也许大家会举起一杯青岛啤酒。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汤霁英